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云 师祥超
摘 要:根据偶然组织的一次以“萝卜钓鱼”故事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进而对“趣味校本教研”进行探究与实施,旨在提高体育校本教研的质量,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关键字:“萝卜钓鱼”;校本教研;趣味教研;探究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2-0069-02
学校的校本教研是体育教研工作的最基层、最根本、最常见的组织形式,有效的校本教研能有效提高本校体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教师教育教学专业化成长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目前,体育校本教研往往是学校体育教研组组长组织集体讨论学校的阶段性体育工作,上传下达各级的体育文件要求和工作任务,开展不同形式的课堂教学研究等,多以观摩讨论和学习记录的形式开展,任务指向较为明确,组织形式相对单一,设计与组织者相对固定,过程也相对枯燥,不能满足教师的教研兴趣需求,教师的主动参与性较差,校本教研的目标达成度較低。研究实施趣味校本教研活动,能有效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与主动性,能形成全体教师之间的有效对话与研讨,实现“各抒己见、思维碰撞、见贤思齐”的校本教研“共同体”。
一、案例回顾
笔者在一次全区教学工作会议上,聆听了一则《兔子用萝卜钓鱼》的笑话,内容大体如下:“有一只小白兔去河边钓鱼。第一天,什么也没钓到。第二天,又什么也没钓到。第三天,小白兔刚来到河边,一条大鱼从河里跳出来,冲着小白兔大叫‘你再敢用胡萝卜钓鱼,我就吃了你。”笔者在某一次学校体育校本教研活动开始前,将本则故事讲给大家听,只是想活跃一下气氛,未承想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欢笑过后各抒己见,结合体育教学发表了各自的见解,下面列举几组发言:
李老师:小白兔是拿自己喜欢的食物作为钓鱼的鱼饵,未考虑胡萝卜不是鱼所喜欢的食物,没有站在鱼的角度上思考问题,钓鱼应该考虑“谁要吃”,而我们老师上课应该考虑是“谁在学”,我们的体育教学中,必须“以生为本”,在教学设计与教学手段的选择上必须尊重学生的兴趣需求,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设计。(这是大家普遍的共识)
王老师:钓鱼的问题,鱼饵很关键。鱼饵的选择也是一门学问,什么鱼吃什么饵,种类要对;什么鱼用什么钩,大小要对,小鱼用小钩,大鱼用大钩。在我们体育课或者体育锻炼中,也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关注性别差异、体质差异、基础差异等,合理设置练习标准、运动强度、练习密度。
年过半百的郝老师:钓鱼是需要“搭窝子”的,先吸引鱼过来,再放钩就容易钓了。咱体育课上老师要保证技术动作的规范、标准、优美,能一下就把学生吸引住,让他们愿意学;也或者是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游戏,让他们积极参与进来,听讲效率就高了。(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为中老年教师的积极参与点赞)
作为教研活动的组织者,我决定放弃原本开展的观评视频课例的安排,本次教研就以“兔子用萝卜钓鱼”为主题进行体育工作与课堂教学探讨。
“或许兔子是看到小猫钓鱼了,模仿小猫来钓鱼呢,不承想学到了形式,没学到精髓啊。我们教研也是不能光看热闹,还得学会看门道……”
老师们的发言可谓是“脑洞大开”,选择不同的角度,结合体育教学和训练实际进行有效的反思,都能积极主动参与研讨,这样的教研才是有趣的、有料的、有效的。
二、“趣味校本教研”的几点思考
笔者对偶然的“萝卜钓鱼”引发的教研活动进行了思考,“兴趣对人的认知和活动有着重要意义”,提高校本教研的趣味性,对提升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笔者将教师参与体育校本教研定义为教研兴趣,即教师校本教研需要的情绪表现,是一种带有强烈色彩的参与倾向,是在多次参与的情感经验,尤其是在愉快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乐于积极而持久地参与教研活动的一种意识倾向。教研兴趣将激发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内动力,使之变得积极、主动、自觉、愉快,从而获得良好的教研效果。如果体育校本教研缺乏趣味性,不能满足教师的教研兴趣需求,就会成为教研组长“孤独”的滔滔不绝,其他教师被动参与,偶有发表见解多半也是“蜻蜓点水”“人云亦云”,很难形成有价值、有氛围、有争论、有互动的研讨教研,校本教研也很难收获预期效果。
1.提高教研主题的兴趣性,激发教师的教研内在动力
新时代体育教研活动的核心问题是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创新意识与行为,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教研主题的选择要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先进理念,但很多校本教研往往是学习先进的体育教学与体育工作理念,研讨教学课例、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练习实践教师的教学技能与专业技能等,目标指向性明确,而教研活动的主题内容片面追求“高端”“大气”“上档次”,过度的严谨与严肃,制约了教师的参与欲望。
