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导向精耕细作推进体育教育转型发展

2019-04-01 06:23刘成
体育教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农村

刘成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关于“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重要讲话,交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等文件的经验与做法,2018年12月8日-11日,由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体育教学》杂志社主办的“第四届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中小学校长研讨会”在重庆市綦江区隆重召开。在为期三天的研讨中,不仅有专家对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解读与指引、中小学校长的经验分享、綦江区百年老校震撼人心的体育展示活动,还有向全国中小学校长发出的“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倡议,为全体与会人员启迪了思想、统一了认识、明确了方向。本期特开辟此专栏,重点选取有代表性的区域和优秀学校校长的大会报告进行摘登报道,供广大读者学习借鉴。

关键词:綦江区;农村;区域推进;学校体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2-0046-02

一、主要探索与实践

(一)因势利导,打造体能提升的升级版

1.理念引航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中央、市里关于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结合区域教情、学情和历史人文特点,綦江区创造性地提出了“健康尊严,张扬个性”的区域办学理念。“健康”对应生理和安全的需要,这里所指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涵盖了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的相关领域,是身心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核心就在于身体健康,直指学校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尊严”对应归宿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既充分体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校、教师、学生相关权利和人格的尊重,也引导学校、教师、学生秉持教育的神圣和尊严。“张扬个性”对应需要的最高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13万綦江学子身上的个体体现,就是要让每一位教师、每一所学校有展示自我的舞台,成就自我的机会,最终彰显出綦江教育的独特气质和魅力。经过四年多的实践,“健康尊严,张扬个性”区域办学理念已在南州大地扎根。《2016年重庆市教育质量报告》显示,綦江区中小学学生发展状况总体良好,多项指标名列全市前茅,其中“学生健康感受平均值”位列全市第一位。

2.教师引领

为了弥补专职体育教师的不足,重点采取提前到高校定点招聘,公开招聘足球、篮球等专业教师;大力引进成熟教师,对体艺等学科教师优先聘用、对等安排;每年从定向培养的全科教师中,对有体育爱好和专长的进行重点培养;针对小手拳、足球、游泳等区内传统特色项目,安排指标和资金专项聘请民间拳师、退役运动员、外籍教练等。同时,区教委围绕“上好课、带好队、参好赛、育好人”的培养目标,坚持体育教师岗前培训、职后培训和提高培训制度,坚持在中小学教师“国培”和“市培”计划中设置体育培训专项,加大对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力度,着力提升体育教师的理论水平、专业技能和业务素养。

3.课程引路

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有机融合,努力实现基础性与选择性的最佳组合,达到保基本、扬个性、有特色的体育课程管理目标,实现提高学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的课程目标。全区各中小学在充分保障常规体育课程内容的教学外,根据区域特点和学校资源,不断开发丰富多彩的特色化与选择性课程。

4.课堂引模

制度促教,建立各种制度来导向学校开齐开足开好体育课,引导学校整合资源,创造性地开设连堂体育课、走班选修课、体能技能综合课、体艺融合课、足球必修课等;整合大课间课程、体育课辅课程和课外体育课程,确保每天锻炼一小时;以赛促教,引导学校组建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和兴趣小组,提高校园体育竞赛水平。同时,构建起家庭、学校、责任区、区教委四级体育联动机制的新模式。通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来导向家长的主动作为,通过对学校的专项考核來促进学校的传统体育活动开展,通过责任区的联合赛事来强化责任区的职责,通过周期性的区级运动会和中考体育联考来搭建竞技体育和体育人才选拔的平台。

(二)因地制宜,走好体育教改的转型路

1.编制学校体育“4+6+X”教育规划

安排了游泳、足球、篮球、乒乓球、射箭、武术、跆拳道、花式跳绳、跑步、软式排球等10个重点发展项目,并在市教委体艺教学“2+1”(2项运动技能+1项艺术特长)模式的基础上,设定了“4+6+X”(运动项目“四会六知道”+X项艺术、科技、劳技等特长)的目标。

2.创新学校体育“5+1+1+N”教学模式

“5”即利用每周五天的原大课间形式转向为体能训练课;第一个“1”即每周一节足球课进班级,落实习总书记和教育部提出的“校园足球实施意见”;第二个“1”即一校一品,学校或区域特色课程一节;“N”即按课程标准要求,不同学段课程一节。每周的五节体训课着重围绕学生各个身体素质维度开展课程内容,改变传统课间操的枯燥局面,学校自行创编以柔韧、协调、力量、速度、耐力、放松等训练部分组成,具有音乐动感强劲、符合学生审美、运动激情彻底激发的体能素质操,形成了学生乐于参与的课程化大课间体育实施模式。

