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斐 赵小杰 高博 王超
摘要:利用染色体常规压片法,对8个德国鸢尾(Iris germamca L.)栽培品种进行了染色体数目鉴定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8个栽培品种均为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36~48。品种SH1701、SH1706、SH1707、SH1731、SH1742、SH1753、SH7755、SH1756核型公式依次为:2n=36=17m+16sm+3st;2n=48=13m+21sm+14st;2n=46=20m+24sm+2st;2n=44=10m+26sm+8st;2n=42=10m+9sm+23st;2n=44=17m+21sm+6st;2n=42=16m+22sm+4st;2n=40=20m+17sm+3st。其核型不對称系数介于62.35%~72.38%之间,属于进化程度较高的类型。
关键词:德国著尾;栽培品种;染色体;核型分析
德国鸢尾为鸢尾属(Iris)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花朵姿态优美、色彩丰富,并兼具花叶双观、耐寒、耐旱、耐瘠薄等特性,在世界各地广为栽种。德国鸢尾品种繁多,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种栽培,目前德国鸢尾的研究多集中于栽培方法、组织培养及抗逆性等方面h-s1,而关于品种间亲缘关系分析和种质资源分类的报道较少。德国鸢尾主要亲本为黄褐鸢尾(I.vanegam)和香根鸢尾(I.pallida)、在育种过程中,来自于特洛伊鸢尾(I.trojana)、中东(I.mesopotamica)与浦路斯鸢尾(I.cypriana)的优良形状的融入,对改良德国鸢尾新品种花朵观赏特性和植株生长特性具有重要作用,亦使得德国鸢尾品种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基础变得极为复杂[6],根据植物的形态学、解剖学等方式对德国鸢尾的种质资源进行分类鉴定不够准确。生物的染色体核型是相当固定的,因此核型分析在判断和分析物种间亲缘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7-8]。目前,关于德国鸢尾的核型特征研究较少,而且已有的关于德国鸢尾的核型报道结果存在差异。例如,毛节琦报道德国鸢尾的染色体数目为2n=28[9],而余小芳的研究结果则表明德国鸢尾的核型公式为2n=40[10]。本研究对8个德国鸢尾栽培品种的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比较,旨在为德国鸢尾常见栽培品种的种质鉴定及杂交育种亲本选配提供必要的细胞遗传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材料中的8个德国鸢尾栽培品种(SH1701、SH1706、SH1707、SH1731、SH1742、SH1753、SH1755、SH1756),除SH1753引自河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外,其余7个品种均引自美国,现栽种于河北农业大学西校区苗圃,材料详细信息见表1。
1.2 方法
选取生长旺盛的植株个体,取其根尖,用蒸馏水冲洗干净后置于4℃条件预处理24h,之后用卡诺固定液(冰乙酸:无水乙醇=1:3)在4℃条件下固定24h,常规压片法制片。根尖用1mol/L HCI于60℃水浴软化8min,蒸馏水冲洗4~5次,改良的卡宝品红溶液进行染色,使用Olympus BH2光学显微镜观察。选择染色体形态清晰,分散而不重叠的分裂中期相在100倍镜下拍照并保存。染色体计数和核型分析参照李懋学等的[11]分类标准进行,染色体类型分析按照Levan等[12]的分类系统,核型分类采用Stebbins[13]的标准。核型不对称系数参照Arano[14]的方法进行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染色体的数目及核型
染色体数目鉴定表明,8个栽培品种均为二倍体,但品种间的染色体数目差别较大(表2),其中SH1701为2n=36,SH1756为2n=40,SH1742和SH1701为2n=42,SH1701,SH1731和SH1753为2n=44,SH1706为2n=46,SH1707为2n=48。8个品种的平均臂比值在1.74~2.97之间(表2),其中SH1742的臂比均值最大,为2.97,SH1707的臂比均值最小,为1.74。核型公式可以直观地表现出染色体组的整体特征,主要表现不同类型染色体所占比例。本研究中SH1701、SH1706、SH1707、SH1731、SH1753、SH1755和SH1756的大多数染色体为中部(m)或者亚中部(sm)着丝点染色体,少量为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st),而SH1742的染色体中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占多数,在本研究中未发现具有随体的染色体(图1、表2)。
2.2 核型比较
8个品种的最长与最短染色体的比值在1.71~3.5之间,SH1701、SH1707和SH1755属于2A核型类别,SH1753和SH1756属于2B核型类别,SH1742属于3A核型类别,SH1731和SH1706属于3B核型类别(表2)。臂比均值和核型不对称系数表现的是一个核型内所有染色体整体的不对称性。本研究中,8个品种的核型不对称系数介于62.35%~72.38%之间(表2、图2),一般认为核型变异由对称向不对称发展,进化水平较高的物种常常具有相对不对称的核型[15-17],因此本研究中的德国鸢尾品种属于进化程度较高的类型。
3 讨论