“萝卜钓鱼”的小故事,幽默风趣,与以往的文件学习、工作分配、课例研讨、技能练习等主题形成较大的反差,又能从多角度进行体育课堂教学和学校工作的反思,有效激发了教师的教研兴趣。因此,教研主题的选择要打破固有的思维,充分考虑教研主题的共鸣性,尊重参加教研活动教师的兴趣需求,考虑教师的年龄差异、性别差异,适应新形势、新潮流,关注社会热点等,可以尝试趣味故事的教研思考,可以选择流行于学生之间的游戏或者娱乐节目中的游戏课堂化作为研讨主题,选择体育新闻资讯或者明星动态作为体育德育研究主题等,让教研主题趣味化、生活化、游戏化,提高教研主题的兴趣性,激发教师的教研内在动力。
2.开展教研角色互换,尊重教师的教研主体地位
趣味校本教研活动,必须以尊重教师的教研主体地位为前提,才能引导全体教师乐于参加教研活动,针对教研主题进行共同研讨、反思交流、思维碰撞。很多学校往往是教研组长作为校本教研固定的组织者、文件的宣读者、任务的分配者等,参加教研的教师多是被动参与,部分教师更是“列席旁听”,无法形成有效的争论与探讨。
互换教研角色,尊重全体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的主体地位,让每位教师都担任校本教研的组织者与实施者,促使其对教研活动主题进行思考与遴选,既要考虑教研主题的实效性、趣味性,又要考虑教研过程实施的共鸣性,并针对自己所选教研主题进行充分、系统的准备;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还会认真倾听其他教师的客观评价,记录所有教师的见解与反思,在梳理与总结中,相互参考对比,“见贤思齐,取长补短”。教研组长从教研的组织者转变为参与者,通过换位思考,跳出固有的思维,对组织者的教研主题进行新角度与新方向的思考,也能客观了解教师对校本教研的真实需求,重新审视教研活动的组织形式,探寻教研活动与学校实际体育工作和教师专业成長有效契合策略。
3.开放教研思维角度,调动教师的教研思辨热情
趣味校本教研活动,应该是多角度、多方向、多层面的思考与讨论,开放的思维角度能较好地激发教师的思辨热情。很多学校的教研活动往往要求教师按照组织者规定的角度讨论思考,对同一问题、同一课例等进行讨论,时常会出现有意见分歧的争执,长此以往很多教师就会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没必要为了教研活动伤了和气”的想法,对教师的教研思辨热情起到消极的作用。
开放教研思维角度,尊重教师的思维多元化,不拘一格,可以针对参加教研的教师共同关注的某一问题、某一课例、共同需求进行相同角度、相同方向、相同层面的探究与讨论,也可以针对某一现象或问题发散教师的思维,鼓励教师结合自身的体育教学和体育工作进行多角度、多方向、多层面的反思与交流。正如郝教师阐述的钓鱼中的“搭窝子”,来源于钓鱼实践,让年轻教师耳目一新,有效激发了老教师的思考和参与热情,让校本教研成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全员参与活动。
4.丰富教研组织形式,挖掘教师的教研优势与价值
趣味校本教研活动,应该基于发挥不同年龄教师的教研优势,基于挖掘不同专项特长教师的教研价值,改变固有模式,设置因人而异的“私人定制教研”形式,让每位教师都能展现自我的教研组织能力,获得成功组织校本教研的成就感。很多校本教研组织形式相对单一,未能有效激发全员参与研讨。
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往往存在较大的年龄差异,中老年教师积累了丰富的课堂教学与学校体育工作经验,而青年教师善于尝试与研究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术业有专攻,不同专项的体育教师在各自项目的教学、训练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校本教研活动的组织也会根据实际需求而进行多元化、创造性的设计;男女教师的性别差异,对于活动内容的选取与过程的组织也存在风格的差异,充分尊重教师的教研组织自主性,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有效教研。例如,年轻教师张老师主持的“信息化手段运用促进学生的体育习惯养成”主题教研活动,现场用手机APP向大家演示学生运动作业的布置与反馈等,让教师们在体验中感受了信息化手段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与运动技术学练的积极作用;中老年教师郝老师善于研究生活废旧品在体育教学中的改造使用,他所主持的“生活废旧品的体育器材改造”主题教研活动,让教师们拿来生活废旧品,现场教大家制作辅助教具并研讨如何使用,年轻教师深受启发。教研场地不限制、教研形式开放,较好地激发了每位教师的研究热情,校本教研呈现出各具特色、百花齐放的局面。
开展体育趣味校本教研的研究与实施,要满足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尊重教师的教研主体地位,优化教研主题的选择,丰富教研的组织形式,提高校本教研的趣味性,发挥各位教师的体育教研优势,挖掘其教研价值,为全体教师搭建展示的平台,有效激发教师的教研兴趣,从而提高体育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切实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