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光花
摘要:抵御地震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建设是新时代基层社会大局稳定的重要保障,基层是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短板[1],优化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体系,适当调整宣传内容、对象、方式,利用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把家庭宣传教育作用最大化,构建全民共防新格局,推进新时代基层防震减灾能力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新时代;基层;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优化
引言
中国地处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或称欧亚地震带)之间,幅员辽阔,是一个农村地区居多的地震频发国家。往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評估报告汇编》灾情数据表明,破坏性地震发生时基层成为重灾区,农村老旧的民居遭受毁灭性的破坏,群众因缺乏科学避震技能以及对地震谣言的识别能力,恐慌性避震徒增损伤。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事物在变化,思想也在不断更新,但不变的是地震的不可控制性,以及全国地震部门为满足人民对包括地震安全需求在内的美好生活向往的不懈努力[2]。我国目前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农宅抗震设防是地震安全的第一道防线,面对地震灾害,小震不跑、大震不慌,保证生命安全、减少财产损失是新时代基层防震减灾的根本宗旨。
1.基层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现状
1.1专业宣传队伍力量薄弱
目前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主要依赖于基层防震减灾工作人员,由于基层防震减灾部门机制体制历史原因,部门人少事杂,一人多岗现象严重,专业不精,经费不足,全县(市、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难以全覆盖,实体宣传所能辐射区域范围较小,宣教对象人数有限、比例偏低,宣传经费不充足,诸多因素共同制约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推进。尽管全国各地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村(社区)、地震安全示范村(社区)等创建工作每年都在开展,但是材料重于实效,没有达到示范带动、以点带面、全面开花的预期宣传效果。
1.2宣传“形式化”瓶颈难突破
当前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形式主要归纳为五种,一是“摆摊式”宣传,重要宣传时段下,通过拉横幅挂布标、电子屏播放宣传标语和视频、设立咨询台、展示展板、向群众发放宣传资料和物品进行定点宣传;二是“讲座式”宣传,主要针对人员集中的行业系统进行讲授,例如学校、机关、部队、社区、医院等,宣教对象和范围有限;三是“参观式”宣传,很多地方因历史大地震机遇,留下大地震遗址遗迹,经济条件允许的地方还建设了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基地,虽然面向全社会开放参观,但受地理位置、交通、参观时段等因素影响,此类地震遗址遗迹和宣传教育基地带有强烈的近距离地域性,观众并不多;四是“演练式”宣传,地震应急演练是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各行各业开展应急演练次数屈指可数,基层中小学校利用课间操时间开展应急演练,演练全覆盖、常态化,但是离“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目标仍然有很大差距。地方政府组织的地震应急演练情景设置具有不可避免的“虚拟性”,演练具有“时间预定、地点固定、救援待命、力量集中”特点,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事先筹备,按模拟情景及各行业系统的应急预案有序开展救援工作;五是“平台式”宣传,网络信息时代,有经济能力的地方利用微信公众号发布平台、信息发布网站等载体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但大部分基层地区缺乏宣传载体的建设及运维经费保障,无法搭建平台,加之宣传力度不够,平台使用率、普及率不高,使用者主要是地震系统业内人士。
1.3宣传频次低,重时段轻日常
为推进防震减灾宣传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部队、进家庭“七进”活动,提升公众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技能,利用“科技三下乡”、“3·05”学雷锋日、“5·12”全国防灾减灾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7·28”唐山大地震以及各地大地震周年纪念日等重要宣传时段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日常宣传工作欠缺。
1.4宣传成效不显著
