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七夕节在当代高校的传承

2019-04-01 09:19程志丽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传承高校文化

程志丽

内容摘要: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承载中华优秀文化。然社会转型和西方情人节涌入,节日传承陷入危机。为了充分发挥高校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促进七夕节在当代高校的保护与传承,本文梳理了七夕节的起源流变,调查其在当代高校大学生中的传承情况,并据现存问题提出以下建议:身体力行,挖掘七夕多元内涵;利用传媒,扩大七夕节日影响;文艺创作,诠释七夕时代意义;推陈出新,激发七夕现代活力。

关键词:七夕节 高校 传承 文化

一.七夕节的起源流变

七夕节由节日习俗和牛郎织女传说结合而生,七夕原本并非节日名称,直至东汉首次将牛郎织女相会日期称为七夕,才作为节日名称广泛流传。两汉之前,七夕的时间并不确定,也并非节日。两汉时期,乞巧、晒书晒衣之俗出现,七月七日逐渐成为节日。西汉出现乞巧习俗,初步具备节日性质,《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褛,俱以习之。[1]3同时,还出现七月七日表达爱情和祈求子嗣的习俗[2],书载: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以五色彩相羁,谓为相连爱。[1]19-20东汉,出现晒书晒衣习俗,《玉烛宝典》卷七引《四民月令》:曝经书及衣裳。[3]353并首次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七月七日称为“七夕”,“七夕”逐渐流传为节日名称,《岁华纪丽》卷三引《风俗通》: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4]。

魏晋时期,七夕成为普遍节日,活动日益丰富。《玉烛宝典》卷七引《风土记》:七月七日……祀河鼓尔雅日河鼓谓之牵牛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而愿乞富、乞寿、无子乞子,唯得乞一[3]353百姓们拜祀仪式规模小,可操作性高,且祈求富贵、长寿、生子是百姓普遍关注的话题,可知当时七月七日在民间较普及,影响较大。南北朝时不仅穿针乞巧,还产生了观察“嬉子”织网的习俗,节日习俗进一步丰富,《荆楚岁时记》载:有嬉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5]隋唐时期,节日活动丰富多彩,七夕节成为举国欢庆的重大节日。不仅民间轰轰烈烈地庆祝七夕,皇宫中对此也十分重视,《开元天宝遗事》载:帝与贵妃每至七月七日夜,在华清宫游宴。时宫女辈陈瓜花酒馔,列于庭中,求恩于牵牛、织女星也……民间亦效之。[6]宋代,七夕节更隆重,活动突出民众的娱乐性。七夕前几天,集市就已经热闹开来,《东京梦华录》卷八载: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街。[7]208宋代不仅保存流传下来的“求灵巧、水浮针、看巧芽(种生)”等习俗,大户人家还专门设立“乞巧楼”,还出现“磨喝乐”、“果食花样”等乞巧物。[7]208元明清时期,七夕节逐渐定型,节庆习俗成熟。乞巧风俗虽没有宋代繁盛,但供奉磨喝乐、巧果的习俗继续传承。清代,在东南地区闽、浙、台诸省,男子七夕夜祭拜魁星的习俗较为兴盛,福建省清康熙五十八年《平和县志》(十二卷)载:七月七夕,家人设瓜果宴会,谓之“乞巧”。读书家多为魁星作寿以相宴乐。[8]

中华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七夕节等众多传统节日衰败,长期得不到官方重视。辛亥革命取消农历纪年,还把传统节日改为公历庆祝,传统节日遭到强烈冲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同样以公历纪年,传统节日中只有“春节”获准进入官方节日体系。“公历纪年的使用和官方节日体系的建立,极大地影响了传统节日的发展。”[9]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强调破除一切封建迷信,包括民间信仰与祭祀,传统节日中的一些习俗活动被废除,七夕节就是其中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圣诞节和情人节等洋节进入我国,受到众多年轻人追捧,七夕节在内外夹击下,遭受冷落。

二.七夕节在当代高校的传承情况

(一)在当代社会的传承情况

大约从2005年开始,七夕节以“中国式情人节”的名头出现在传媒中。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年恰逢闰七月,“双七夕”被各类报道和广告大肆宣传,如新浪网《“双七夕”38年难得一遇》,中国经济网《双七夕:制造“中国式浪漫”将赛过“2·14”》。同时也带动了相关学术研究,据中国知网数据显示,研究七夕节的论文于2006年显著增加,至2013年增至顶峰,后小幅度减少。但对比关于情人节的文章看,数量仍存在明显差距。

但近年国家颁布相关文化政策,人们越发关注传统节日的生存现状,并通过多种形式挽救节日文化。2018年8月18日,央视综艺频道推出七夕特别节目《天下有情人》,节目以歌颂“中国爱情”为主题,融入古典舞、夏布扇等元素,展示七夕与地域文化间的渊源关系。中国新闻网于8月21日报道,8月17日晚,CCTV-10《中国诗词大会》首次以爱情为主题举办专场,播出七夕特别节目。七夕节日消费也显著提升,中国新闻网8月21日报道《美团发布七夕大数据:浪漫消费指数超2.14情人节136%》中提出,相比西方情人节,七夕期间的餐饮娱乐、婚庆婚礼等消费都大幅增加,同时美团还以“美团周边游,走进文旅七夕”为主题,介绍七夕文化,推荐相应旅游线路。

