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创作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意义

2019-04-01 09:19李悠然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文学作品鲁迅

李悠然

内容摘要:作为我国著名文学家和思想家的鲁迅,其深远影响以及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不言而喻,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并成为近现代文学研究的重点。鲁迅先生所著的小说,言辞犀利,直面社会残酷现实,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时下都很大程度上给予世人警醒,具有独特的文学特色。新时代社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发掘鲁迅文学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并不断传承,对于我们直面挑战、不断前进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本文研究鲁迅文学的特点以及其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意义,从而使鲁迅文学精神不断激励我们在变革时代乘风破浪,奋勇向前。

关键词:鲁迅 文学作品 新时代 传承发展

鲁迅是批判性白话文小说中的典型代表人物,作品中带有明显的语言特点、描绘特点、启蒙主义等诸多艺术特点。通过鲁迅先生的文笔,一针见血的体现出针砭时弊,可以令读者直观感悟当时的社会背景,切身体会作者的情怀和精神,享受鲁迅文学对思想的洗礼。也正是如此,才形成鲁迅文学独树一帜,无法比拟的风格,成为后世竞相歌颂的文化硕果。

一.鲁迅文学中的语言特点

(一)辛辣反讽。鲁迅时期恰逢政治黑暗,时局动荡,国民长期受到恶势力的欺压和剥削,文学创作遇到了牢笼,明显划分出御用文人和左翼文人两派,其中左翼文人的代表作家就是鲁迅。与其他文学作家不同,他不甘于命运的约束,面对残酷的现实选择了辛辣反讽的直接抨击形式,成为其文学作品中的特色基础。不仅直击人们心灵,达到最理想的影响效果,而且还为文学创作开辟了新纪元,意义重大。

例如,鲁迅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多次将愚昧无知,逆来顺受的麻木国民,比喻成一群鸭。看到外国恶势力欺辱、打杀同胞的现象,居然长长的伸着“颈项”,仿佛被无形的手死死扼住了要害,冷漠的观看,毫无反抗意识。利用“捏住了”、“向上提着”等语言,讽刺愚昧麻木的国民,像被人拎在手里的鸭一样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直接抨击当时的社会现象,起到当有棒喝的警醒作用。

再如,众所周知的愚民形象代表人物阿Q,鲁迅先生的笔下更是毫不留情的进行辛辣反讽。像是阿Q挂在嘴边的“儿子打老子”,为读者展示出一幅活脱脱的市井流民形象,贫困且麻木不仁,成为社会地层被压迫人民的代表。另外,阿Q既没有固定的收入,也没有固定的住所,但是却依旧造成其不思进取,懒惰,消极而自欺欺人的性格。另外,精神胜利法没有让阿Q感到羞耻,反而助长了他自我安慰,沾沾自喜的气焰,直至被当成替罪羊都没有一丝反抗意识,借助辛辣反讽的语言特点,令读者产生饱满的情感共鸣,发挥鲁迅文学语言特色的魅力。

(二)简约白描。鲁迅时期文学作品已经从文言文,完全过渡到白话文阶段,但是从他的作品中,不难看出明显的简约风格,甚至呈现出一种惜字如金的特点,给予读者更多可想象思考的白描空间。例如,鲁迅在描写孔乙己时,用到了这么一句话“站着喝酒却穿长衫的唯一一人”,虽然简短却传递出丰富的内容。其中“站着喝酒”说明孔乙己是社会基层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穿长衫”却是可以落座花钱点菜喝酒的有钱人象征,两者完美契合呼应“唯一”一词。不仅留给读者充足的想象空间,还突出了所描绘的人物特征和内心想法,将孔乙己穷苦潦倒却不愿放弃自己“读书人”身份面子的精神支撑,表达的淋漓尽致。

二.启蒙主义创作特色

读者在阅读鲁迅文学作品时,往往会受到不同程度上的启蒙,主要原因就是其具备明显的启蒙主义创作特色。利用尖锐深刻,巧妙生动的笔触,将旧社会国民的劣性展露无遗。迫使国民面对残酷现实保持清醒独立的精神,勇于直面人生和困苦,奋勇向前,永远不向命运妥协。在启蒙主义的指引下,令国民精神思想得到进一步升华,充分养成反抗精神,为打翻旧社会统治奠定良好基础。

例如,鲁迅的经典文学作品《药》,就是揭示封建传统思想的启蒙主义素材,通过对主人公“夏瑜”的深刻描绘,一针见血的揭露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夏瑜励志于打造新民主主义,所以他果断选择劝慰大众一起推翻清朝统治,不仅自身对封建统治本质有清晰且深刻的认知,还身体力行的以自身带动其他人将革命付诸于实践,发挥启蒙思想有效性。但是在当时社会,他的行为无疑是“另类”的,也是统治者不能容忍的存在,所以在夏瑜遭遇苦难后,周围人们非但不同情帮助他,反而冷眼旁观,幸灾乐祸,正是这群人“吃”了夏瑜,點出作为治疗患有顽疾病人的“药”居然是革命烈士的鲜血,既是令人痛心的现实,也是民主革命走向胜利的思想启蒙,特点鲜明。

三.绘画性质中的色彩特点

鲁迅在创造文学作品时,赋予文字浓重的色彩艺术特色,弘扬“色彩美”的同时,弥补传统白描写法中的局限,为读者展示出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图画,一方面可以为作品添加一定艺术形象,给予读者更良好的阅读体验,另一方面能够通过黑白红三种对比鲜明的色彩,调配文学艺术世界。借助黑色体现凝重肃穆,悲哀神秘的氛围,进一步剖析拷问人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在次基调上添加鲜血的暗红,以及向往光明的白色,形成鲜明对比,充分起到警醒世人的作用。

