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开埠至今已经有170余年了,海派紫砂也已经不经意地走了百余年历程,并渐渐成长壮大,成为大众的文化意识。
上海开埠通商,大量地吸引世界各地,尤其是欧美国家工商业界与文化艺术的涌入。商品的交流,文化的碰撞,汇聚了中西文化的审美认同与组合。这种沉淀了地方特色文化与中西合融的审美文化,即是海派文化的前潮。
开埠百余年,宜兴紫砂文化已经在上海市场站稳,并且不断发展,主要表现形式有二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已将工艺精良的作品推向市场,深入人心。第二个层面,已与众多的海派文人、书画名家、藏家合作,创作出大量具有海派特色文化的紫砂作品,既彰显出浓厚的地方审美风格,又打下了海派紫砂制作技艺的基石。
海派紫砂技艺究竟有哪些特点呢?与现在的宜兴紫砂制作工艺又有什么区别呢?从传承的紫砂作品中,笔者将其大致归纳为五个特点:
一、制作表现形式多样化、传统化
历史资料表明,有近六百年的宜兴陶业史,早期的产品主要以家庭和作坊的实用器型为主,工艺要求较为简单,技艺要求也没有统一标准。到了明、清二代,紫砂壶的需求渐渐上升,民间出现大量的制壶作坊和款式多样的商品。清中期后,壶式已经有了民间沉淀与普遍认可.加之各地喜爱紫砂的文人一起参与合作,将各种传承款式做到极至,作品表现形式已经具有多样性和代表性。
上世纪初至四十年代末,宜兴的紫砂艺人了解当时的市场的需求,接受开埠后的都市审美风尚。作品的技艺与表现形式上,追求细致完美、不落俗套,突显作品的鉴赏韵味,在作品的精、气、神、韵表现上,用足了功力。竞争激烈,也导致技艺要求更趋严谨。在体现多元化作品的同时,又保持传统的艺术个性。如图1民初老艺人程寿珍的掇球壶,此款造型既有东方传统造型,又有西方审美元素。
受外来风尚影响,宜兴紫砂制壶高手凭借高超的手艺,与书画家、篆刻家、收藏家们紧密合作,融人海派文化的审美观。作品的器型,已经从实用型转向兼具艺术审美鉴赏型,作品开始以高端为主。
审美要求高了,技艺的改良也需跟进。海派紫砂的市场需求已从早期低端的商品批发模式中出现了高端作品定制模式。定制作品,就得接受定制要求,就得在工艺细节处体现技艺审美。
大量的历史资料与留存作品表明,海派紫砂文化的基石与技艺,其实是由当时的七老艺人暨一大批技艺高超的民间制作高手在上世纪初就已奠定铺筑的。
二、追求风格有特色
上世纪初,七老艺人(吴云根,裴石民,任淦庭,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暨一大批民间制壶高手云集上海,他(她)们年轻和壮年时期都在上海创作了大量艺术作品。虽然他们接受了海派文化新思潮,开拓思路、创新改良,以新的审美观,以严谨的个人技艺创作作品,但是,他们依然每人有每人的艺术个性和风格,这是难能可贵的艺术精神。
七老艺人的后辈与传承者,上一代的民间制陶高手,以及他们的后辈与传承者,均承继着前辈优良的制陶技艺与风格,依然敬敬业业,技艺毫不马虎。只要留心观察一、二线大城市的紫砂艺术市场,现挚牛耳的,绝大多数均是这些后辈的作品。这也是海派紫砂文化传承的力量,他们严谨的作品,深得藏家信任。(如图2)
三、紫砂技艺的工艺标准
紫砂壶制作的工艺要求一般有四种:
1.特种工艺品。此类作品,工艺要求最高,作品不能有任何马虎。一件设计作品在手,从思考入手到生坯告成,一般需数周才能完成,甚至有数月才能完成一件作品的。工匠们凭着娴熟的技艺,对工艺近乎苛求,直至自己认为满意方才罢手。这样的作品,出窑后才叫精品,挑不出一丝毛病,精、气、神、韵,四处俱佳。(如图3)
2.高档工艺品。此类作品,作者须按照1999年之前的江苏省紫砂工艺厂制定的规范出厂标准制作,可归入高档工艺品。同时,工,款,泥三项硬指标也是前期准备的要素。(注: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的工艺制作标准和出厂烧窑标准,后被诸多厂家和单体工作室视为规范。该厂的注册商标是[方圆牌])