3.建立学校体育“二四三”教研方式

“二”即两条工作线,一条工作线是“区—督导责任区—学校”的三级教研线,另一条工作线是“区教科所—学校”的指导线,根据工作需要和学校需求,实施“菜单式”(开列多种备选指导方案,根据学校选择项目实施指导)加“订单式”(由学校提出个性化要求,就特需项目实施指导)的服务方式,体育教研员和体育学科中心组成员深入学校解剖“麻雀”,开展面对面指导;“四”指“四课”,即课程、课堂、课例和课题,通过体育特色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课堂教学的打磨,优秀课例的示范,问题即课题的行动研究方式,提升体育教研水平,推进体育教研活动课程化;“三”指“三动”,即城乡联动、责任学区互动、基地学校带动。区级层面发挥城区学校体育师资优势,采取“送教下乡”“骨干支教”、蹲点跟踪指导、学校结对帮扶等方式,促进城乡学校共同发展。

(三)督导考核,扭住以学生为中心的正导向

1.指标设置重体能

区教委紧紧抓住质量检测评价这根“牛鼻绳”,督促指导学校抓实抓好体育教学各项工作。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区政府教育规划,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纳入政府考核评价体系、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制定印发《綦江区学校体育工作督导评估办法》,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学生运动技能抽测和竞技运动成绩等多个维度、多项指标考评学校体育工作,将全区中小学校分类别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学校年度绩效考核挂钩,占8%的权重。同时,坚持把学校、学生、教师参加体育各级各类比赛的获奖情况作为年度综合目标考核的加分项目,有效激发学校体育工作的活力。

2.“五步督导”促常规

在日常体育教育教学督导工作中,綦江区把课堂教学作为体育教育督导的主阵地,推行“课前深入了解、课中互动交流、课后意见反馈、形成督导报告、督促整改落实”的课堂教学“五步督導法”,强化督学责任,推动体育高效课堂和卓越课堂建设,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改进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管理,整体解决全区体育教育工作共性问题。

3.表彰奖补有激励

建立体艺特长生、运动员学生竞赛教育教学等后勤保障机制,安排优秀文化课程教师及时补足因竞赛落下的文化课程,同时为其提供良好的训练、学习、生活条件,免除特长生、运动员学生后顾之忧,实现特长发展、学业提升两手抓、两不误。同时,及时给予获奖师生表彰激励;专项奖补10所体育项目学校工作经费,点面带动,推动体育教育全面发展。

二、初步成效

(1)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升。前几年的民调中,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一直是全区的倒数,但区教委近三年在承接市对区县考核中名列区级部门第一二位。随着全区教育教学质量日趋均衡,外流学生特别是优质生源不断从城市核心区回流。近三年,全区以择校方式到市属重点中学、主城优质学校就读各学段学生回流1000多人。同时承接贵州桐梓、习水等地及周边江津、万盛等区县800多名学生在綦江就读,极大提振了綦江教育自信。

(2)学生的学业质量不断提升。高考质量一年一个台阶稳步提高,受到了区委、区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重本上线人数从2013年的500余人,上升到2018年的1080人;高考总体上线率超过98%;全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发布,綦江区七个指标荣获“十星”最高等级,八成指标超全国平均水平,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居于全国中上水平。

(3)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全区高中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比全国低16.1%,学生平均身高增长了0.47厘米。近年全区学生市级及以上的体育、科技和艺术等各类竞赛有300余人次获奖,学生获国家专利授权1000余项,其中60余项转化为生产力。近期,綦江区师生参加全国及国际大赛,斩获佳绩。

(4)社会各方密切关注綦江。全国性教育改革现场会议多次在綦江召开,教育改革经验10余次在全国交流。连续四届出席全国教育创新成果博览会,成为全国参展项目最多的地区。“农村区域推进课程改革,优化育人方式的实践探索”等三项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奖,八项成果获市政府教学成果奖。全国、重庆市等多家主流媒体多次聚焦报道綦江教育,《光明日报》撰文肯定——“綦江模式,农村教育的希望”。

猜你喜欢
农村
农村小学音乐教学要有农村的“味道”
记忆里的“农村”
四会地豆镇加快推进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
从“量”入手 提升农村小学生阅读质量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农村老人健康令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