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视角下的广东绿道中慢行系统使用情况研究

2019-04-02 02:01赵晓龙徐靖然张波
风景园林 2019年1期
关键词:绿道空间

赵晓龙 徐靖然 张波

当前,绿道被普遍认为是加强城市与自然生态有机结合,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1]。《广东省城市绿道规划设计指引》明确提出绿道建设的重要民生目标是引领绿色生活方式,构筑慢行交通网络。慢行系统与绿道相结合并进行系统规划建设,成为主流的发展趋势[2]。

慢行系统包括慢行活动场所、活动在其中的人和进行着的活动[3],而绿道同时兼具交通与休闲多种功能。近年来,较多学者从慢行系统规划角度对绿道建设进行研究,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国外理论、实践案例和中国绿道理论与实践[1,4-7],对于建成绿道慢行系统使用情况的研究多为设计者视角,少数研究在使用者视角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观察、访谈,运用统计分析法、使用状况评价(POE)法、重要性——实际表现分析模型(IPA)等对绿道使用情况进行描述总结,但缺乏细节信息,研究深度和实证性不足[8-11]。在绿道功能性讨论方面,目前研究多集中于生态保护、人文资源等方面[11-14],针对绿道中慢行系统所包含的健行和骑行活动的具体研究较少。

新闻的意义在于报道相对客观的现象和事实,媒体通过话题设置、倾向选择和报道频率等方式聚焦话题,可以间接展现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参与、教育就业和流行文化,适用于城市规划各项研究[15]。新闻文本框架分析重点在于使用者及其需求,体现公众参与基本原则,通过分析大众语言判断绿道使用问题,从行为、心理和社会多层次提出问题及改进意见。同时,与学术文献的长周期性相比,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可快速了解社会各界对议题的关注程度和最新动态,报道文本中包含被访谈者原有语言描述与评价,蕴含较多细节与完整信息,可从全过程视角丰富对绿道规划设计的认识。

本文以建设开始较早并卓有成效的广东省绿道为研究对象,从新闻框架视角[16],将绿道、健行、使用情况3要素叠合,通过报道生产和文本框架反映使用者需求,了解绿道慢行系统使用实况,结合现行绿道规范准则,在规范设置和执行两个方面总结对比设计者与新闻框架视角的差异及其成因,挖掘和讨论社会对于绿道慢行空间的规划设计需求,为今后绿道健康导向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视角

在新闻传播研究中广泛应用的框架构建理论是以报道具体内容为研究对象的一种理论视角[16],包括3个领域:媒介的生产框架,即研究新闻框架形成背后的制约因素,如媒介立场、受众需求、社会文化价值观等;文本的框架建构,即分析新闻文本内容是如何呈现的;新闻框架的影响和效果问题[16]。本文研究内容为广东绿道慢行系统使用情况,新闻报道对此诸多反映且有较多细节描述,因此主要从第一、二个领域即生产和文本框架进行分析,同时将设计者与使用者视角进行对比,探究其问题成因。本研究究其性质,属于发掘式的定性研究,而不是评估性的定量研究,期望通过纷繁的报道发现绿道使用实际状况,而并不能在数量上反映这些状况的层次、轻重、效应。

1.2 报道筛选及时空统计分析

本研究选用《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信息时报》《新快报》《深圳晚报》《南方日报》6种报纸进行检索,原因如下:1)6家报纸2016年日发行量居广东省综合性报纸前6名,为184.5万、179万、157万、112万、60.2万、53万份,丰富全面的内容和巨大的发行量保证了样本的充足可靠,样本来自多家报纸和记者可有效避免新闻报道本身的主观性影响分析结论;2)采用关键词搜索和三重叠合法得到的报道满足研究所需样本数,检索关键词为“绿道”“健行”“徒步”“健身”“骑行”“运动”。“三重叠合法”中三重为研究空间物质载体、行为对象和使用者主观感知,即将同时涉及“绿道”“健行(骑行)”和“使用者评价”3个方面的报道进行筛选整合,得到研究样本。由于广东省内绿道整体建设从2010年开始,搜索年限在2000年——2017年12月,着重对2010年及其之后的报道进行分析。初步和最终检索报道数量见图1,已排除多篇对于同一地点同一问题的重复报道。

