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灯光/舞美/多媒体/月艮装设计

2019-03-30 03:21任冬生秦立运张松阳东霖
演艺科技 2019年4期
关键词:舞台设计灯光设计服装设计

任冬生 秦立运 张松 阳东霖

[摘要]解析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灯光设计、舞台设计、多媒体设计和服装设计的舞台呈现。

[关键词]《永不消逝的电波》;灯光设计;舞台设计;多媒体设计;服装设计

文章编号:10.3969/j.issn.1674-8239.2019.04.013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于2018年12月在上海市国际舞蹈中心公演。该剧是上海市文化基金重点扶持项目,由上海舞剧团创排。

该剧讲述了以李白烈士为代表的党的地下工作者,经历了时事艰难和内心的煎熬,以生命为代价,为人民解放事业和建立新中国作出了无私无畏的奉献。该剧以此视角引领我们回望历史,再一次走进共产党人的心灵,去体悟他们博大而温暖的情怀。

《永不消逝的电波》主创团队包括导演韩真、周莉亚,舞台设计秦立运,灯光设计任冬生,多媒体设计和服装设计分别由张松和阳东霖担任。

1灯光设计概述

《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一部近年来少有的以红色谍战为题材的舞剧作品,通过舞剧诠释这样一个深入人心且情节复杂的故事,在兼顾舞蹈性的同时,还要准确地表现戏剧情节,升华情感,对灯光设计而言实具有不小的挑战性,以下为此次灯光创作的几个重点及特点:

1.1光位

在本剧中,舞蹈表演传递的信息量是巨大的,结合多变的舞美空间,光位的特殊性唯一性顯得尤为重要,这也是该剧灯光创作的基础。以特定的出光角度及质感渲染某个舞段,使灯光语汇更有针对性,手段更丰富,画面节奏更有层次,甚至可以避免因相似重复的舞台样式带给观众的干扰和审美疲劳。如:序幕时,在群舞手持雨伞穿梭的段落中,就使用了一组LED光源的成像灯作为高位流动,通过成像灯切片造型的功能,只将演员的上半身及手中的雨伞勾勒出来,形成了一道蓝色的“线”,在强烈的形式感下,寓意着旧上海解放前夕的阴霾气氛,见图1。再如:一幕中,主人公李侠和兰芬在家中的一段戏剧双人舞,专门为这个场景设定的一组顶光螺纹聚光灯,配以雷登85B色纸,还原了一种温暖的室内感,在以电脑灯为主的舞台当下,一些有专属用意的光位,也许会给舞台营造更多的可能性和细腻的情感表达。

1.2光影

舞台,无论大小,始终是一个固化的物理空间,因此,为了打破平铺直射的呆板,延展这种有限的空间,让人产生遐想甚至错觉,在该剧中,大量地使用了光影这种灯光效果。依托舞美26条轨道条屏景片的不断移动,组合出丰富的空间变换,灯光穿梭其中,利用大角度的高位侧光投射,在地面及空中形成了生动的影子,强化了这种假定性,它可以解读成洒满阳光的街道,可以是阳光斜射到建筑上在地面形成的倒影,也可以是老弄堂里一个慵懒的清晨;再如,李侠在战友老方牺牲后,前往旗袍店寻找遗留下来的情报时,有窗外投射进室内的窗影,角光投射在镜子上的光影,流动灯投射在特务身上的人影,相互叠加,构成了灵动的表演空间,有力地辅助了戏剧情节的需要。见图2。

1.3光色

关于光色的使用,也是有章法可循的,原则是让其有清晰的指向性。全剧大部分使用的光色是简约纯粹的,只有第一次正面人物牺牲时,开始使用了局部强烈的红色,并且在之后相似的牺牲段落中重复使用,强化了光色在剧中的语汇,观众在后面的剧情中,甚至可以通过红色的出现,判断出某个人物的牺牲。见图3。

1.4光语

光语意为灯光的语汇。其实无论是光位,光影,光色等等,都是为最终准确统一的灯光语汇服务的,它集中体现了设计师对剧目的理解,对灯光整体风格的把握。剧中以光传情,以光倾诉的点有很多。如,尾声时,安装在后区吊杆上大角度的特效灯具6Kw阿莱,缓缓亮起,利用其高亮度且有很强穿透力的特性,模拟一种天亮了,太阳光洒下的效果,暗喻了上海的彻底解放,是全剧振奋人心又颇为动情的一个情绪高潮点。

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在灯光语言的塑造尽量简洁、顺畅,让类似电影画面一样的舞蹈呈现出紧密的联系,在切割空间、平行叙事、冷暖光色运用、光影的交互使用上进行了尝试。舞剧的灯光应该成为无声的音乐,在舞台上形成独特的语言,让舞剧的视觉融合起来,形成独特的味道。

