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艳敏
打破学科边界,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获得综合素养,是我校在推进课程改革方面的努力尝试,经过不断调研和研究,我们在课程融合方面进行了大胆地尝试。
学校成立融合课程课题组,管理人员直接参与课程建设,教研组长牵头,集学校之力研究主题融合课程——“四季生命成长”课程,把生命与知识,知识与成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探究与体验中成长,在成长中感悟。
课程开发,教师先行。为了保障课程开发的科学性、严谨性,学校不遗余力,大力支持。理论知识是课程建设的支撑,学校给老师们买来相关书籍,大家在书本中汲取支撑课程的理论;开展网络学习,让老师们了解同行们的做法与经验;专家讲座,让老师们面对面解决疑惑;派老师外出学习参观,实地考察外地名校的做法,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同时结合每周一次的教科研活动,进行不同学科间的交流。大家各抒己见,交流碰撞,共同探讨出一条相通的课程融合之路。
具体研究中,我们采取学科骨干教师引领研究课,年级骨干教师统筹相关资源,多级专家群策群力建构课程的方法。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参照地域资源、网络资源按梯度设计课程内容,年级组长以学生为核心,协调制定课程计划,设计活动内容,评价课堂成果。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校的主题融合课程——“四季生命成长”课程基本成型,它以自然物为载体,借四季更迭之序,循生命成长之规律,初步形成了“风筝——春的序曲”“蜜蜂——夏的舞蹈”“叶子——秋的赞歌”“雪花——冬的孕育”系列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架构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保障,如何让课程落地开花才是最关键的一步。
①局部实验,循序渐进。
课程初期,我们分年级进行课程实验,这样既可以集全校之力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又可以在出现问题时用最短时间在最小范围内解决。我们选了一年级和五年级作为实验年级。
首先是一年级的“风筝”课程开课。因为是第一次上这样的课,我们安排学校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具体实施。采取边实施课程边学习总结经验的方式进行:执教教师上课,所有参与课程设计的教师都来听课,然后课下及时总结问题,及时反馈课堂出现的问题,对教学内容和设计做出调整,然后再到另一班级上课,再听,再改。
课堂受到了学生的强烈喜爱和肯定,也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他们开心地告知家长从来没上过这么有意思的课,风筝里竟然有这么多的学问,以后还希望上更多这样的课。
其次是“叶子”课程在五年级的落地实施。这项融合课程比“风筝”课堂更加成熟了,课堂呈现的形式更加的丰富了:上融合课时,美术课老师带着孩子们拓树叶画,音乐课师生随音乐演绎风舞落叶,科学课师生共同探讨树叶的一生,语文课堂变成了叶子的童话世界,数学老师则是带领学生用树叶装饰家居(各种测量)。
这次参与融合的学科较“风筝”课程更多了,内容更充实了,形式多样了,学生的收获更大了。
②经验保障,课程铺开。
有了两次成功实践,我们在全校铺开四季生命成长课程。全校联动,一至六年级全员参与,语、数、英、科与艺术全学科进行,用了两周的时间全面地实施了这一课程。以“雪花——冬的孕育”系列课程为例,一起追寻雪的足迹,我们期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盛景,更享受雪花漫舞课堂的蜕变与成长。在主题统整的前提下,重视实践体验,整合学科知识,适当拓展延伸,融合思想,融汇知识,融合生活,见证生命的成长。
类似这样雪课程的实施,让学生、教师都得以充分发展,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之间的配合、学科之间的支撑都呈现出效率最大化局面,教师努力帮助学生经历主题融合课程的整体认知活动,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学科整合教学策略。
在进行主题融合课程实施的同时,我校还鼓励老师们在自己的学科课堂上借助多种形式进行融合,让融合课程的生命力更加的强大。
在教学实际中,学科融合更便于老师个人在课堂上操作,是老师们容易接受的融合形式。我校老师结合自身学科,利用多媒体技术,借助绘本,把学科融合做得有声有色。尤其是在利用绘本进行的创意课堂中效果明显。
融合课程真正实现了分层教学,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最科学的。大自然,真课堂,风物长宜放眼量。小顽童,大梦想,融合助我去翱翔!我校课程进阶的脚步永不停歇。
评价:
沧州市新华区教育文化体育局教研室:
从2016 年开始,我区开始系统探索融合课程在小学阶段的整合作用,小学阶段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不高,却对形成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在游戏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是小学阶段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沧州市石化小学以融合课程的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悉的四季特点和代表性象征事物进行学科融合尝试,增强了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兴趣,增加了学生接触生活、了解生活的机会,同时又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习到了相关知识和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育相关素养,这样的课程是学生喜欢的课程,也是行之有效的课程开发、整合、实施形式。虽然还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相关科学理论指导下,通过学校不断自我调整,融合课程之路一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