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与“解释说”句法语用功能探析

2019-04-03 03:18马园园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关键词:解释末尾谓语

曹 起 马园园(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解释和解释说在现代汉语中意思相近,汉语学习者在使用这两个词时容易出现偏误。如留学生在句子“这个道理可以用于解释这一现象”中,会采用“解释说”来替代“解释”,造出错误的句子“这个道理可以用于解释说这一现象”。“解释”和“解释说”有相同之处,在一定语境中可以互换,但“解释”和“解释说”也存在着许多区别。由于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没有“解释说”,“解释说”这个结构还未完全稳固,有的人不把“解释说”看作是一个词,此处,我们把“解释说”看作是词。汉语学习者在使用这两个词语时,并不能很好地辨别这两个词,准确地运用这两个词语。因此,笔者基于CCL语料库,从中按出现的顺序随机选取了两个词的相应语料各1000条,从句法语用角度试图清晰完善地辨析这两个词的差异并指出差异产生的原因,以期学习者能更好地掌握二者的使用情况。

一、“解释”和“解释说”的句法功能差异

(一)“解释说”的句法功能

“解释说”常用作谓语,常位于句子中间以及句子末尾。“解释说”的前面必有表示事物、现象、对象、行为或某一整体概念的先行句或语境中隐含先行句,具体阐述令人难以理解的某一概念、事物、现象、行为、对象或它们产生的原因,使听者了解和理解这种概念、事物、现象、行为或对象本身或其产生原因。如:

(1)然而Martin指出了这个假设的不足之处,并在他的语义—逻辑学说中加以讨论。他解释说:“这种断裂”可以理解为:赘词ne是运用中的语句表达同时属于两个价值内容相对立的世界的反映(Martin,1984:106)。

(2)妈妈很好奇露营中女儿的吃穿用住,“在露营的时候,我们住的是帐篷,用的是蜡烛,喝的是泉水。泉水甘甜清凉,很好喝。”女儿解释说。

句(1)中“解释说”的内容是对“这种断裂”这个对象的具体阐述,让听者理解“这种断裂”,句(2)里是女儿对露营中的吃穿用住的事物的具体说明,好让妈妈了解露营中的具体生活安排。

(3)我在采访刘招华的时候,刘招华有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他解释说他的制‘冰’行为就像‘民族英雄’一般。他制的‘冰’都是贩到国外的,比如某国和某国。此句中,未出现先行句,但由语境推测可知,“我”在采访刘招华的时候向他提到了他制“冰”这一现象,他“解释说”的内容是对其的具体阐述,以让大众了解和理解他制“冰”的行为。

(4)以史学家的身份参加“总统”大选,是否有“晚节不保”的嫌疑?李敖解释说,“依我看来,我并没有投入选举活动,我是在进行思想活动,选举6个月的时间,我可以透过政治手段来宣传我的思想,这跟我的晚节是一贯的。

此句中,“解释说”的内容是李敖对他参选“总统”这一行为现象的原因的具体阐述,以让大众理解他参选的意图只是进行思想活动,并不是为了参选“总统”。

(5)开场白:采访刘诗昆这天,北京下着小雨,但还是有一些闷热。刘诗昆穿着西装打着领带,一丝不苟,他特别解释说:“你们要我穿便装,但我实在不习惯穿便装,我从来不穿便装。”在这个句子中,“解释说”是在对刘诗昆穿着西装打着领带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以让大众理解他穿西装打领带的现象。

“解释”和“解释说”有相同之处。当主语为人,且用作谓语,解释说明的对象是某一现象时,“解释”与“解释说”可以互相替代。如:

“他解释这是一种物理现象。”

“他解释说这是一种物理现象。”

“解释”和“解释说”都可以用在句子末尾,但“解释说”位于句子末尾的情况出现频率较低,“解释”位于句子末尾的情况出现频率较高。如:

(6)她解释说 :“电扬”调整北京机构,是为了更好地为客户服务。

(7)“明年小弟弟要上学,我想把救助名额让给他。”她解释说。

(8)这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公式,他解释。笔者从CCL语料中选取“解释”和“解释说”语料各1000条,对“解释”和“解释说”出现在句子末尾的情况作了统计,情况如下表:

