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友珍
【摘要】2008年金融危機暴露了全球金融体系的重大缺陷,金融资产减值已发生损失模型受到严重批判,而我国财政部于2017年3月正式颁布CAS22的修订稿,新修订的金融工具准则采用了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作为新的减值准备计提工具,这一举措是为了改变已发生减值模型的顺周期性和滞后性缺陷。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实施的质量与企业在获取相关数据和信息的投入、整体市场的发展程度有关,相关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有助于改善该模型的应用质量,故企业必须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CAS22 金融资产减值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 金融资产分类
一、金融资产减值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发展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在初始确认时将预计的信用损失考虑在内,明确区分预计利息收入与金融资产预计信用风险,该预期是对损失风险的补偿而不是利息收入。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将信用风险分为三个阶段,如表1所示。
已发生损失模型和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区别重点体现在如下方面:①减值测试的阈值。前者有阈值或以减值迹象为基础,后者为阈值;②按实际利率的初始确认。前者基于初始计量和未来预期现金流量(但是忽视未来信用损失),后者基于初始计量和预期现金流量,包括对未来信用损失的考虑;③修订后账面价值的计量。前者预期现金流反映的是按初始利率贴现的已发生损失(固定利率金融工具)且不包含未来信用损失,后者不断更新的预期现金流反映的是按初始利率贴现的预期损失(固定利率金融工具)且包括未来信用损失;④额外的会计准则指导要求。前者不需要额外的会计准则指导,后者通过对现有准则的改变来进行减值测试,需要制定有关如何估计预期现金流的会计准则(尤其是对金额较小、交易量较大的资产);⑤对于利益相关者的成本。前者没有增加复杂性和成本,后者未来预计现金流量的改变会导致利益相关者成本和复杂性的增加,需要收集原始数据、进行预计现金流预测并估计预期损失;⑥转回。前者在确认减值后,如果转回触发事件发生则需要转回已计提的减值损失,转回后的价值不能超过按摊余成本计量的价值。后者通过调整预期现金流而转回(不要求触发事件发生),转回的上限为按实际利率贴现的全部合同现金流;⑦后续或额外减值。前者如损失已经发生则确认减值,后者通过不断对现金流量的重估来确认减值。
二、金融资产减值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实施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在我国会计领域和资本市场应用时遭到诸多问题,如:虽然科学有效的应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能降低企业在未来发展中因信用风险未及时发现而带来的隐患,但在短期内意味着更多的计提减值准备,拉低当期利润和业绩数据。管理层的业绩评价往往是跟当期的利润数据和财务指标相挂钩的,因此妥善运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带来的好处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对管理层利益的损害缺发生在现下。当企业经营状况面临低谷和瓶颈时,难保有企业为了眼前的绩效考核舍弃预期信用损失带来的未来收益,而CAS22的修订版还未出台相关细则和操作指南,因此很难从准则或制度的角度规避企业。舍本逐末”的行为。
而笔者认为,为确保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在我国会计领域和资本市场的顺利实施,应采取如下应对措施:
第一,加强数据累积,促进信息共享。目前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应用的最大障碍就是缺少评估所需的相关数据,因此企业在日常开展各项业务时应加强对数据的收集和管理,构建相关数据库,对客户的信用风险进行动态跟踪。此外,各部门间应打破壁垒并共享信息,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风险控制部门间可运用管理信息系统来完成数据的同步和共享,节省沟通成本并促使相关评估更透明。
第二,建立和侧重相关人才培育机制。准则的切换不仅考验企业的信息获取能力,也考验相关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管理信息系统等工具能帮助企业更高效的完成风险管理工作,故应侧重培养兼具信息技术和会计知识的人才,帮助和完善企业的信息系统更适用于业务发展需求。
第三,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增强经验积累。从长期而言,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应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有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综合实力,但绩效考核等短期利益冲突因素会降低其实施质量。在国内市场,需进一步促使信用风险管理系统的构建和发展,并且在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风险分析预测能力方面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
第四,关注国际会计变革趋势,完善会计准则。IASB和FASB是此次国际会计变革的主力军,我国应密切关注国际会计变革的趋势,借鉴已有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完善新准则下的我国会计准则,在与国际趋同的同时,帮助我国企业平稳度过准则切换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已发生减值法侧重于会计处理的客观和严谨,在发挥会计谨慎性的同时减少利润操纵、盈余管理的空间,符合2008年之前会计处理的要求。而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强调以前瞻性的视角看待减值准备与信用风险的关系,更符合当下资本市场把控风险、谨慎防信用风险对市场造成颠覆性影响等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