2舞美设计

这部舞剧人物和剧情错综复杂,在舞美设计上,很自然地想到一种“网”的形象,舞台上使用了三层26条轨道条屏景片来完成,通过机械的编程可以使它们产生快速、连续不断的空间变化,就像给导演提供了26个演员去任意编排调度。而景片上隐约、片段化的建筑形象不断地被打破又重组,呈现了一种写意的老上海的味道。

3转瞬即逝的多媒体

多媒体作为一个极具感染力的新兴技术手段,近些年愈来愈得到舞台的重视。张松老师担纲《永不消逝的电波》多媒体设计,庞大的叙事体量和繁多的节奏变幻仍让设计者面临了不小的挑战。

本次多媒体设计依照《永不消逝的电波》历史+谍战题材的属性,通篇采用凸显浓厚历史感的背景质地和庄重冷峻的色调。在叙事方面,由于舞剧全程以身体说故事的特殊性,在丰富舞台视觉效果的同时,如何借助多媒体手段充实故事背景,更好地帮助观众理解剧情,是此次工作的重点。因此,无论是在对人物双重身份的阐释,还是对雨夜、暗房等故事发生地的描绘,都采用了简单明晰且不失现代感的呈现方式,使人物身份得以迅速在观众面前展开,并在一串串数字雨急促飘落、一张张相片匆匆显影的设计之间,使台下能够同步感受到舞台上或剑拔弩张、或暗流涌动的氛围,见图4~图5。同时,本剧的年代特征亦是工作中不可忽视的细节。为了尽可能还原当时的环境样貌,维护好剧作的整体氛围,在字体的使用、报纸标题的措辞、该年代独有的物品/景观等方面,都经过了与导演团队数次谨慎的商议,才得以呈现出最终的理想效果。

其次,在节奏方面,如何使多媒体与舞美、灯光、音效等元素完美地配合起来,形成本剧独有的舞台美学,是现场演练的重中之重。多媒体视效在整个剧目时长中所占的比例实际上极其有限,但频次繁多,如果不在特定时空中即时出现,则表达无效。如李侠夫妇的记忆闪回、小裁缝牺牲时的生平简述等,几乎可以说是转瞬即逝。见图6。因此,必须把握多媒体出现的时机,在操作过程中断不可掉以轻心。与投影底板、舞台灯光等些微的不契合都有可能消弭掉多媒体原有的表现力,因此,最终能够闪避缺陷,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的功能,也是与各位主创团队的老师们相互磨合、共同努力下的结果。

多媒体创作绕不开“如何在丰富舞台叙事和不喧宾夺主之间做出平衡”这一问题。设计者认为,在非多媒体剧的剧目作品中,多媒体应退守边界,在功能性方面多下功夫,为演员的舞台表达增色。在此基础上,多媒体的出现应当有突破性、更为练达,像是游走的点睛之笔,为舞台注入短暂却意义非凡的光辉。

4服装设计

服装造型的创作,意在突破表面化、常规思维的上海,一切都以生活为出发点,辅以戏剧性和人物设定,架构一个属于本剧的上海气质。克制的设计是大家都遵循的一个创作理念——白色恐怖时期人人自危的街道,清晨充满烟火气的弄堂,午后流光溢彩的旗袍店。每一个段落都极具特色,一切都恰到好处,不喧宾夺主,濯清涟而不妖媚。见图7~图9。让服装造型更好地为剧情,为人物服务。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舞台设计有石库门、里弄、街头、报馆、旗袍裁缝店等老上海特色艺术再现,踩着小板凳、挥着竹蒲扇;服装设计则有上海女子们穿着旗袍在弄堂里起舞,既有浓烈的生活气,又有艺术上的升华,让人过目难忘,舞台、灯光、多媒体、服装相得益彰。

80后舞剧编导的崛起,客观上形成了舞剧叙事意识的全线回归,他们用自己的作品推动舞剧从“晚会化“花边形”回归到戏剧的大家庭,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是其中意识最为清晰、目标最为坚定的一部,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实现了中国舞剧观念的升级换代。

(本文剧照摄影:王徐峰)

(编辑:常靖雨)

猜你喜欢
舞台设计灯光设计服装设计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浅谈话剧《收信快乐》的灯光设计
谈舞台灯光设计的综合艺术性
大学生校园戏剧创作中的实验意识
基于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改革
舞台美术设计的创新与发展
舞台美术设计看舞台
浅析舞美设计与灯光设计
当前“大舞美”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