地震是检验防震减灾宣传成效的极端手段,破坏性地震发生时谣言四起,群众恐慌,避震措施不当,都是日常宣传力度不足导致的结果。以2018年云南省通海县“8·13”、“8·14”5.0级双震为例,地震发生后,群众恐慌性避震,城区交通主干道停满私家车,应急避难场所以及空旷场地人满为患。通海县特殊的地震地质构造环境造导致地震频发,加之1970年通海7.8级大地震给群众内心埋下的阴影挥之不去,一旦有破坏性地震发生,难免有造谣者借机“造谣”,每一则谣言都有听众,每一个听众都有可能成为“传谣者”[3],地震谣言蔓延,吞噬震区,导致超市、商铺、工厂停产停业,物价飞涨,居民外逃,一时间,城区变为“空城”[4]。
2.引导群众正视防震减灾工作
2.1理性看待地震预报水平
地震预报作为地球科学领域的前沿,一直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在国内外都处于摸索阶段,虽然在前兆观测仪器的研发、监测系统的建设完善、预报经验的积累总结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受地球的不可入性和地震韵律复杂性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以及人类对地震成因及地震发生的规律还处于“管中窥豹”阶段等主观因素,当前仍然无法准确预报地震。根据多年来的经验总结及地震大数据分析,目前通过各类仪器设备所获取的数据及可能与地震有关的各种宏微观现象,都呈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作出的预报主要是凭借大数据特征、规律进行经验性的短期、中期、长期预测判断。
2.2重视抗震设防“硬”保障
破坏性地震发生时,绝大部分人选择逃往空旷的场地避震,把此时的房屋视为最危险的地方,因为不知道房屋的抗震能力。我国幅员辽阔,农村民居之间有显著的地域差别,但其房屋结构主要分为土木结构、砖木结构、砖混结构和窑洞四大类,因建筑场地选址不当、建筑材料质量不合格、房屋结构布局不合理、墙体和屋盖系统整体稳定性差、施工水平低等原因,导致房屋抗震性能差[5],地震时容易形成“震级不高震源浅、伤亡不大损失大、坍塌不多隐患多”的困局。防震减灾重在“防”,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室内度过的,房屋抗震性能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面对无法准确预测的突发地震活动,提高房屋抗震能力无疑是最有力的安全保障。
2.3正视宣传教育“软”措施
由于我国地震地质构造的特殊原因,地震活动在时空分布上表现出很强的不规律性和不均匀性,对于地震不活跃、地震平静期较长以及从未发生过破坏性地震的地区,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淡薄,思想麻痹,抱有严重的侥幸心理,在农村地区尤为明显。破坏性地震发生时,在房屋没有倒塌的情况下,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是被室内悬挂物件所伤,群众没有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恐慌性避震过程中受到轻微损伤。
3.优化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体系
3.1调整宣传内容
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是项系统又复杂的工作,基层防震减灾部门因机制体制、职能职权等客观原因,形成“心處事中,身处事外”的有心无力局面,在不具备对建筑抗震设防设计实行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管理能力下,对外宣传的更多是日常防范、地震时如何科学避震以及自救互救技能,造成建筑抗震设防建设方面的宣传漏洞,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带有严重的倾斜性和局限性。
随着新时代经济社会稳中求进发展,基层以住房保障助推农村精准扶贫,农危房改造和棚户区改造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新一轮的建设正式启动,此时应该把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内容作倾向性调整,注重建筑的抗震设防能力建设,大力推广减隔震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筑牢房屋抗震的首要防线。
3.2调整宣传对象
宣传对象要结合宣传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以往的防震减灾宣传“七进”活动主要是针对宣传对象的集中性、知识层次性、行业特性以及宣传场地局域性来分类开展的,因经费和人员受限,每年的宣教只能选其中某几类的一个“点”进行,“七进”未能实现常态化,离全面覆盖也有很大距离。然而,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新时代的基层防震减灾局宣传教育“软”措施应试图从家庭这个“点”来带动全社会这个“面”。
基层农村民居的抗震设防是防震减灾宣传的重点内容,因农居多为农村工匠自行组织施工队建设,结构受力方面的知识薄弱,抗震设防标准不熟悉,并未接受专业培训,施工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房屋抗震设防的宣传对象要侧向施工队,在思想层面上向施工队灌输房屋抗震设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制造者”这个源头上提升防震减灾意识,造福“使用者”。基层相关部门也要加强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的规范和监管,切实提高农居抗震设计和建设水平。
不管是“制造者”还是“使用者”,都应该主动接受“软硬兼施”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担当起家庭安全的捍卫者。
3.3优化宣传方式
