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新洲 田文明 许守飞
【摘要】高等院校是人才的培养基地,对于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就业状况作为衡量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现阶段大部分高等院校的毕业生都会选择在高校所在地方区域内就业,这些毕业生就成为了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因此,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找到自己的就业市场,同时通过地方高校的就业贡献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就业平台
一、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地方高校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1.高等院校的四大职能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知识传播、社会服务。所以高等教育可以为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支持与强大的动力保障。更为重要的是,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引发受教育者之间的竞争,并对其创业能力与适应能力产生积极影响,而这恰好能够提升区域经济的活力和长期发展能力。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之间的互动得到全面重视,高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也在不断提升。
2.区域经济的科学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离不开大学生资源的积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区域经济增长不仅要受到自然资源的影响,还要在资本、非技术劳动、人力资本以及科学技术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而在这些因素中,作为重要因素的人力资本与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应依赖于教育、科研活动的实施,尤其当高等教育达到一定程度和水平后,这类资源才能对区域经济形成积极、持续的促进作用。更为重要的是,高等教育能够促进人力资本的集聚,而这恰好是区域经济获得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保障。此外,全面推进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能够显著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与相关技能,继而提升劳动质量和劳动生产率。
(二)区域经济发展对地方高校就业有积极影响
1.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未来发展前景形成显性和深远的影响。同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f就业领域、就业区域、就业质量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其毕业后的实际收益。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状况能够进一步影响到大学生本人及其家庭甚至与其相关的社会群体对高等教育投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这种积极性下降时,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势必会受到影响。当然,区域经济的发展范式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产生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会提高或降低其发展速度、改变其人才培养结构等。
2.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与当地人力资本,特别是来自高等教育的人力,具有相互促进与制约的关系。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的高低与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成正比,即区域经济发展越快,对高等教育的投人就越多,相反就越少。高校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一种互利共生关系,二者通过社会资源交换机制相互为对方的发展提供重要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的城市群,正是高水平大学集中的地理区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智力和人力的需求为大学的发展提供原动力。与此同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又产生新的社会需求,从而推动地方高校的科学发展。但如果区域发展不均衡,也势必导致毕业生择业倾向一致性造成竞争加剧,就业流动成本增高带来“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情况。
二、目前地方高校就业问题分析
(一)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确定需进一步明确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越来越趋向现实。不少大学生都希望去“北上深广”这样的发达地区求职,大量的高中端人才涌向这些地区,以至于当地的就业资源饱合或过度饱合,有些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又不能躯就去其他区域,造成人力资源过剩,而其他需要人才的地区又人力资源缺乏。同时,学校和社会不是隔绝的,社会上消极、腐朽的东西,弱化了他们将所学知识去报效祖国和人民,立志到艰苦地方去创业的思想。这些因素必然要求高校加强学生就业观教育,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二)学校与家庭就业指导意识需进一步增强
家长、教师、校园环境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影响都是非常广泛和深刻。家长对子女的关心教育容易停留在学习成绩上,而对子女的道德品质培养、心理辅导、劳动教育等有所忽视,这些弊端影响学生在择业上,贪图安逸,讲究功利实惠;学校在教育指导思想上重智育、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不敢严格管理学生的现象也是存在的,使一部分学生走向社会后,政治方向模糊,把文凭和学位当作换取名誉、享受地位的条件,引起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不满。
(三)就业平台在就业资源中的作用发挥需进一步完善与规范
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人才市場的不完善、学校对学生就业指导力度不到位、学校与社会单位的协调不够等原因,仍然存在信息和供需沟通渠道不畅、社会用人制度相对滞后、就业竞争环境欠公平等诸多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双向选择”从不利因素上讲,给那些拉关系走后门的人开了“绿灯”,解决了工作问题。“择优分配”在“双向选择”中难以有效实行。虽然学校通过评选优秀毕业生或提供信息,主动推荐等做了一些工作,也能体现到部分毕业生,而那些通过关系到好单位的毕业生无须与其他学生竞争,这样就造成毕业生素质好差与用人单位好差及需要脱节。
(四)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对接需进一步提升;