例如,鲁迅文学作品《狂人日记》中,开头一句“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以及其后描绘到的“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令人拍案叫绝。虽是突兀的色彩语言,却是直击心灵的给予人们压抑沉闷之感,令读者不知不觉中融入阅读氛围,产生情感共鸣,有效提升阅读质量。利用“白厉厉地排着”、“白而且硬”等语句,营造一种强烈的视觉反差,展现触目惊心的“吃人”画面,不仅令文章更具穿透力,而且还深深置入读者内心,深刻感知鲁迅文学作品中的绘画性质色彩艺术。

再如,在作品《长明灯》中,借助“暮色”、“绿莹莹的灯火”,以及孩子儿歌中的“白蓬船”和“放火”等刻画。让读者随着文字叙述,在脑海中想象黑漆漆的夜晚,白蓬的船,红色的火光,感悟黑夜中的炫目色彩,预示革命的成功,以及光明的未来,充分给予人们继续生存坚持的希望。

四.悲喜交融的创作特点

鲁迅文学风格迥异,既有悲剧也有喜剧,可谓是呈现出明显的悲喜交融特点,用喜剧的风格,突出作品中的悲剧色彩,发人深省。这一特点重要体现在人物的性格刻画上,让读者直接感受可悲可笑的复杂情感。例如,在描写孔乙己时,关于茴香豆的描绘能引人发笑,甚至对孔乙己穿长衫站着喝酒也是嘲笑的,但是在其被打断腿后,又能从内心深处感慨命运对知识分子的不公,进而心生怜悯和悲痛。再如,描绘阿Q形象时,既会对他临死还愚昧无知,用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深感嘲笑,也会对他被拔光仅剩衣物,扣掉工钱等不公待遇的怀有同情。运用悲喜交融的创作特点,让读者明白,喜的是中国人民劣根性的突显,悲的是人们心中仅存的善良。即便孔乙己和阿Q都从知识分子、正常佣工沦为小偷,也是旧社会统治制度对他们的压迫,所以在这方面我们感受更多的是这些人物的可怜可悲。鲁迅用这种方法,将矛头直接对准社会展开深刻批判反讽。

另外,鲁迅先这种创作风格,令其成为近代文学史上的独树一帜的标志,用对人物刻画的冷峻剖析,以及冷嘲热讽,对祖国的满怀期待和一腔热血,对人性劣根性的揭露批判,促使人们自省自惭。从根本上唤醒无数像阿Q一样麻木的人,推动民主改革的进一步开展,逐渐彰显鲁迅文学特点的深远影响和重要价值。

五.鲁迅文学在新时代传承发展的意义

通过研究鲁迅先生的文学著作及其特点我们不难发现,鲁迅文学敢于直面残酷的社会现实,敢于戳穿旧社会的丑恶伪装,敢于在被旧思想荼毒的人群中大声疾呼,充满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英雄主义气息。在新时代,我国的改革发展进入攻坚时代,困难挑战更加艰险,突出矛盾不断涌现,传承和发扬鲁迅文学的精神内涵,对于我们克服重重困难,不断改革前进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来看,鲁迅文学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

(一)启发时代文学直面社会现实,展现社会风貌。鲁迅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史上光辉不朽的丰碑,就是因为他的文学作品能够直面社会现实,展现社会风貌,能够客观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特征,才能达到精神与灵魂启迪的作用。时代文学的发展,也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实事求是、扎根社会的精神,才能创作出具备时代特色、口口相传的优秀文学作品。

(二)激励人们张扬个性,突破自我,不断进取。社会创新是一个不被世俗眼光所禁锢、不断突破自身的过程。鲁迅文学笔下众多在社会世俗中不断沉沦的鲜活案例启示我们,只有张扬个性,才能突破自我,才能实现自身价值,而不是在社会洪流中迷失自己。对于新时代的青年人来说,就是要把握自身价值所在,才能目标明确、奋发有为。

(三)弘扬和提倡改革精神,为新时代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当前,我国的改革逐步迈入深水区,新时代也有新矛盾,我们需要传承和发扬鲁迅文学中舍我其谁的勇敢精神,激烈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建设强大的祖国而不断奋进。

总之,鲁迅对我国文学艺术所做的贡献是巨大的,对人们的启蒙思想和警醒是的直接有效的,具有实际研究价值。不仅开拓了现代文学发展途径,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资源,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扬鲁迅文化的精神内涵,为新时代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1]刘志伟,林坤,胡文达.试论鲁迅小说语言的特点[J].中国民族博览,2016(9):99-100.

[2]任海燕.浅谈鲁迅小说悲喜交融的艺术特色[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6(7):45-46.

[3]于红.解析鲁迅作品中的民俗化语言特色[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3):23-24.

[4]胡蓉.浅谈鲁迅先生文学创作的几点特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S2):56-56.

[5]吴金梅.鲁迅小说史学研究方法略论——以明清小说研究为例[J].渤海大學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8-12.

[6]吴中杰.鲁迅与革命文学理论的翻译和出版——鲁迅与出版界之四[J].书城,2018(12):32-40.

[7]姜彩燕.从鲁迅到贾平凹——中国现当代文学疾病叙事的历史变迁[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8(06):36-42.

[8]吴晓东.寻求者与守望者——孙玉石先生的鲁迅研究历程[J].名作欣赏,2018(31):9-13.

(作者单位:江苏省郑集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文学作品鲁迅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鲁迅《自嘲》句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