郭浏卉,陈 锋,李中国,程爱君,王鹏程,尧俊凯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铁道建筑研究所,北京 100081)
自2008年我国首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以来,截至2017年12月底,我国开通运营的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已超过2.5万km,占世界高速铁路总里程的66.3%。为掌握高速铁路路基服役情况,系统分析高速铁路路基典型病害及整治措施,了解高速铁路路基检查维修现状,对分布于东北严寒地区、西北干旱风沙地区、南方温暖潮湿地区等高速铁路线路开展了大量的现场调研工作。
调研范围内线路的总长为 9 096.11 km,其中路基总长为 3 204.309 km,占比35.23%。统计结果(见表1)显示,路基整体运营情况良好,发生过病害的长度占路基总长的6.51%。高速铁路路基主要病害为路基沉降,占路基病害总数的29.55%。此外,排水不良也是路基的主要问题,占比达27.20%。其他的主要病害包括支挡防护损坏及钢化,封闭层破损、翻浆冒泥、边坡溜塌等[1]。个别地域存在冻害、上拱、危岩等问题。
调研区段内有砟轨道路基总长 1 246.391 km,其中病害总长50.087 km,占比4.02%。有砟轨道路基病害情况见表2。可见,路基沉降是最主要的病害,占病害总长的56.47%,其次是路基排水不良和边坡溜坍病害,分别占病害总长的15.52%和14.27%。
表1 调研区段路基病害情况
表2 有砟轨道路基病害情况
无砟轨道路基总长 1 693.618 km,其中病害总长141.450 km,占比8.35%。无砟轨道路基病害情况见表3。可见,路基排水不良、支挡防护损坏及风化、路基沉降、封闭层破坏对无砟轨道有较大影响,占比分别为31.27%,24.21%,19.98%,10.84%。
表3 无砟轨道路基病害情况
2.1.1 路基沉降
根据调研统计结果可知,路基病害中出现沉降病害的总里程为58.498 km,占所有病害的29.55%,是主要病害。其中地基部分最易发生沉降,对该部分的病害预防须着重考虑。沉降路段路基类型和路堤沉降病害部位分别见表4和表5。
表4 沉降路段路基类型
表5 路堤沉降病害部位
铁路路基沉降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主要成因如下:
1)对于复杂地质情况及特殊土质,勘察和设计的难度较大,存在勘察误差及地基加固设计选用不当的问题[2],进而引发了沉降。
2)路基排水系统在连续的强降雨条件下无法满足需求,微地貌积水导致路基土体物理性质变化,进而产生较大的沉降。
3)路基周围地下水的抽取、挖填方等人类活动有可能造成路基沉降。
因地下水径流改变导致的沉降病害,在路基沉降部位可通过注浆、设置加强体等措施进行加固。当沉降较大,轨道不能满足平顺性要求时,可以进行轨道抬升修复。
2.1.2 路基冻害
在我国的西北部和东北部季节性冻土区域,铁路的冻害比较普遍。目前已建的寒区高速铁路包括哈大、盘营、沈丹、哈齐、兰新、哈佳、哈牡、京沈等,总里程超过 7 000 km[3]。针对寒区气候条件的高速铁路采取了一定防冻措施,但路基冻融问题依然存在。多年的监测结果表明,高速铁路路基填料冻胀发展变化过程可划分为冻胀初始波动、冻胀快速发展、低速稳定持续发展、波动融沉、融沉稳定5个发展阶段[4]。引起路基冻害的具体原因如下:
1)夏、秋季降雨量大于蒸发量时,降雨结束后即进入冬季,雨水渗至路基本体来不及蒸发,造成了路基冻胀。
2)部分沉积性黄土地区,路基基床多为原状土,具有保水性、湿陷性、节理发育等特点。路基填挖结合部成为渗水通道,其附近土体含水量大,密实度低,造成雨季下沉、冬季冻胀。
3)由于在冬季路基冻结过程中,涵洞路基在路基面和涵洞底部双向冻结,其冻结深度较一般路基更大。同时,路基底部填料细颗粒含量、含水量均较高,导致冻胀量较大[5]。
4)在季节性冻土区域,由于防排水设施不足、损坏等因素(如电缆槽和路肩防排水不通、封闭层嵌缝措施失效等)导致水分渗入路基,引起路基中含水量不均匀,在冬季产生路基不均匀冻胀。