“摆摊式”、“讲座式”、“参观式”、“演练式”、“平台式”宣传是当前比较常规的方式,利弊兼存,或可改良。常规宣传方式通常是防震减灾科普者主动讲解相关知识,群众更多是被动式的听讲,很少有人就疑惑问题进行咨询,没有营造出浓厚的互动氛围,宣传知识并没有刻骨铭心,科普者费尽心思却很难让听众入脑入心,基层宣传主要依靠实用宣传物品来吸引群众。
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行政村通光纤比例已从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前的不到70%提升至目前的96%,行政村4G网络覆盖率目前也已达到95%,中国网民达7.72亿,微信使用率达87.3%,几乎每个家庭都创建家庭微信群,用于亲情交流、分享各类新闻、传播正能量等。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员,是宣传的重要阵地,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可以试图在原有的常规宣传方式上以家庭为单位优化宣传方式,家庭防震减灾教育也可借助家庭微信群、学校教育微信群等,以“家庭作业”、“亲子活动”、“家庭生活常识”的方式开展宣教,为防震减灾宣传注入新活力。
4.创新宣传者服务管理模式
建立防震减灾部门、乡镇(街道)、村(社区)、家庭四体联动的网格化管理机制,搭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统一服务管理平台,整合社会资源力量,形成政府、部门、组织、社会合力推动防震减灾的新格局,完善管理网络组织,定人、定岗、定量、定责,实现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全方位、全覆盖、无缝隙、信息化、精细化管理,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点面结合、齐抓共防的“区域式联动、网格化管理”工作机制,围绕“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全面提升基层震害风险防范能力。
把各个乡镇(街道)作为一个独立的网格,由分管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担任网格长,防震减灾部门宣传人员担任副网格长;网格内以村(社区)为单位划分为片区,由主要负责人担任片长,片区内各村(社区)小组组长担任副片长;每个家庭推选一名最具影响力、号召力的人物作为家庭宣传联络员。按照片区建立由网格长、副网格长、片长、副片长、家庭联络员构成的防震减灾宣传微信工作群,借助新型宣传渠道传播正确的防震减灾知识,节约宣传成本,加强宣传频次。网格长负责全面领导,副网格长负责从源头上传播防震减灾知识、发布本地重要地震信息、提供宣传指导、解答疑惑、布置任务、实效监督等,片长负责统筹协调片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副片长负责落实、督促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家庭联络员负责向家人传递防震减灾知识、组织开展家庭应急准备和演练,并将宣传动态以视频、图片形式反馈在微信群中,作为乡镇(街道)年度防震减灾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
5.宣传实效监督反馈
防震减灾宣传的目的是为了让广大群众增强地震危机意识、牢固树立防范胜于救灾的意识以及切切实实做好防震减灾,做到“有震无震按有震防,大震小震按大震防”,绝不能震而不备、备而不足,形成“全民共防”的新格局。为掌握群众对防震减灾的知晓情况、掌握程度以及需求变化,基层防震减灾部门应该采取可操作性强的方式对宣传实效进行调查、监督、反馈,结合存在的问题,有方向性的调整宣传内容。一是开展问卷调查,利用微信设计问卷调查并发布统计,规避纸质问卷调查的局限性。二是电话随机抽查,通过电话调查的方式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群众进行即问即答。三是应急演练考验,基层防震减灾部门选取一定数量的村(社区)小组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检查群众科学避震的熟练程度,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
6.结语
地震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密切相关,对维护全社会大局稳定至关重要,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凝心聚力,改革创新,补齐基层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短板。基层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方面的重要论述作为行动指南,以“两个坚持、三个转变”为遵循,优化宣传体系,为新时代基层抵御地震灾害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铮、熊玮、吴婧、张小东、刘昭.防震减灾科普基层宣讲技巧和新思路探索[J].国际地震动态,2017,1:29-33.
[2]郑国光.大力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J].紫光阁,2018,11:12-13.
[3]喻国明.社交网络中谣言易感人群的新特点及效应机制[J].教育传媒研究,2018,2:94-96.
[4]徐昕、孔德育、邓月飞.基于2018年云南通海5.0级地震的历史震区网络舆情应对初步分析[J].高原地震,2018,3:48-51.
[5]张丽彦、毕贤伟、于峰、于水清、谷颖军.我国农村民居抗震工程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3:243-247.
(作者单位:玉溪市江川区防震减灾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