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波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落脚点就是“以学论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领作用。现用“观察负载理论”对本节课进行评价:
一、评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大概念为“遗传信息控制性状,并代代相传”,重要概念为“染色体变异是可遗传的”,次位概念为“染色体结构和数量变异可能导致生物性状改变甚至死亡”。“染色体组”是本节中的核心概念。在概念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构建思维导图,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心理过程得以不断优化。
教学中,教师提供多种与染色体变异有关的证据。基于证据,论证可遗传变异来自染色体变异,体现出新课程中“科学思维”这一理念。教师以小组为教学载体,利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学习,凸显了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体现出新课程中“科学探究”这一理念。学生运用染色体变异的观点,解释遗传学技术在生产三倍体无子西瓜中的应用,体现新课标中“生命观念”与“社会责任”两大理念。
本节课新课标要求为“举例說明染色体结构和数量变异都可能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甚至死亡”,“举例说明”为理解水平,而授课教师提出的学习目标为“说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及染色体数目的变异”,“说出”为了解水平,教师降低了教学目标的层次,此处欠妥。
二、评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课堂观察量表:
1.从问题类型上看,以判断、描述和论证性问题为主
判断和描述性问题主要起到说明和强调的作用,学生可在阅读教材中获得答案。论证性问题主要体现在探究学习中,例如,“染色体的结构变异与基因突变的区别”,“易位与交叉互换的区别”,“染色体组的特点及确认方法”,“三倍体西瓜为什么没有种子”中,这些问题需要学生通过逻辑推理和归纳做出回答。有助于学生获取知识,理解科学概念;有助于学生理解较大范围的生物学事件和生命现象,在面对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挑战时具有更好的解释力和决策能力。本节课的情感性问题为0。关注核心素养就是关注育人价值,实践育人是提升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实践育人可从情感性问题中体现,这也是本节课的遗憾之处。
2.从问题层次上看,高层及探究性问题占比例较大
通过高层和探究性问题,学生进行归纳、整理、综合,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教师主要关注“释疑解惑”,较少关注“激疑生惑”。教师可激励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大胆质疑,进行分析、评价、总结、归纳,变“怎样教”为“怎样学”,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3.从教师理答上看,教师对学生的大多数回答做出明显反应
教师对个别问题的答案进行重复,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加深理解。教师始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鼓励称赞,让学生体会到回答问题的成就感。同时,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引导和补充,体现了特定的教学模式和课型的要求,对学生自主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和改进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综上所述,本节课可谓“深入浅出,本末结合”。在新课程中,生物课的“本”就是帮助学生提炼生命观念、构建方法体系,“末”就是我们所运用的形式和手段。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在若干年后,仍然识记生物学大概念,具有科学素养、科学探究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即形成了“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东北师大附中高中生物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