区域性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区域企业与地方高校之间的出现明显断层。同时,区域发展不均衡导致毕业生择业倾向一致性造成竞争加剧。庞大的就业力量,客观上造成大学毕业生的增长速度大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速度,供需矛盾突出。同时,高等教育,特别是地方高校和经济转型速度没有完全协调起来,教育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由于高校扩招造成了生源质量下降的现状,在教学质量上增加了难度。因此,学生培养质量难以与市场需求接轨,远远跟不上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三、促进地方高校就业发展的策略
(一)以教学方案改革为核心,制定适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1.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与制定,地方高校需要从自身的实际状况出发,与地方发展需求相结合,制定出与地方发展需求相符合的专业型人才。随着高校的快速发展,在发展的同时也需要重视人才培养的质量,唯有培养出具备一定质量的人才,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将来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以及建设祖国,成为祖国的栋梁。设置与发展需求相符的学科专业。在优化与调整学校专业过程中,需要建立与产业结构相符合的专业学科体系。首先,地方高校需要明确自身的发展思路,根据该地区的支柱型产业以及一些特色企业,设置出与之相符的专业。其次,在设置专业过程中,也需要具备超前性的意识,根据高校所在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式及时设置所需的专业,在这样情况下,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正是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既能帮助企业取得很好的发展,也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2.课程内容的优化与整合。根据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能够以应用型为基本准则进行课程内容安排,同时重视培养和训练学生应用型能力。在设置教学内容时,重视加强一些应用型的知识,同时把应用型环节的知识与教学过程相结合,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以及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另外,在建设教材这方面上,加强教学的实用性,根据社会发展形式以及社会发展要求,能够培养出与时代发展需求相符的专业型人才,既具备高素质也具备高技能。
3.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过程中,实践教学是有效、直接的方式,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学校需要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加强实践各环节的学习,改革和创新实践部分内容,从不同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创新研究活动,以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另外,可拓展高校实践教学途径,加强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科技创新活动中,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型的实践活动,在参加活动过程中,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经验,而且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学生也能在实践中学到一些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識,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以及知识境界。
(二)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及创业观
1.教育学生正确理解毕业分配政策的内涵。强调市场经济下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并不意味排斥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的政策界定了择业的目标和出发点:为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面向基层,充实生产、科研第一线,学以致用,人尽其才。
2.高校应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加强国情与艰苦创业精神相结合,教育和引导广大毕业生,坚定树立科学的、务实的事业观和奋斗观。学校要引导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确立就业目标,教育毕业生摆正个人和集体、个人和国家的关系,要有知难而上、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在现实中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最能发挥个人才智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三)整合区域就业资源,深度挖掘政策优势促进就业需求的匹配性
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需要充分掌握人才引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通过本地就业资源的整合,加强本区域高校学生的吸引与保留。一是要加强高级人才的福利待遇,注重应届毕业生的全面培养,降低高校学生就业流动成本;二是缓解经济发达地区高度竞争的就业态势,构建合理的毕业生的就业流动渠道,最大限度地实现毕业生就业的最优配置。高校学生有较为明确的就业自主选择倾向和自我职业发展预期,可是在具体就业过程中,学生就业需求未得到有效重视。一是一系列户籍、经验欠缺、歧视性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二是区域发展本身的不平衡性、特征局限性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可以协同政府部门减少该类因素的影响,将不同区域的发展特征进行分类,推行更多的就业优惠政策,如支农、支教、支医等,组织学生群体向更多发挥自身作用的地方合理流动,消除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造成的就业需求无法满足的情况发生。
(四)完善就业平台,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服务
1.学校要对学生进行专业化、专门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教育毕业生对自己认知,对社会认知,对职业认知;学校要帮助毕业生了解自己的特长、兴趣、心理承受力、合适的职业类型等,逾越自己条件或对自己缺乏信心都会使择业失败。
2.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控能力、受挫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学校和社会通过网络、电话、邮寄等多种沟通方式相结合,使信息渠道更加畅通,保证大学生以更快的速度得到适合自己的信息。
4.要进一步规范就业市场,实现各种就业渠道相互贯通、相互合作、资源共享,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见习、实行、参观考察、提供模拟招聘会和面试机会。
总之,当代大学生要正视现实社会的严峻性和挑战性,强化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不断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念,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促进个人的成功并不断发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