时间方面,议题报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图2)。2010年出现报道数量的一个峰值,这是由于在广州举行的第16届亚运会和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正式将绿道纳入城市建设计划中[17]。2013年及以后,报道数量逐渐降低,但随着市民对绿道后期维护管理的关注,在2015年又一次出现报道数量的高峰。

空间方面,绿道可按等级划分为区域、城市和社区绿道[17],议题报道多发生于城市和社区绿道,主要位于市区内。可见市民对于绿道中慢行空间的使用符合设计者预期,同时通过报道内容进行了一定反馈(表1)。议题报道主要分布城市为广州、深圳、珠海及佛山(图3),与区域整体绿道规划相关。

1 议题报道数量The number of news coverage on the topic

2 最终检索议题报道数量变化Changes in the number of searched news coverage on the topic

表1 议题报道发生绿道等级Tab. 1 The greenway level as covered by the news media

3 最终检索议题报道数量分布The distribution of searched news coverage of the topic

表3 连续性问题分析Tab. 3 Analysis of continuity of slow traffic space

表4 功能与设施问题分析Tab. 4 Analysis of functionality and facilities of slow traffic space

表2 可达性问题分析Tab. 2 Analysis of accessibility of slow traffic space

内容方面,涉及新建绿道或活动宣传的事件性报道占比69.6%(441篇),描述绿道中市民活动具体行为、语言的分析性报道占比30.4%(193篇)。后者中,休闲健身类占比32.6%(63篇),绿色出行类占比26.4%(51篇),生态环保类占比9.8%(19篇),社会与文化类占比14.5%(28篇),旅游与经济类占比16.7%(32篇)。可见市民着重关心绿道的休闲健身与绿色出行功能,将此2类共114篇报道作为具体分析对象。

2 报道生产及文本框架中绿道慢行系统使用情况

关于绿道慢行系统规划,较多学者提出了相似的建设标准[4-5]:绿道中慢行可分为交通性和非交通性,前者侧重于交通服务,后者侧重于休闲旅游,主要包括绿道选线、交通换乘、驿站设置、用地功能、植物景观、夜景照明、城市家具、标识系统等。对报道内容进行人工筛选整合,结合词频分析,得到6项评价类别:可达性(34%),绿道和其中场地的可达性及便利性;连续性(16%),绿道慢行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连贯;设施及功能复合性(60%),绿道配套设施、游览及休憩空间完善程度和复合性功能;舒适性(14%),绿道物理环境的舒适程度;审美性(18%),绿道开放空间审美需求;管理问题(45%),绿道慢行空间管理问题和建议。

2.1 绿道可达性不佳及分布规划不合理

39篇报道(34%)反映市民对绿道慢行空间可达性及分布规划的要求(表2)。具体描述如下:原有狭窄道路被绿道挤占;绿道被截断导致自行车进入机动车道并行;位于偏僻路段的绿道周边生活设施缺乏,人气不足导致使用率明显偏低。

2.2 绿道慢行系统连续性不足

18篇报道(16%)反映市民对绿道时间及空间连续性的要求(表3)。报道中提道:与其他地方联系不足造成郊区绿道使用者较少;外地游客欲进入绿道,但到汽车站后只能打车,缺乏其他换乘工具;某段省立示范性绿道距离最近的轻轨站不足1km,交通方便但轻轨站处缺乏绿道标识。

2.3 绿道功能与设施有待完善

68篇(60%)报道反映市民对绿道慢行空间复合性功能及设施的要求,见表4。具体建议如下:制作绿道地图(8篇);部分绿道夜间开放(1篇);驿站除现有自行车租赁功能,在餐饮、停车、生活服务等有更多发展空间(21篇);增加专用健身步道,与骑行道路隔离开(8篇);绿道沿线设置公园绿地、城市广场、文体场所、公交枢纽、人文节点等(6篇)。

