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
摘 要:水利工程对国家政权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是国家统一的物质基础。也是人民安居乐业的生命之需。作为一个水利工作者,有必要了解并深入剖析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水利工程所蕴含的智慧,及其水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水利工程 国家基业 天子之事 国计民生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3-0-01
“甚哉,水之为利害也。”人与水的厉害关系非常之大,水可以为灾害,也可以为便利,利于农业生产,利于运输,利于军事战争,这就是所谓的水利。从传说、史料中可以知道,中国人自上古以来,就开始了水利工程的大胆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让今人叹服的成果和经验。作为一个水利工作者,有必要了解并深入剖析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水利工程所蕴含的智慧,及其水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意义。
一、大禹治水,定九州,安天下
据《山海经·海内经》记载,上古时期“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
这段故事称之为“大禹治水”,又称之为“鲧禹治水”。鲧是禹的父亲,那时大地上到处都是洪水,为了解除百姓的疾苦,帝命令鲧治理洪水。鲧治水九年,采用的是筑堤挡水的方法,挡来挡去,堤岸反复被冲塌,劳民伤财,没有长效。于是,帝处死鲧,命禹继续治理供水。禹吸取了父亲失败的教训,首先对祖国的山川河流进行了实地考察,率领民众对河流合理疏导治理,并最终划定了九州。
可见,任何一个成功的水利工程都离不开两样东西,那就是艰辛与智慧。水利从来就是关系人类命运的重要事业,可以成就天子之功德,建立国家的基业。大禹治水的功绩使夏、商、周三代受益不绝,大禹也成为世代华夏人敬仰的圣人。
虽然,夏王朝时期整理沟洫、兴修水利的遗迹在考古工作中尚未被發现。但从考古中,已发现当时能动用大量民众去建造城垣,说明当时建一定规模的水利设施是完全有可能的。
二、三大水利工程促进了秦国的统一大业
战国末期,秦国是最有实力统一中原的国家。秦国所以强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积极兴修水利,重视农业发展。在秦始皇称帝前,开始了都江堰和郑国渠的工程。称帝后又修建了灵渠,随后征服岭南。
1.水利史上伟大的生态工程——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冲积平原的地方。每到雨季,岷江和其他支流水势骤涨,往往泛滥成灾。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
秦昭襄王在位期间,他知道李冰治水有经验,就认命他为蜀郡守。李冰上任后积极了解水情民情,勘察地形,研究治理岷江的方法。在灌县城外,玉垒山挡住了岷江的去路,江水流不到东边去,发水的时候,往往是西边涝,东边旱。李冰决定在玉垒山开一个口子,这就是宝瓶口。当时已经使用铁器,开石头还完全靠人工,一天下来工效有限。于是采取办法:先在石头上凿条沟,填上干草,上面架满树枝、木柴,用火烧。这样,石头受热就裂开了,开凿就省劲了。
人们把新开的支流称为“内江”,供灌溉渠用水。原来的河道称为“外江”。但是内江的水量不大,不能满足灌溉需要。
李冰又采用中流做堰的方法,在岷江峡内用石块切成石埂,把岷江分成两条水道。形成分水堰。这样内江的水量就加大了,外江是岷江正流。因建成后像一条鱼,鱼头朝着岷江的洪流,破浪而上,所以称之为“分水鱼嘴”。修建过程中,他们利用水少的时候,用鹅卵石做材料砌成堤堰,但很快就被江水冲垮了。后来又用编大竹篓子的方法,把石块装入竹篓中,沉入江中,才解决了难题。
他又在灌县附近的岷江南岸筑了离碓,离碓就是开凿岩石后被隔开的石碓,加在内外江之间。为了保证汛期内江水量不至过大,又在分水鱼嘴和离碓之间修了一条“飞沙堰”。堰身全部用竹篓和石头堆筑,堰顶比堤岸低,这样,内江水太大的时候就会自动从堰顶漫过,流到外江里去,不会造成灾害。
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都江堰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工程对河流的扰动,二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效用。所以都江堰又是伟大的生态科学性、人性化也是最重要的。只有这样也能利国利民,而不是扰民又不利国。
2.打开南北交通要道的灵渠
秦统一六国之后,为了进一步完善统一局面征服岭南,公元219年,下令凿渠运粮,这个负责漕运的渠就是灵渠。
公元前214年灵渠修成,当年,秦始皇平服岭南。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对国家政权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是国家统一的物质基础。也是人民安居乐业的生命之需。
三、水利工程是国家实力的重要内容
历代英明的君主都深知水利对国家政权的重要性。水利上的成功有助于取得政权,政权反过来也会有意识地利用历史上的水利优势。
郑国渠为陕西关中部地区的灌溉系统打下了基础,成为秦征服其他国家的强有力的武器。正因为关中地区有这样的水利优越性,汉刘邦定都长安。
西汉在汉武帝时,开始了大规模的水利事业,修建了漕渠、六辅渠、白渠、龙首渠等,并发布了关于灌溉的诏令,对灌溉事业的重压性确信无疑。
汉武帝之后,很多水利工程大部分集中在江汉北部支流和淮河的上游,即今河南省。由于黄河的泛滥,中原地带出现了精心建筑的防洪工程,而关中对运河的开凿渐渐忽略。因此,东汉刘秀首先夺取河内并在洛阳定都。
在魏蜀吴三国中,曹魏的农田水利成就较为突出。它在淮河流域和江淮之间屯田,大兴水利。比如,邓艾在淮北屯军二万人,淮南三万人,使淮颖水利工程达到高潮。“上引河流,下通淮颖,大治诸陂与颖南、颖北,穿渠三百余里,溉田二万顷,淮南淮北皆相连接。自寿春到京师,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每东南有事,大军出征,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艾所建也。(《晋书·食货志》)”所以,在三国中,曹魏实力最强。
战国时李冰修建的都江堰在三国时也是最重要的灌溉系统,为蜀能长期与魏和吴对峙起了很大的作用。可见,水利关乎国家的实力。
无论是防洪,还是农业灌溉或者漕运,水利工程对国家发展与稳定都是极为重要的。
思古追今,纵观历史,古人在水利方面的思想与经验成就,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水利一直都是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工作,尤其是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水利工作更是关乎国计民生。我们应该在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奋勇前行,创新发展当地的水利事业。
参考文献
[1]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科技卷》中国书籍出版社,.
[2]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
[3]《史记》第四册,中华书局出版,西汉司马迁著作.
[4]《汉书》东汉班固著作.
[6]《山海经》中华书局出版,方韬译注.
[7]《中国通史故事》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8]《科技故事》华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