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诗人
陶渊明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作者身处在一个身世、名利以及官爵都需要有着强大的家庭背景支撑的年代里。但,作者不愿与大多数人有着共同的命运,并且也不想和他们去趋利附和的争夺官爵。所以他选择远离这个为了名利而失去自己原本的自由的官场。于是,作者超脱自然,摆脱这个厌恶虚幻的使自己志向无法得到重用的官场,去追逐自己原本的本性,忘却官场的庸俗现实,做一个隐士在山村里,时而喝喝小酒陶冶情操的居士。由此,成就了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也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赏诗歌
《饮酒·其五》开头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个很有理趣的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采菊”四句,即由“心远地自偏”生出,言东篱采菊,在无意中偶然得见南山,于是目注心摇,又为南山傍晚时出现的绚丽景色所吸引。结庐人境,而采菊东篱;身在东篱,而又神驰南山,全篇主旨总在显示“心远”二字。最后两句所说的“真意”在此,“忘言”也在此。所谓“真意”,其实就是这种“心远”所带来的任性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谓“忘言”,就是在陶渊明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理趣的。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析诗理
作者因厌恶官场庸俗的附力逐势行为和朝廷的昏庸无能,埋没志向远大的有志者的抱负,所以作者对现在朝廷里的种种现状感到失望。因此,作者想脱离自己厌恶的现实,远离官场,去超脱世俗,自己独自隐居到山野中,不为官场杂事所烦扰,享受着悠闲自在生活。因此,他自己去建造房子,自己去耕种,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身居官位却不能感受到民间百姓的疾苦,正好借着此次辞官回家的机会,去山野中体验民间疾苦。
通过作者的行为,让我想到了古时候许多的志仕,例如:辛弃疾,虽在不得意之时,却还有“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之志。为了国家的前途命运而担忧流泪,可是自己“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自己一身的才华横溢,不受到朝廷的重用。通过陶渊明和辛弃疾两位有志者的身处时代背景说明了封建时代朝代官员的混乱与有志者不得重用的昏庸。同时,也说明了没有家世背景的人,尽管自己有着一身的才华,也会被众多的官禄仕族所压迫,才华不得施展,朝廷也受这些仕族所摆布,蒙蔽了双眼,所以国家命运才会摇摇欲坠。例如:我们的诗仙李白“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体现了他志向远大,从中可以看出不能被重用的忧愁之感慨。同时,这句诗被后人常常用作生活中遇到的艰难险阻,来激励自己向前的动力。
不管是陶渊明还是辛弃疾等郁郁不得志的诗人,他们的身世处境与超脱世俗的情怀,告诉我们人生大道理:首先,我们自身要有一定的价值,并且,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价值。其次,价值的实现不仅要靠个人的努力,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平台的支撑。当然,合适的时机也必不可少。并且,我们也要有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要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就像我们的诗人陶渊明一样“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求得高雅的人生志趣,追求做一个真正的“隐士”。同时。也要靠自己勤劳与智慧去创造财富,我们的诗人陶渊明“种豆南山下”,来实现个人的愿望。我们同样如此,发挥自己的潜力,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做好自己想做的事。
谈体会
现在我们已步入高中,目标是向前奔跑,正如陶渊明的目的就是“结庐在人境”,所以,建立一个合理的目标尤为重要。而我们查阅的每一本书、探讨的每一道题、做过的每一份试卷,那就是我们途中所必须经历的一道道风景,正如我们作者所言“心远地自偏”,愿望很远大,可是,路途很遥远。即使,过程很艰辛,但是结果会很美好,只要我们好好努力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不管我们付出的多少,我们所流下的汗水都有对应的或喜或悲的结果,像我们作者所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自己即使有那个想法却不知道怎么表达。而我们此刻拥有着共同的目标却有着各自不同的梦想,不管自己能不能实现,只要我们为之而努力了,我们都会有不一样的风光。所以,不管我们此刻有着怎样的梦想与目标,从此刻出发,我们都要為之而努力奋斗起来,毕竟,前途的路是渺茫的,只有我们不断去探索去发现,才会“悠然见南山”,到达人生的“桃花源”。
(作者介绍:杨凯霖,广西大学附属中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