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的基础研究将推动技术发展,应用于社会,最后通过企业改变生活。
“一口唾沫,基因数据全掌握”,不少大城市的市民都尝试过已经成为“网红”的消费基因检测产品。
10年之前,DNA、RNA、基因测序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出现在科幻作品中的专有名词,但就在这短短的三四年问,基因产业的迅速崛起让人们得以从各种渠道了解这个曾经罩着神秘面纱的领域,基因产业似乎已经关乎每个人的未来。“下一个千亿美元的科技产业。”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也在2018年亿欧创新大会上直言,基因的基础研究将推动技术发展,应用于社会,最后通过企业改变生活。
如果说人体是一台精密的机器,DNA可以比作是这台机器的说明书,它不仅支持着人体的基本构造和运作,而且储存着生命从孕育到凋亡的所有信息。基因科技被视为是解开人类生命奥秘的钥匙,随着未来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终将有能力解读自己的生命图纸,并获得开发人体潜力极限的能力。
基因产业的“前世今生”
基因概念最早在1909年由遗传学家约翰逊(W.Jhannsen)基于逻辑推导而出,但在早期阶段并没有发现基因的物质结构。直到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克里克搭建出了第一个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并证实了DNA是基因的物质基础,自此,科学家们在分子遗传学领域的探索拉开了序幕。
1990年,旨在揭开人类2.5万个基因30亿个碱基对秘密的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正式启动,包括我国在内的6国科学家共同参与了这项被称为生命科学“登月计划”的浩大工程。在这次对人类生命奥秘的科学探索中,基因组学不断完善,并促成了基因产业的发展。基因科技的两个重要方向分别是基因检测和基因编辑,其中基因编辑仍处于科研阶段,而基因测序因为技术较为成熟,产业化和规范化发展比较完善。
进入21世纪,随着基因科技的发展,其相关市场规模快速扩张,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在近几年受到了投资者的关注和青睐。即使在2018年资本市场萧条境况之下,全球基因领域仍保持了9.89亿美金的融资额,与2017年基本持平。
赛福基因创始人余伟师在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时介绍说,我国的基因测序行业起步于本世纪初,随着2015年国家将精准医学列入战略发展目标,基因检测作为精准医学的重要基石,这两年成为资本市场的热点。我国基因测序行业也在这两年进入了快速有序规范发展的阶段,产业布局已初步建立,并且形成了由上游测序设备及耗材试剂和试剂盒供应商,中游基因测序及信息分析服务供应商,下游医院、科研单位、药企及消费者等终端用户构成的完整产业链。
据了解,由于基因组学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上游基因测序仪器及耗材试剂主要由国外行业巨头垄断,国内测序仪器生产企业大多以买断模式与国外行业巨头合作,我国自主研发测序仪器的企业较少,但其中作为国内少有的纳米孔测序仪制造商,梅丽纳米科技的三代测序平台的研发或许是未来改变国产测序仪落后局面的突破点。
相对于测序仪器方面的弱势,我国在耗材领域的试剂与试剂盒研发及审批时间与国外基本一致。以无创产前筛查(NIPT)为例,华大基因、达安基因和贝瑞和康的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试剂盒,早在2015年之前就已通过了国家食品药物监督管理总局(CFDA)的批准。在2018年,燃石医学更是获批了首款基于二代测序平台(NGS)的肿瘤检测试剂盒。
继信息科技之后最大的产业机遇
目前国内基因测序市场由三大板块构成.科研、临床医疗(主要包括无创产前筛查和肿瘤伴随诊断)及消费级产品。
美国南加州大学病理生物学博士梁萌萌对《中国报道》记者介绍说,在产业链的下游环节,基因检测的应用十分广泛,如临床疾病诊断、个体化治疗、体检和健康管理、新药开发与用药指导等等,虽然临床医疗目前仍是其最主要的应用领域,但随着测序成本的不断降低以及技术的不断进步,在2018年不断有新的基因检测产品推出。
梁萌萌说,以体检和健康管理应用为例,肿瘤早筛向来被认为是拦截癌症的重要手段,然而在过去受技术所限,肿瘤早筛在国内难以得到普及。随着越来越多的靶向药物进入国家医保,肿瘤基因检测的需求也随之大幅增长。据了解,中国每年有2000万怀孕的母亲,仅无创产前筛查一项如果达到50%的渗透率,以每例检测费用1700元计算,市场容量将达到170亿元。
相对于医疗和科研领域来说,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显得更为火爆。但据记者调查了解,虽然第三方基因测序机构数量繁多,但有能力提供基因数据分析服务的企业依然较少。
在生物信息分析方面,我国与国外仍有很大差距,基因数据库是目前的主要瓶颈之一。目前基因测序仍有几个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基因数据库样本量仍需要进一步扩充以增加数据解读模型的准确性;在二代测序平台上,基因组数据解读的精准度依然不够理想,未来的三代单分子测序有望解决这个问题;测序服务领域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极度缺乏,以及临床领域从业医生缺乏基因组学相关知识等。但基因测序作为分子医学时代的重要检测手段,未来将有更多的应用场景,市场也必将不断扩展。
在基因科技中,基因测序用来发现问题,基因编辑用来解决问题。据了解,近日,基因编辑技术公司Editas用于治疗先天性黑蒙疾病的CRISPR基因编辑药物EDIT-10获得了美国FDA的新药研究申请,这无疑是基因编辑技术的一个里程碑事件。梁萌萌告诉记者,我国科研团队在基因编辑领域的研究并不落后,但基因编辑目前受脱靶效应和细胞嵌合这两个技术短板所限,需要有伦理规范的约束以避免给社会和公众带来风险。在这个仍处于起步阶段的技术领域,体制和规范的建立和完善將为未来的发展铺平道路。
科技部、国家卫生计生委、体育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2017年6月联合印发的《“十三五”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基因测序、基因编辑、干细胞、免疫治疗、细胞治疗等。
施一公表示,基因产业的市场将达到千亿美元的规模,已经成为各方共识,这是继信息科技之后最大的产业机遇,也是中国有可能超越美国,引领世界科技浪潮的领域。
责任编辑:王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