作谓语 作名词 总计带间接引语带直接引语 其他解释 0 0 44 88 1000解释说 4 6 0 0 1000

由上表可知,“解释”出现在句子末尾的频率较高,多数为“解释”用作名词功能。“解释说”用在句子末尾时,分带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两种。其中,带直接引语出现频率最高。

(二)“解释”的句法功能

“解释”用作谓语,用于解释某一现象的产生原因,可以后加语气词、动态助词等。如:

(9)在儿子们成年之后,有些家父仍然享有无限的家产处置权,其种种表现就只能用权力滥用来解释了。

此处,“解释”的内容是对有些家父仍然享有无限的家产处置权这一现象的原因的解释。

“解释”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7版)中只列有动词的词性,但当“解释”用于指代所解释的内容时,具有指称性,此时是名词的功能。

(10)只有综合考虑才能明白它是三者的交集。在实证研究阶段具有一般的科学特征;在历史解释、价值评价阶段,具有人学的特点,必须从社会出发,而社会是由具体的人构成的,因此,“人文”性质突出;在表述阶段,应当具有艺术性。

此处,“解释”用作名词,指代“历史解释”的具体内容,因此具有名词功能。

当主语不是人时,只能用“解释”,不能用“解释说”,如:

(11)这个术语解释了法西斯主义为何在意大利可以流行,他认为,霸权并不是靠强制力进行推行的,而是依赖某种一致的舆论和意见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和斗争的结果,就像福科所注意到的管制(governmentality)通过教育系统对人进行的驯化。

*这个术语解释说了法西斯主义为何在意大利可以流行,他认为,霸权并不是靠强制力进行推行的,而是依赖某种一致的舆论和意见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和斗争的结果,就像福科所注意到的管制(governmentality)通过教育系统对人进行的驯化。

但当主语为某一具体文献、辞典时,“解释说”可以用作谓语,如:

(12)后期墨家也批评了道家。《经下》篇说:“学之益也,说在诽者。”《经说下》篇解释说:“学也,以为不知学之无益也。放告之也。是使知学之无益也,是教也。”

(13)具有权威性的《牛津法律大辞典》对产权持有“所有权”说。该辞典解释说,“产权”亦称财产使用权,是指存在于任何客体之中或之上的完全权利,它包括占有权、使用权、出借权、消费权和其他与财产相关的权利。

当谓语前有表示目的的词“用来”“用于”“去”“来”等,谓语只能用“解释”,不能用“解释说”。如:

(14)我们认为,所谓科学主义,就是以自然科学为出发点和方法论来解释和解决自然、社会与人的问题的一种哲学社会思潮。

*我们认为,所谓科学主义,就是以自然科学为出发点和方法论来解释说和解决自然、社会与人的问题的一种哲学社会思潮。

(15)“课程”(Curriculum)一词源于拉丁文,含有“跑马道”之意。用于解释课程,即引导年轻一代,经过学习而达到一定的目的。在当代西方教育书籍中,对“课程”一词的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课程”(Curriculum)一词源于拉丁文,含有“跑马道”之意。用于解释说课程,即引导年轻一代,经过学习而达到一定的目的。在当代西方教育书籍中,对“课程”一词的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当谓语前有状语修饰时,谓语只用“解释”,不用“解释说”。如:

(1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又指出:“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正确地解释了全面发展的涵意”,是我国“教育的目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又指出:“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正确地解释说了全面发展的涵意”,是我国“教育的目的”。

(17)这也反映民间崇拜成为地方社会控制工具这样一个事实,也进而解释了地方秩序和宗族控制与民间崇拜间的复杂关系。

*这也反映民间崇拜成为地方社会控制工具这样一个事实,也进而解释说了地方秩序和宗族控制与民间崇拜间的复杂关系。

但当主语为人,谓语前有状语修饰时,可以用“解释说”,如:

(18)开场白:采访刘诗昆这天,北京下着小雨,但还是有些闷热。刘诗昆穿着西装打着领带,一丝不苟,他特别解释说:“你们要我穿便装,但我实在不习惯穿便装,我从来不穿便装。”

(19)“他最近晚上很少来住,都是白天来。”见我惊诧的神情,刘丽娜笑着解释说:“他是结过婚的,有老婆的。不过,他也是我的老公,我很爱他的。”

当谓语前有能愿动词时,谓语只用“解释”,不用“解释说”。如:

(20)能解释下列概念: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结构、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观、人文主义的教育目的观、素质教育。

*能解释说下列概念: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结构、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观、人文主义的教育目的观、素质教育。

(21)虽然迪尔凯姆在19世纪就提出“个人现象不同于社会现象,个人意识能解释社会现象,要解释社会现象全貌,只能根据社会本身的性质。”

*虽然迪尔凯姆在19世纪就提出“个人现象不同于社会现象,个人意识能解释说社会现象,要解释说社会现象全貌,只能根据社会本身的性质。”

二、“解释”和“解释说”的语用功能差异

(一)“解释”可以用于否定句中,“解释说”不可以用于否定句中。如:

(22)心理学界对行为主义的语言学习理论的抨击增多,认为行为主义不能解释言语活动中的许多现象。

*心理学界对行为主义的语言学习理论的抨击增多,认为行为主义不能解释说言语活动中的许多现象。

(23)虽然能反映汉字体系中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形符作为表意符号来记录汉语的词和语素的作用,却无法解释汉字中大量起表音作用的假借字和形声字的声符的作用。

*虽然能反映汉字体系中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形符作为表意符号来记录汉语的词和语素的作用,却无法解释说汉字中大量起表音作用的假借字和形声字的声符的作用。

(二)“解释说”有引语作用,“解释”没有这种用法。如:

(24)他解释说:“这是因为我们肉眼看到的事物有可能不是事物真实的模样,这就造成了我们的误判。”

*他解释:“这是因为我们肉眼看到的事物有可能不是事物真实的模样,这就造成了我们的误判。”

除以上不同外,笔者在对比“解释”和“解释说”的语料时,发现它们在情感表达上也有所不同。如:

(25)我吓了一跳。见我惊慌,其中一个青年嗬嗬地笑了起来,另一个则向我解释说:“哥们儿,买几张吧,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

(26)但英国人的策略并不在此,懿律在广东,并不进攻,仅宣布封锁海口。中国人的解释是英国怕林则徐。封锁以后,懿律北上,派兵占领定海。

(25)中,“解释说”将读者带入实时的语境中,让人深刻感受到另一个青年急于将票卖给我的讨好游说心理。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26)句中,“解释”的内容是客观冷静地陈述事实,不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我们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语言的冗余现象。语言的冗余现象是指作者说的附加信息、多余信息。但在语用上,“废话”的出现是有作用的,可以维系双方的交际情感和起到解释说明的功能[1]。如:

(27)我觉得这两人没戏的话,也就是说,他们俩不能在一起,还是分开好了。

(28)(电影院)A:看电影?B:看电影。A:吃饭呢?B:吃饭呢。句(27)中,“也就是说”是冗余语,起到了对前面内容的进一步解释说明的作用,使语义更加完善准确,消除了歧义。句(28)中,A说的问语都是“明知故问”,这些问题本身没有多大的含义,只是起到维系交际双方情感的作用。语言的冗余现象包括语义冗余、语境冗余、语法冗余、修辞冗余,以及词语冗余等[2]。

语义冗余是指语义分析而产生的冗余信息,如:

(29)花园里面是人间乐园,有的是吃不完的大米白面,穿不完的绫罗绸缎和花不完的金银财宝。[1](156)

“大米白面”“绫罗绸缎”此处用于指代食物和衣物,属于语义上的冗余[3]。

词语冗余是指词语构词上的冗余现象,如:

(30)“这是我和我的团队熬夜做出来的项目。”她说道。

“这是我和我的团队熬夜做出来的项目。”她说。

在这两个句子中,“她说道”和“她说”没有任何词义上的差别,结构相似。“说道”属于词语冗余。

从结构上看,“解释”和“解释说”相对比,“解释说”属于词语冗余;从语义上看,“解释说”属于语义冗余,在语义上“解释说”和“解释”基本没有差异。“解释说”的功能在于表达实时交际中强烈的感情色彩。当“解释”和“解释说”出现在相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互相替换且没有意义上的差异时,“解释说”可以看作是语言的冗余现象。同样类似的语言冗余现象还有词语“自从”和“自”,以及“回答”“回答说”和“回答道”等。如:

自从他走后,他的姐姐再没有见过他。自他走后,他的姐姐再没有见过他。

“自从”和“自”属于语义冗余和词语冗余。“回答”和“回答道”“回答说”也属于语义冗余和词语冗余,如:

“我是从梁伟那里借来的电脑。”他回答。“我是从梁伟那里借来的电脑。”他回答道。“我是从梁伟那里借来的电脑。”他回答说。“自从”和“自”、“回答”和“回答说”“回答道”在语义上没有区别,且可以在相同的语言环境中互相替换,毫无差异时,也属于语言冗余现象中的语义冗余和词语冗余。触类旁通,相似的语言现象都可以从这一方面来解释。

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只有词语“解释”,没有“解释说”。也有人不把“解释说”看作是一个词,此处,我们把“解释说”暂且看作是词。笔者认为“解释说”这个词本不存在,“解释说”原本是两个分开的词“解释”和“说”,这两个词经常在两个合用的句子中出现,如“老师问浩林他的书包怎么这么满,他立马解释,说他的书包里有书、衣服、帽子、象棋等等。”笔者猜测在两个合起来的句子的长期使用过程中,人们逐渐把句子中间的停顿省了,合为“解释说”,“解释说”就能整体使用了。但“解释说”并未稳定下来,即不是完全固定下来的词语。古汉语中的“弱冠”也是这样形成的。在《礼记·曲礼·上》载有“二十曰弱,冠。”,后世人们将这两个词合用为“弱冠”,在使用中逐渐稳固下来,成为一个词。

三、结语

在句法功能上,“解释说”常用作谓语,常位于句子中间以及句子末尾。“解释说”的前面必有表示事物、现象、对象、行为或某一整体概念的先行句或语境中隐含先行句,具体阐述令人难以理解的某一概念、事物、现象、行为、对象或它们产生的原因,使听者了解和理解这种概念、事物、现象、行为或对象本身或其产生原因。“解释”是动词,用作名词时,是指代解释的内容,具有指称性;用作谓语,是用于解释某一现象,可以后加语气词、动态助词等;当主语不是人时,只能用“解释”,不能用“解释说”,但当主语为某一具体文献、辞典时,“解释说”可以用作谓语;当谓语前有表示目的的词“用来”“用于”“去”“来”等,谓语只能用“解释”,不能用“解释说”;当谓语前有状语修饰时,谓语只用“解释”,不用“解释说”,但当主语为人,谓语前有状语修饰时,可以用“解释说”;当谓语前有能愿动词时,谓语只用“解释”,不用“解释说”,“解释”和“解释说”也有相同之处:当主语为人,且用作谓语,解释说明的对象是某一现象时,“解释”与“解释说”可以互相替代;在语用功能上,“解释”和“解释说”都可以用在句子末尾,但“解释说”位于句子末尾的情况出现频率较高,“解释”位于句子末尾的情况出现频率较低。

在语用上,“解释”可以用于否定句中,“解释说”不可以用于否定句;“解释说”有引语作用,“解释”没有这种用法。从语言的冗余现象及其功能来看,“解释说”属于语言的冗余现象,其功能在于表达实时交际中强烈的情感色彩。

猜你喜欢
解释末尾谓语
非谓语动词
“0”的读法和要领
“也”字的写法
短句—副词+谓语
蜕皮的季节
关于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重点问题的思考
非谓语动词
原数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