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风莺 吴玉梅 林梅金 张 敏
(莆田市急救中心,福建莆田351100)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在其实施急诊救治的过程中,如果配合实施科学的急诊护理干预,是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急诊救治效果的[1]。但临床在长期的急诊护理实践中发现,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忽略一些细节问题,导致护理效果欠佳,进而影响到患者的急诊救治效果[2]。因此,积极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护理中的易疏忽环节进行分析和总结,并着重关注这些护理细节问题,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救治效果的关键所在。
共入选2016年至2017年时间段来我院急诊科进行救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以国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划分成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观察组50例患者,包括男27例,女23例;其年龄为41-77岁,平均年龄(56.8±5.9)岁;发病到救治时间 0.6-12h,平均时间(4.8±0.8)h;组内共包含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21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13例、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9例、后壁心肌梗死4例、下侧壁心肌梗死3例。对照组50例患者,包括男26例,女24例;其年龄为42-78岁,平均年龄(57.5±6.4)岁;发病到救治时间 0.8-13h,平均时间(5.1±0.7)h;组内共包含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2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12例、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8例、后壁心肌梗死6例、下侧壁心肌梗死4例。两组研究对象各项资料的统计学比较,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在立项前上报并经过了伦理委员会的同意和批准。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急诊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急诊护理基础上,在分析以往急诊护理中易疏忽环节的基础上,制定实施相应的应对措施。
1.2.1 急诊护理中易疏忽环节 ①症状不典型易致预检分诊错误及医生误诊: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不会出现典型胸骨后及心前区压榨样疼痛症状,而是以其他症状为突出表现,例如上腹部疼痛、心衰、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3]。②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心肌再灌注和转运途中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发生风险较高的环节。临床将溶栓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作为判断再通的一个指标,心律失常的类型以自主心律失常为主[4]。临床一般无需对这一过程进行特殊干预。但如果患者溶栓后出现室颤、心动过速、房室及束支传导阻滞等严重心律失常,则属于异常现象,且这类现象具有较高的危险性。一旦忽略了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变化,或者转运突出准备不足,则极易由于转运过程中发生严重心律失常而造成患者死亡[5]。③用力排便引起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起病急骤,患者往往没有经过床上排便练习,因此在长期卧床后,导致肠蠕动功能衰退,引起排便不畅,导致患者用力排便,易引起严重心率失常[6]。④医患沟通不畅,延误救治时间:在对患者实施救治的过程中,有诸多地方需要得到家属的同意并签字,这就需要护士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家属说明情况,及最佳治疗方案,让家属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掌握目前的情况,并作出选择,否则会延误患者的救治时间。
1.2.2 应对措施 ①准确预检分诊,及时抢救:加强对护士的培训,提高其急诊护理能力。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之所以不会表现出典型的临床症状,与其个体差异、年龄、痛觉降低、心脏植物神经衰变均有关。因此,需加强对护士这方面的培训,遇到无法解释的呼吸困难、腹痛、心悸、胸闷、心律失常、突然昏厥等症状,要警惕急性心肌梗死,及时进行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查。②严密观察病情,有预见性的判断严重心律失常:急救期间要严密观察患的生命体征,心电监护应选择显示P波清楚的导联,并准备齐全急救物品和药物。严密关注患者是否出现呼吸急促、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端坐呼吸等症状。③做好生活护理:向患者介绍用力排便的危害性,避免用力排便。对于便秘患者给予按摩或缓泻剂。④提高护士的沟通能力:加强对护士进行沟通能力和沟通技巧的培训,使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快速地向患者家属讲解清楚疾病的危害性及最佳治疗方法,让家属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合理的选择,避免耽误救治时间。
使用SPSS17.0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将其中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录入,比较则采用t检验,而计数资料用(%)录入,比较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 α=P<0.05。
观察组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时间、心电监护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急诊停留时间[7],都要明显比对照组患者更短,各项比较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的各项急救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的各项急救时间比较(±s)
组别 心电图时间(min)观察组(n=50)对照组(n=50)t值P值分诊评估时间(min)2.25±0.36 3.00±0.61 8.456<0.05 3.23±0.37 4.55±1.23 6.636<0.05心电监护时间(min)6.84±0.28 7.46±0.55 6.836<0.05静脉通道建立时间(min)10.23±0.60 13.14±1.37 10.463<0.05急诊停留时间(min)48.36±7.95 56.91±12.04 12.474<0.05
观察组患者的胸痛缓解时间,明显比对照组更短;2h内ST段下降>50%的比例、12h内血管再通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都明显比对照组更低,各项比较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比较(±s)/[n(%)]
表2 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比较(±s)/[n(%)]
组别观察组(n=50)对照组(n=50)t值/χ2值P值胸痛缓解时间(min)91.43±11.45 154.44±16.27 21.624<0.05 2h内ST段下降>50%(%)24(48.0)14(28.0)3.732<0.05 12h内血管再通(%)37(74.0)25(50.0)4.735<0.05并发症(%)4(8.0)12(24.0)3.428<0.05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一种临床的危急重症,临床治疗比较棘手,因此对临床护理的要求也比较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往往是以急诊的方式入院进行救治的,而急诊护理是一种基于临床常规护理发展和构建的针对急诊患者的护理模式。因此,急诊护理模式是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护理模式,适用于任何一个患者,但是在实际的临床中,每一位患者的病情情况和个体情况都具有较大的差别,因此这种护理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就会存在一些疏忽的地方。而这些易疏忽的环节则很容易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因此,作为急诊护理人员,必须要在日常的急诊护理工作当中,学会不断的观察、总结,分析这些易被疏忽的护理环节,并加强这方面的护理管理,才能够为患者提供最科学、最优质的护理服务,这对于促进患者疾病转归,提供患者急诊救治效果,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深入分析并掌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护理过程中的易疏忽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应对措施,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急诊救治效率和救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