5)由于路堑地下水位高,在施工时改变了地形地貌及径流条件,导致局部积水,遇冷引起冻胀。
目前,对路基冻胀的整治措施有扣件调整、嵌缝修补、封闭层修复、盲沟等疏排水技术。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从冻害形成的根本原因出发,合理选择一种或多种整治措施,才能真正达到消除冻害的目的。
2.1.3 路基上拱
通过对路基上拱病害区域的分析发现,路基上拱在路堤、路堑、过渡段区段均有发生,其中在路堑和过渡段发生较多。原因是:①膨胀土(岩)蒙脱石类亲水性矿物吸水膨胀,包括泥岩膨胀,多发生在低矮路堤及路堑段。②化学改良土中掺加的拌和料,因水化或其他化学反应导致体积膨胀。
路基上拱的发展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而水分是引起路基上拱的重要原因。根据上拱量的大小及变化情况采取相应的维护、控制与整治措施。维护措施按照相关维修标准与规范进行顺坡调整即可;控制措施包括修补路基封闭层,设置泄水孔、隔水墙、渗沟等;整治措施包括切割减薄支承层[6]、基床置换落道等。
2.1.4 路基翻浆冒泥
调研时发现翻浆冒泥多数发生在无砟轨道底座伸缩缝两端5 m范围内,铺设框架轨道板地段较为严重,路肩上流淌或堆有泥浆。上下行外侧、两线间均存在渗出灰白色泥状物现象,严重处渗出物达10~50 mm厚,个别处泥渗物被抽吸至轨道板表面道心。
路基翻浆病害的具体成因如下:
1)离缝的成因主要有2方面,内因是底座板混凝土内部的裂纹、层间耦合、约束不强等结构本身的缺陷,以及底座板施工时下底面不平顺等。外因是列车荷载、温度荷载等外部作用引起底座板的应力及变形较大。
2)部分线路的伸缩缝仅用胶合板塞缝,未形成有效封闭。因此,当温度下降时混凝土收缩,胶合板间出现缝隙,导致雨水从缝隙渗入级配碎石层中;路肩的混凝土封闭层也发生收缩,在封闭层与底座板间产生裂隙,为雨水下渗提供了通道。此外,路肩上混凝土封闭层比级配碎石层高3~5 cm,形成了一道自然拦水槽,使汇集于级配碎石层的雨水无法排出,在级配碎石层表层形成了一个水囊。
3)对于无砟轨道,如果有水分从外界渗入且无良好的排水通道,水分将滞留于轨道板与基床表层之间,最终引起翻浆。
CRTSⅠ型无砟轨道底座与基床顶面间翻浆吊空地段采用填充、疏排、封堵的综合整治方案进行处理。
本次调研范围高速铁路线路主要出现的边坡病害具体如下:
1)坡面防护病害
主要原因是坡面冲刷导致的骨架破坏,以及植被生长缓慢或枯萎降低了坡面的整体稳定性及美观性。
2)坡面局部坍塌及溜塌
此病害规模较小,对线路影响也较小,多发于西部黄土地区。
3)边坡防护结构失稳
原因是防护结构与坡面接触面较小,防护结构底端支撑不足,导致防护结构沿坡面下滑。
4)边坡排水设施破坏
当排水设备置于软弱或松散基础之上时,基础沉降或冲刷容易导致截排水沟开裂甚至损坏,沟内水渗漏造成排水设施进一步恶化。
5)危岩崩塌落石
落石具有突发性及不可预测性,当其在较高的位置自上而下滚落,将以较高的速度和较大的能量撞击地面,造成路面损坏,危及行车安全,是山区高速铁路的主要病害。
经调研分析可知,边坡病害主要成因如下:
1)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高温多雨,地层风化深度大,边坡失稳产生灾害的概率较高。尤其在降雨集中的季节,坡面坍塌等病害相对较多。
2)边坡的防护形式及植被类型不适用,容易造成边坡坍塌。
3)由于边坡防护检查内容多,在线路维修任务繁重时,排水设备出现的问题未能及时发现,容易引起边坡病害恶化。
4)对于一些地形地势复杂的地区,勘察难度大,存在部分潜在病害,尤其是危岩及崩塌的勘察及评估,需要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边坡及地质方面的经验,并现场实地调查才能做出正确判断[7]。
坡面防护可通过锚杆框架以及增设水沟的方式进行整治。危岩落石的整治措施主要有主、被动防护网,嵌补,支顶,锚索锚固等。
高速铁路路基防排水问题是最常见的路基病害之一,本次调研中,各路段普遍出现排水不良病害,病害工点数量多。防排水病害情况见表6。
表6 防排水病害情况