(二)在当代高校的传承情况

笔者以南京、镇江等地高校为中心,抽取了164人参与题为《国家级非物質文化遗产“七夕节”在当代高校的传承情况》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其中大学本科学历的年轻女性居多。

调查结果显示:第一,绝大部分学生对七夕节有所了解,但多局限在流传较广的传说和习俗上,节日的其他内涵并未得到很好宣扬,只有少部分人对节日了解较深入,了解途径集中于听故事、看相关影视剧作品。约86%的人明确知道七夕节日期,知道牛郎织女传说和乞巧活动分别占98%和85%。第二,七夕节“爱情”文化内涵被学生们广泛接受,但造成“以偏概全”的局面,提起七夕只知爱情。调查中,74%的人将七夕节定位为爱情节日。第三,七夕节在学生中多被当做情人节对待,过节方式单一,主要用来增进情侣感情、放松娱乐。调查对象中,26%选择庆祝七夕节,选择爱人作为过节对象的占71%,选择情侣之间增进感情占76%。第四,在我国传统节日体系中,七夕节受重视程度不高,且相较圣诞节和情人节,七夕节在学生们心中地位也较低。经常庆祝或参与的十个节日的调查中,排序依次是春节、中秋节、端午节、元宵节、清明节、圣诞节、情人节、七夕节、重阳节、万圣节。

三.七夕节在当代高校的传承构想

七夕节在当代呈复苏趋势,但在高校的传承力度明显不足。因此结合问卷调查结果,提出以下建议,希望能借此推动七夕节文化在当代高校的传承与发扬,并为其他濒危节日的高校传承提供启示。

(一)身体力行,挖掘七夕多元内涵。七夕节文化内涵多元,不应该只停留在爱情层面,也不应该只局限在约会、赠送礼物等过节方式中。在传承文化方面,要充分利用高校的学术氛围,可以设立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专项基金,邀请专家学者来校做讲座,开办节日文化的研讨会;开设关于节日文化的选修课等。此外,节日文化传承要加强学生的节日参与。学校要搭建传统节日参与平台,鼓励家长、学生、企业共同参与节日活动;鼓励大学生创办传统节日社团或部门,定期举办活动,举办七夕节诗词吟诵、歌舞活动。因七夕节多在暑假,可以结合七夕节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

(二)利用传媒,扩大七夕节日影响。电视与互联网等媒介的时效性与广泛性不可忽视,国内的社交平台有QQ空间、微博、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号,视频分享软件抖音、快手、美拍,国外有社交网站Facebook、YouTube、Twitter等,这些现代平台使信息得以爆炸式传播,可以充分利用平台优势,普及文化节俗。节日当天,可以在校园微信公众号、微博号、QQ号发布相关信息,普及节日文化知识;校园电视台和广播台可以推出七夕节特别栏目;可以利用网络直播,直播地方节庆习俗等。

(三)文艺创作,诠释七夕时代意义。在保持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上,对七夕故事进行新的想象改编,让七夕结合时代与个人,重新焕发活力。部门或社团可以举办七夕故事改编大赛、七夕诗词创作比赛、七夕主题演讲、七夕绘画、摄影比赛、七夕歌曲创作等活动;学校艺术团可以组织歌舞、话剧的排练,在七夕节汇报表演;可以组织拍摄七夕主题的微电影,让学生用镜头阐释自己对于七夕文化的理解。

(四)推陈出新,激发七夕现代活力。七夕节要在现代得到广泛传承,需要在保持传统的节日价值观基础上,推陈出新,适应时代发展。七夕节不仅是爱情节日,更是朋友相聚,共同表达美好愿想的节日。现代传承需要在科学基础上,转变固有观念,扩充节日参与对象,扩大节日规模。同时,传承需要与时俱进,简化繁琐节俗,在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生活,丰富节日活动。高校要结合学生实际弘扬传播七夕节文化,举办更具娱乐趣味性,更贴合大学生生活的节日活动,如联谊活动、化妝舞会,可以在活动开始前主持人介绍七夕节的演变、习俗等,也可以将七夕巧果制作、七夕手工品制作等环节融入活动。

七夕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承载着中华民族尚智酬勤的文化魅力。高校作为青年学子集聚的文化场所,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群体。因此,应该重视七夕节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波助澜。

参考文献

[1](晋)葛洪撰.西京杂记(卷1)[M].中华书局与《燕丹子》合刊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

[2]陈连山.论七夕节的源流[J].天中学刊,2013,28(01):124-128.

[3]新文丰出版公司编辑部.丛书集成新编(第043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8.

[4]四库全书存目业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业书·子部一六六[M].济南:齐鲁书社,1995:35.

[5](梁)宗懔撰,宋金龙校注.荆楚岁时记[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53—55.

资助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第17批大学生科研项目立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7C578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

猜你喜欢
传承高校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