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海绵城市技术在滨水景观中的应用

2019-03-30 06:15汪晨星
科学与技术 2019年4期
关键词:滨水景观海绵城市

汪晨星

摘要: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海绵城市概念要求在滨水景观设计时,充分利用滨水区域的自然特点,不仅保护滨水区域原有的生态体系,也实现人类、自然、土地以及水资源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海绵城市;智慧水务;滨水景观

海绵城市的本质——解决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谐,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由此转变排水防涝思路。一是,保护水资源,突破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吸纳尽可能多的水资源,为城市所利用。二是,防治水污染,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减少雨洪初期雨水对水体的污染。三是,减轻洪涝灾害影响,通过减少径流系数的方式,使较大降雨量得到就地吸纳,降低城市内涝的影响。

1.道路景观的海绵体设计

道路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到整个城市面积的 10%~25%,因此,在滨水景观设计中,首先要解决道路海绵体的设计。滨水区域的海绵道路采用透水铺装,透水铺装因有较大缝隙,在降雨时雨水能迅速透过面层沥青,从下面层防水结构表面汇入道路两侧排水系统,防止路面积水。

2.广场的海绵体设计

广场属于城市景观之一,为了便于居民的行走和游憩,其地面一般采用硬质铺装材料,对雨水的渗透性较差。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广场景观设计,在选择铺装材料时,可以选择渗透吸水能力较强的铺装材料,实现对水资源有效涵养。3丨生态廊道的规划设计 生态廊道的主要功能是实现滨水空间中各生态斑块的联系和隔离,通过设置不同的生态廊道,实现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有效结合,营造大规模、多样化的生态环境体系,为生物的迁徙和水资源的循环提供便利。将沿河径流、水塘、低洼地作为湿地,纳入整个雨洪调蓄与净化系统,缓解城市内涝,回补河道景观用水,形成分级雨洪净化湿地。其次,在园区内将城市休闲游憩与河道生态环境的建设相结合,建立连续的慢行网络,并改造断面形式,创造更多的亲水空间。将滨河土地开发与河道整治相结合,以河道景观为契机,引导城市内部更新,提升土地价值,增强城市活力,促进湿地景观与城市宜居环境协同发展。在修建河道的自然驳岸中,恢复河道生态状况与自净能力,重现河道的生命力。净化缓冲周边水质坏境,结合河流内围林地空间的组织,同周边的城市环境形成良好的交融关系,构筑成城市海绵绿肺,中心生态基地。

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滨水景观设计原则

防洪原则:滨水景观设计完成之后,除了要能够满足人们基本的休闲和娱乐目的,还要具有一定的防洪能力。当遇到强降雨天气时,能够避免洪水对滨水区域的威胁.生态原则: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还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生态学理念,以实现对当地环境的最大保护,最大限度降低人为因素对滨水环境景观的影响.空间层次性原则:景观设计过程中,注重垂直方向景观的设计,如营造具有一定高度差的道路或者平台,增强人们对道路的立体感,同时还可以根据地形的变化特点,设计不同高度的植物种类,营造丰富的垂直景观效果。

完整性原则: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要注重点线面的合理配置,实现城市、滨水区域和水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得到一个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

智慧水务作为有效提升水务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创新技术,智慧水务方案支持更全面的感知。通过运用各种感知技术,全面感知滨水区域各个方面水务和海绵的相关信息,通过遍布于滨水区所有涉水区域,尤其是海绵设施、污水处理厂、泵站、管网、下立交、河道等关键区域的传感器与智能设备将组成物联网,实时对水资源流动全过程进行测量、监控与分析,做到变被动为主动、全面感知。支持更广泛的互联互通,运用网络、通信、交互、集成、移动等技术,信息孤岛和业务隔阂将被打通,实现涉水信息之间的无缝连接,从供水到排水,从排水到污水处理,从污水处理到中水,从中水到河水,从河水到雨水,从雨水到水资源,整个的水体循环都能够在智慧水务里面进行互联互通,有利于滨水区水务运营管理者掌握水务运营管理全貌,也有利于当地居民便捷接收信息,最终达到水务管理与服务的有机、协同化运作。支持更深入的智能决策,智能决策不是某个环节的智能化,而是深入结合大数据技术,运用数据挖掘、知识发现、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技术,为水务运行管理工作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强化水务运行管理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还意味着系统对某些事态进行预处理并自主做出决策。支持更主动的公众服务。

滨水区是城市不可分割的资源,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景观的公共性、私密性,提供尽可能多的公共开敞空间,应把岸线规划成共享的公共绿地避免个别单位、个别建筑独占岸线。景观设计多重功效可观赏性、可亲近性、可远可近性。设计中应强调生态性原则,大部分开发者都注重大规模开发,而大规模挖填会造成一系列生态的破坏:破坏动植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改变土壤结构,因稳定性下降造成滑坡、塌方;破坏自然景观等等。河流具有调节城市微气候的功能,由于水体、太阳、蒸发、高空气流、岸边绿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来调节城市中心的微气候。利用合理的景观设计将季风引进城区内部,调节微气候,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同时,达到节能的目的,所以设计滨水景观实质就是场地现状结合滨水景观规划来组合成一个景观展示场所。

①形成多样化的水滨城市的魅力--集成周围设施

②水面和绿化网络的形成--灵活运用步行道路网络和绿化轴线的联系

③分阶段实现--河流改造、城市基础设施等都需要长期的建设工程,力求依靠与其相关的事业化来实现

④滨水重点地区的形成--对水面、绿化、城市网络中的重要地区进行重点治理

重点地区的景观设计要点:利用水工结构的整治过程来配置一些建筑物和设施,使之成为视野近端如花的景物,并要留出眺望这些景物良好视场点。

滨水区举行大型活动场地:①空间的非单一用途的考虑方法。原则上按日常活动也能适应的空间来进行改造。②开辟临时空间,相对于河流建筑均为永久建筑的考虑方法,在其中的一部分搭设临时建筑。③开辟一个空间,在日常风景中做出某些暗示,暗示这里是举行大型活动的特使场地。

相当多的城市依水而生、因水而兴,滨水景观的设计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环境,滨水区在城市中拥有重要的经济、文化与生态价值。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在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开始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使滨水地区的生态环境恢复到一个较好的状态,减缓水质污染现象,也使得各种景观的设计变得相互协调,充分发挥了滨水景观亲水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杨丽洲.海绵城市角度谈滨水景观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8(43):134-135.

[2]葉素琼.浅析滨水游憩绿地景观设计[J].现代园艺,2018(15):167-168.

[3]夏丽川,高俏.探究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理念.

(作者单位:海口经济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滨水景观海绵城市
滨水景观在城市生活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理念下,构建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的研究综述
南通通吕运河市区段生态滨水景观设计探究
中国为何要建“海绵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