高速铁路路基防排水问题成因如下:
1)软土地区地基不均匀沉降、寒冷地区冻胀、洪涝灾害等气候及地质条件不良,均易造成防排水设备损坏。
2)排水系统不完善。如排水沟坡度过缓和顺坡不良引起的沟内淤积、阻塞;天沟、截水沟、侧沟、路堤排水沟、桥涵等排水系统的汇流、衔接不良,导致排水沟未能畅通连接至出水口;局部缺少、甚至没有排水设施,如雨水漫流冲刷护坡时路堑防护结构无天沟。
3)排水沟多为圬工材料,强度低,易出现裂缝漏水。当铺砌水沟沟底原土夯实质量不高时,土体发生的不均匀变形易导致排水沟开裂破坏。此外,当拼接处勾缝质量较差时,沟内汇流易沿缝隙渗入沟底,造成水沟下沉开裂。
4)排水沟局部损害漏水未及时发现并检修,导致病害范围扩大。当水沟两侧未整平时,若不能及时清除杂草及杂物,水沟内杂草生长,淤泥淤积会导致排水不良。
5)路基封闭层由于温度升高引发表面破损,封闭层薄弱部位开裂并向上拱起,导致路基封闭层损坏、防排水功能失效,当雨水浸入路基本体时引发路基病害。此外,封闭层伸缩缝材料老化、脱落,也会导致路基封闭层损坏。
防排水结构主要通过养护维修或整体返修的方式进行整治。路基排水设施应定期检查,坚持防洪隐患和各类安全隐患的排查,及时解决防排水系统养护维修中出现的问题,如清除沟侧及沟内的淤泥、杂草、杂物,保持水沟的整洁通畅。
TG/GW 120—2015《高速铁路路基修理规则》中规定,路基修理分为路基维修和路基大修。高速铁路路基检查类型包括:周期性检查、日常检查、汛期检查以及专项检查、变形监测等[8]。
调研发现铁路路基检查维修工作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1)人员配备不足
各运维单位普遍存在人员配备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地域特殊的铁路,如山区、强降雨及高堤深堑地区。随着路基设备运营时间的增长及养护维修问题的积累,检查和整修的工作量会成倍地增长。
2)检查条件及机具有限
由于高速铁路为全封闭式管理,日间严禁进入栅栏检查设备,导致日间检查可视范围受限。而夜间照明设备视野有限,天窗时间短,检查效率较低,对于高堤深堑路段来说,检查难度更大。
3)缺少有效的检查及维修手段
南方多雨地区边坡树木茂盛、草木过密,检查进度缓慢,难度很大。此外,长大路堑浆砌片石护坡结构内部空洞问题的检查比较困难,目前主要采取人工敲击检查的方式。检查人员高空作业较危险,需要更科学有效的检查方法。
1)调研范围内的高速铁路路基整体服役状态良好,主要病害为路基沉降、排水不良。冻害、危岩崩塌落石等病害有明显的地域性。
2)高速铁路路基病害主要由地质条件、环境因素、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路基冻害及上拱原因较多且复杂,初期变形速率较大而且具有一定的突发性,水是主要影响因素。为保障行车安全,重点地段须进行监测,及时查明原因并整治。
3)关于病害整治,在路基沉降方面,采用注浆加固及抬升的方法能有效解决路基沉降问题。 对于冻胀问题,整治措施有扣件调整、嵌缝修补、封闭层修复、设置盲沟疏排水等技术。对于防排水系统,根据养护维修经验,应注意排水沟的除草、清淤、疏通等工作,加强边坡防护以减少沟内淤泥。在对损坏的既有水沟恢复重建时,可采用强度较高的片石或混凝土,从而增强排水沟强度。
1)在设计施工方面,对线路产生潜在影响的特殊土和特殊环境地段,在勘察设计和施工阶段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强路基变形设计和施工控制,优化防排水结构。
2)在路基检查方面,建议针对路基养护维修困难的地域,细化养护维修制度,进一步明确检查项目及相应的检查周期。更新及完善上道检查使用的机具,提高路基养护的效率。在高陡边坡增加路堑边坡和山体检查通道。建议作业通道的宽度不小于1.5 m,以保证安全作业。
3)在养护维修方面,应进一步加强路基养护维修技术研究,明确不同路基病害的检查维护措施及作业标准。对于路基冻害、上拱等成因复杂的病害,应预防与整治相结合,合理选择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