18篇报道涉及绿道中骑行与健行,其中11篇涉及其共性要求,此2类活动所需空间环境较为近似,15篇报道涉及其对于绿道的不同要求。针对绿道中健行与骑行产生矛盾的情况,均为2类活动争道导致健行不安全,同时报道中也体现出目前建设单位对绿道功能认识的不准确,有时单纯地将绿道作为自行车道建设,忽略其他活动。报道中提到:“绿道不仅仅是自行车道”,部分地区错误或简单地将绿道理解为自行车道,甚至直接在公路侧边划出自行车道或过多利用现有道路两侧的人行道作为绿道。

表5 环境舒适性问题分析Tab. 5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comfort of slow traffic space

表6 管理问题统计分析Tab. 6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management issues of slow traffic space

2.4 绿道使用环境舒适性待提升

16篇报道(14%)反映市民对绿道慢行空间物理环境舒适性要求(表5)。报道中提道:中山博爱段绿道被刷上了疑似油漆的红色沥青后,路面更滑更难走,且该段绿道不比原有单车路径宽,两辆自行车想要并排行驶十分艰难。

2.5 绿道缺乏城市独特文化

21篇(18%)报道反映市民对绿道慢行空间的审美需求,均为缺少城市独特文化与特色。具体建议如下:在细节设计中加入当地特色元素(4篇),地面可进行创意性色彩设计(2篇);充分结合本地特色资源,兴建科普教育、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等(2篇);加大宣传绿道文化特色,使市民们视绿道为亲近大自然的文化平台(1篇)。

2.6 绿道监管模糊不清

51篇报道关于绿道慢行空间管理问题和建议,分为治安管理(43篇,38%)、行人监管(6篇,5%)和建设管理(1篇,1%)3方面(表6)。具体描述如下:绿道周边区域房价由于绿道建设暴涨,且绿道节点建设标准过高,导致日后所售商品的高消费;绿道现状的改进涉及不止一个部门,要改变现状需要长远规划,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对于一些经过村庄的郊野型和生态型绿道,如何平衡当地村民的利益是重要问题。

3 新闻框架视角对专业规范的启示

3.1 规范完善建议

目前,广东省绿道建设及管理主要遵循《广东省城市绿道规划设计指引(粤建规函[2011]460号)》(下称《指引》)[18]《广东省绿道建设管理规定》(2013版本)(下称《规定》)[19]和《绿道规划设计导则》(2016版本)。此外,查询适用于绿道服务的《绿道旅游设施与服务规范》(LBT 035-2014),对所得比较结果进行补充。对此,可增加或完善规范条例。

1)明确分列骑行与健行。

此类报道大多位于区域及城市绿道,依靠单纯管理解决问题的可实施性较弱,扩宽绿道或为行人提供单独步道可能有助于解决问题,但在用地较为紧张的城市受空间限制较大。目前《规定》中已对绿道进行界定,但并未对不同地段的具体活动进行明确规定,可针对骑行活动进行较多的区域绿道设置专用健身和骑行道路,不仅可避免城市绿道扩增压力,也可满足人群诉求。对于城市和社区绿道,除其中原本设置的自行车道,可规定只可健行禁止骑行,骑行可于非机动车道中进行。

2)更加严格避免绿道与机动车道穿插。

《指引》中规定,在城市主干道采用立交,在次干道采用平交,但目前并未解决健行活动需求,可在交叉路段提供标志,警告其可能会遇到步行、慢跑或骑自行车者,并划定醒目的带有绿道标识的斑马线、设置信号灯及加设减速带保障通行安全[20]。可在指引中提出尽量避免与城市道路的交叉,形成绿道本身环线。在车流量较少的区域设置机动车减速垅,把优先通行权让给行人和自行车;在车流量较多的主干道,建设较长较缓的行人和自行车专用桥。