至今,仍有不少藏家在收集早期的[方圆牌]紫砂作品,就是因为当时的工匠们个个技艺过硬,工艺标准严谨。
3.一般工艺品。系指一般性的批量商品,价格比较适中,适合中低端消费者使用。制作者一般只用价格较便宜的合格砂泥作原材料,外观修饰程度也是表面达标即可,不会在工艺细节处精雕细琢。
4.普通商品。此类商品大多都是入行时间不长的新手所作,虽有点样子,但是商品工艺细节较粗糙,缺乏成熟技艺在手,照瓢捏胡芦,离精、气、神、韵四字相距甚远。
宜興紫砂由于是原产地,各地需求对象有不同层次,所以四大级别的紫砂品种继续出产,而对于收藏人群和文化鉴赏使用人群而言,几乎都是倾向于购藏特种工艺壶和高档工艺壶。制作这些壶的传承人,工艺大师和工艺美术师,现在约占了整个紫砂从业人员20%左右的比例。
四、海派紫砂技艺的传承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一度凋零的紫砂产业重获新生。国家重视并恢复紫砂产业的生产,1954年,组建了第一个紫砂生产合作社(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又合并其他28家私立的紫砂作坊建立了“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从建厂初期至九十年代后期,工厂发展的过程也是紫砂技艺不断规范和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突显的技艺传承人物有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七大老艺人,以及从事技艺质检第一线的施福生、高海庚、周坤生、曹生大、吴坤大等一大批严谨的技艺质检高手。工厂自1958年始,至1997年,历时40年,培养了一大批国家级工艺美术师和省级工艺师,也带动了当地其它陶瓷厂的良好发展。
紫砂七老艺人这一代,1949年前都先后在上海工作过,但在建厂初期,纷纷回到家乡,积极投身《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的建设,技艺毫不保留,带徒帮教。第一代老艺术家们互相切磋、互相借鉴,为新中国的第一座紫砂陶厂培养人材作出巨大贡献。这个时期的紫砂技艺传授,技艺都相当成熟,是真正的毫不保留的传授。也可以说,这个时期的紫砂技艺传授,应该是海派文化与浓郁的乡土文化的结合,既是当地文化的传承,又是海派紫砂文化在当地的延伸。(图5顾景舟的《半月壶》,创作于七十年代。)
五、技艺细节有区别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如果将二把款式相同的紫砂壶放在桌上,用的是同样的砂质,同样的入窑火侯,一把是特艺壶,一把是普通商品壶,对比之下,立马就可看到差距所在。
海派紫砂技艺特别注重细节处理,又讲究作品气势的彰显。这些细节大致表现在:
1.需十分注重作品线条的收缩比例与肥瘦比例。无论光货作品还是花货作品,上下组合,必须恰到好处,平视才有精神,俯视又有上升感。
2.需十分注重作品的气势,无论容量多少,平衡线与抛物线必须自然妥贴,以有无气场作定势。
3.需十分注重作品的神态。神态靠线条张力美,曲直弧度,全靠手工修饰。取舍有度,方有神态。
4.需十分注重作品的韵姿。光货与花货的作品,均存在一个韵姿感。光货作品线条布局需刚中有柔,花货作品线条布局需柔中有刚。韵,其实也是一种搭配的美姿。生坯成型过中,若不注重前后上下比例搭配,怎么会产生韵姿呢?
5,海派紫砂艺术注重时代审美感,需多与书画家、篆刻家合作,使紫砂作品增加文化艺术含量和鉴赏内涵。(图6徐鹏远的《景舟石瓢壶》,此壶由陈佩秋先生写铭文,费名瑶老师镌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