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旎栗
【摘要】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电力企业的市场营销模式有所改变。同时,优质服务的落实也发挥出了更大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从价格、品牌以及服务三方面分析了电力市场营销策略,并阐述了优质服务在电力市场营销中的重要作用,为电力企业更好发展提供策略参考。
【关键词】 电力企业 市场营销 优质服务
引言:电力与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人们对电能的需求量增大,推动了相关电力企业的更好发展。在当前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为了更加适应环境需求,电力企业落实了改革。其中,电力市场营销策略对相关企业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优质服务,能够进一步提升电力企业的营销效果。
一、电力市场营销策略的分析
(一)基于价格的营销策略。在同网同质的条件下,电力企业应当落实同价的营销策略,避免发生加价的现象,保护用户权益、维护市场稳定的同时,推动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电力企业必须要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完成电价的制定,并结合用户不同的用电需求,制定针对性的电价,保证价格策略的灵活性。例如,对于高耗能的企业来说,在其实际的生产与运行中消耗的电量相对较大,且根据淡季旺季的不同,电量消耗具有一定的弹性[1]。此时,可以落实阶梯式差别电价完成电费的获取,保护电力企业与用电企业双方的利益。在进行居民用电价格的确定中,可以落实两时段电价策略,提升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基于品牌的营销策略。电力企业在展开实际的营销活动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电力品牌的宣传力度,对于电能的优越性、环保性、便捷性、及稳定性展开重点宣传,同时,为了吸引更多的用户,还要强调电能的高性价比。在此基础上,电力企业还要提升服务质量,在社会中营造出良好的、优质的品牌形象,实现在竞争中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三)基于服务的营销策略。电力企业在加大落实优质服务力度的同时,还要手机用户的用电合同履行情况,在此基础上划分用户的信用等级,并实施针对性服务。此时,当用户的信用等级较高时,电力企业可以适当予以优惠;当用户的信用等级偏低时,则可以要求其展开电费预付,或是进行电费担保。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促进用户及时缴纳电费,让优质用户享受更多的实惠,更好的维护电力企业的合法利益。同时,还实现了电力市场秩序的维护,推动了电力企业的更好发展。
二、优质服务在电力市场营销中的作用探究
(一)满足电力企业的发展需求。相比于其他服务来说,电力服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生产与消费是同步落实。因此,电力企业需要向用户提供电力服务,与此同时,还要实现新产品、新业务的研发,更好的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为其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现阶段,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环境,我国电力企业不断落实改革的,逐步实现了全面面向市场开放,并加大了服务质量提升的力度,形成并落实了“以发展为主线、以优质服务为宗旨”的管理理念[2]。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了电力企业服务质量的有效提升,同时,该理念的落实还规范了电力服务的相关行为,整体提高了电力服务水平,促进了电气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推動了企业的更好发展。现阶段,我国电力市场迅速发展,电力企业不仅面对着更多的挑战,还面临着更多的发展机遇。对于电力企业来说,想要实现更好的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就必须要提升服务质量。可以说,优质服务能够满足电力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是当前电力企业改革的必然选择。
(二)提升电力企业的执行力。电力企业的优质服务的主体为用户,主要以解决用户在用电过程中产生的实际问题为重点工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进一步提升电力企业对用户意见、问题的反馈速度与质量,满足用户的安全用电需求。总体而言,电力企业优质服务的展开能够促进企业执行力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电力企业员工的服务理念、服务意识均得到了优化,工作流程更加规范,且更为明确电力企业的管理目标。在此基础上,优质服务的提供还推动了电力营销流程的精细化,更为及时的反馈用户问题,提升电力企业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三)实现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优质服务而言,其本质属于服务理念,其在电力企业中的落实能够推动相关工作人员服务意识的增强。在优质服务理念的指导下,电力企业实现了多种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转变了企业员工的工作态度,提升了其工作热情。此时,电力企业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全面、及时的服务,进一步增强用户对电力企业的满意程度,推动了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综上所述,电力市场营销策略对相关企业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优质服务,能够进一步提升电力企业的营销效果。通过落实价格、品牌、服务等方面的营销策略,结合优质服务的提供,更好的满足了电力企业的发展需求,提升了电力企业的执行力,也推动了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韦俊.电力市场营销策略及优质服务在其中的作用[J].中外企业家,2017(16):50-51.
[2]刘邦伟.电力市场营销策略及优质服务在其中的作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01):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