本研究报道的8个德国鸢尾栽培品种的染色体数目与核型,均为首次详细报道。8个品种均为二倍体,但是染色体基数差别较大。德国鸢尾育种历史悠久,现代栽培德国鸢尾品种除含有来自主要亲本为黄褐鸢尾和香根鸢尾的遗传基础,在育种过程中亦融入了特洛伊鸢尾、中东鸢尾与浦路斯鸢尾的血缘,连续的种内和种间杂交使得德国鸢尾品种间染色体数目变化较大[18]。本研究的8个德国鸢尾品种除具有m和sm类型着丝点染色体外,均含有不同数量的st着丝点染色体。鸢尾属中的马蔺、野鸢尾和有髯鸢尾类的粗根鸢尾种只具有m和sm类型着丝点染色体[19-21],中亚鸢尾同时具有m、sm和st3种着丝点[22],由此可见鸢尾属内各种之间进化程度不尽相同。本研究中,不同品种的核型类型也表现出了多样性,出现了4种核型类型:2A、2B、3A、3B型,但并未出现极对称和极不对称的类型,说明德国鸢尾品种总体上是一个核型类型对称的群体[23]。综上所述,本研究所提供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数据,将为德国鸢尾杂交亲本选配、品种分类及亲缘关系鉴定提供细胞遗传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储博彦,尹新彦,赵玉芬,等.有髯鸢尾品种介绍及栽培技术[J].河北林业科技,2010,2:97-98.
[2]董艳芳,周缓,郭彩霞,等.德国鸢尾的分株繁殖试验[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0):133-137.
[3]董艳芳,郭彩霞,周媛,等.2种德国鸢尾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4,42(2):107-112.
[4]張呈祥,陈为峰.德国鸢尾对Cd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及积累特性[J].生态学报2013,33(7):2165-2172.
[5]郭晋燕,张金政,孙国峰,等,喷施6-BA促进德国鸢尾根茎芽的萌发[J].园艺学报,2007,34(2):461-464.
[6]Nicholas M.The Tall Bearded Iris[M].London:The Camelot PressLimited,1956:15-20.
[7]Yu Chao,Luo He,Pan Hui-tang,et al.Karyotype analysis of wildRosa species in Xinjiang,Northwestern China[J].J.AMER.SOC.HORT.SCI.,2014,139(1):39-47.
[8]刘永安,冯海生,陈志国,等.植物染色体核型分析常用方法概述[J].贵州农业科学,2006,34(1):98-102.
[9]毛节锜,薛祥骥.浙江几种鸢尾科植物的染色体[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86,12(1):97-101.
[10]余小芳.四川鸢尾属植物的系统学及种子休眠与萌发特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
[11]李懋学,陈瑞阳.关于植物核型分析的标准化问题[J].植物科学学报,1985,3(4):297-302.
[12]Levan A,Fredga K,Sandberg A A.Nomenclature for centromericposition on chromosomes[J].Hereditas,2010,52(2):201-220.
[13]Stebbins G L.Chromosomal evolution in higher plants[J].QuarterlyReview of Biology,1971,85-104.
[14]Arano H.Cytological Studies in Subfamily Carduoideae(Composi-tae)of Japan IX.The Karyotype Analysis and Phylogenic Considerationson Pertya and Ainsliaea[J].Bot Mag(Tokyo),1963,76(895):32-39.
[15]张芹,李保会,张凡.3种补血草属植物的核型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3,36(2):65-68.
[16]高永鹤,刘芳伊,尚爱芹.百子莲4个品种的核型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34(4):41-44.
[17]马慧,于晓南.4个观赏芍药新品种染色体核型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3,36(6):61-65.
[18]郑成木.甘蔗核型及其染色体数目变化的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1993(1):47-51.
[19]毕晓颖,赵芷唯,郑洋,等.粗根鸢尾染色体制片技术及核型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3):157-160.
[20]葛传吉.马蔺染色体的核型分析[J].广西植物,1990(2):139-142.
[21]罗刚军,肖月娥,徐文姬,等.3种花色野鸢尾形态性状变异及染色体核型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6,17(2):266-272.
[22]赵毓棠,陆静梅.国产三种鸢尾染色体核型的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2):74-81.
[23]朱明丽.大菊品种的细胞分类学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