3)城市绿道与其他公共交通系统接驳不方便,与社区、医院、学校等重要节点缺少连接。

目前《指引》5.3中提出绿道应结合城市空间结构及功能拓展方向,尽量串联城市功能组团如居住区、商业文娱体育区、公共交通枢纽与公共开敞空间,因此可补充增加绿道与公共服务设施如医院、学校等的有效连接相关内容。

4)增加绿道识别性,便于确认各级绿道及驿站位置。

可将制作与完善绿道地图加入《规定》第3章绿道建设条例,将驿站进行编号,便于紧急情况定位。将标识系统设置在绿道出入口、交通接驳、重要节点、服务设施、交叉路口,包含信息、指示、命名、解说、禁止和警示共5类标识[21]。

表7 报道问题发生绿道等级分析结果Tab. 7 Analysis results of covered problematic greenway grades

3.2 规范执行建议

绿道管理不仅关系到设计能否实现,还直接影响使用效果,应建立科学的绿道管理体系,促进健康与可持续发展[20]。

1)加强绿道复合性功能设计。

目前《指引》5.2.1和5.2.4中虽标注绿道应与公共开敞空间系统密切联系,并尽可能与园区内部饮食区、娱乐区等景点和服务设施相衔接,但仍有较多报道反映绿道中公园绿地、篮球场、烧烤场、餐厅等休憩娱乐功能空间的缺失,后续设计中需加强。

2)完善各项配套设施。

此类问题虽在《指引》2.2.2中涉及,要求绿道中服务设施和标识系统的建设与完善,但实施效果并未达到市民要求。应在保证其设置数量的同时定期检查,制定安全维护制度,对设施安全隐患、潜在危险地段等进行定期记录,采取有效措施改进。

3.3 不同等级绿道慢行系统的差异性规划建设

研究证明,位置、较好的公共交通、游憩或活动设施、照明和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混合土地利用模式等与绿道使用强度直接相关,绿道选线基本要求涉及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资源分布评价和设施支撑评价3个方面[21],这与本文从可达性、连续性、功能性、舒适性、审美性和空间管理6个方面对绿道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具有一致性,侧面体现报道文本对于进一步探索绿道使用实况的补充性作用。

即使现有绿道系统庞大,但仅有少部分处于活跃状态,绿道环境急需进一步完善(表7)。目前城市绿道多由人行道改造,路面被划定为2行,宽度约为2~3m,部分区域仅有1~2m[22],并不提供景点或娱乐设施,因而仅吸引少量和不频繁活动的人群,其功能分类应精细化并扩展到更多领域,整体环境质量和附属设施也要提高。对于距离城市居民区较近的社区绿道,方便的步行和骑行系统、增加其设施完善程度与审美性可提升使用率,促进周边绿色空间的使用,提高社区生活质量。对于远离城市中心的城市和区域绿道,良好的公共交通系统和充足的停车场可吸引更多居民和游客[22]。

4 结语

受众是新闻框架中“主动的意义构建者”,报道文本分析可进一步了解绿道慢行系统使用实况,揭示规划设计与实际使用之间的隔阂。由于本研究信息来自记者撰写的新闻报道文本,可靠性较主动收集市民评价数据较弱,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有记者主观性,但可将其作为一种了解绿道使用情况的有效方式,根据不同问题的报道数量变化发现重点问题并进行归纳,便于在绿道修缮或建设时解决或避免问题。同时,报道文本统计方法缺失空间和场地信息,无法确定问题根源和反映全部现存问题。在今后研究中可结合访谈、问卷调查和实际观察等方法,主动获取更加真实有效的评价数据,获得针对性的空间与场地改进建议,创造更舒适的绿道慢行空间。

注释:

文中所有图表均为作者自绘。

猜你喜欢
绿道空间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创享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的中国绿道研究进展述评
环湖绿道游憩机会谱构建及应用——以南京市玄武湖为例
创享空间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马鞍山城市绿道使用评价研究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