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子银行现状及监管研究

2019-03-29 01:16罗青青
现代商贸工业 2019年1期
关键词:影子银行市场化利率

罗青青

摘要:影子银行在发达国家已经蓬勃发展了几十年,在中国还是这几年的新生事物。然而,中国的影子银行主要是商业银行为规避监管,以信贷业务延伸出表或者腾挪至同业等经济资本占用较少的项目为主,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影子银行结构简单、杠杆率低,影子银行的快速增长已经引起监管密切关注,市场上的主要业务形式也已经被近期密集出台的监管政策覆盖。中国影子银行总体系统性风险可控。综合来看,中国的影子银行有其负面的风险也有积极的作用,在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的市场环境下,中国的影子银行走向阳光仍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关键词:影子银行;利率;市场化;监管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01.045

1影子银行概述

1.1影子银行定义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为探寻危机的根源,各国专家对次贷危机的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进行了研究,其中一种观点得到大家的共识,即影子银行体系是危机的根源之一,因此,影子银行体系或影子银行进入公众的视野。针对影子银行的定义,不同机构由于侧重的角度不同而有一些差异,主流的观点是FSB(金融稳定理事会)在2011年4月发布的《Shadow banking: Scoping the issues》中,对影子银行的界定提出的两步法思路:

(1)广义层面上,指的是非传统银行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信用中介机构和其他业务),强调的是“信用中介”和游离于“传统银行监管体系之外”的环境中的机构和业务。

(2) 狭义层面上,是指易引发系统性风险、形成监管套利的信用中介机构及业务,尤其是包含期限和流动性转换,不完全的信用风险转移和杠杆积累的信用中介机构和业务。

根据FSB的报告,判断非传统银行信用中介体系是否是影子银行的关键在于能否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而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不完全的信用风险转移和高杠杆是系统性风险的主要来源。因此,我们认为这应该是影子银行的主要判断标准,而狭义的影子银行应该是关注的重点。

1.2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的背景和原因

2010年开始,中国影子银行出现爆发式增长。为维持国内经济增长,抵御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中国政府于2008年出台了4万亿财政刺激计划,虽然实现了中国经济触底反弹,但激励政策的副作用也随之而来,房地产泡沫、产能过剩和通货膨胀等问题接踵而至。2010年下半年,中国政府开始转向紧缩的宏观政策,并且加强针对金融公司的监管。由于信贷额度、贷存比、准备金的要求又变得非常严格,对商业银行来说冲击较大。由于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的管制主要基于资产负债表,因此,信贷资产出表或腾挪至同业等不受信贷指标约束或经济资本占用少的科目就成为规避监管的主要出路。可以说影子银行体系实际上是市场规避各种管制的产物。

具体原因可以从供需两方面来分析,从需求端来看,一方面居民财富增长较快,而国内的存款利率管制和投资渠道稀缺,造成了投资者对高收益产品的强烈需求,直接导致了对各类理财产品、货币市场基金等影子银行产品的追捧;另一方面来自广大中小企业、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对资金的强烈渴求。从供给端来看,影子银行相对于传统的银行模式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央行的信贷规模管制和银监会的存贷比与资本充足率等要求,使得银行通过把正常的贷款转化为不受管制的品种来规避上述数量型管制,降低了管制成本。此外,近年来的金融创新使得新型的结构性融资工具更有效率,降低了融资成本。

2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

发达国家影子银行以非银机构为核心,信用链条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完成。这些交易大多以证券融资形式出现,如证券抵押融资或回购。这些国家一般都允许抵押品再抵押和保证金再投资,且押品折扣率和保证金比例都很低,因此杠杆率很高。发达国家影子银行在过去十几年迅猛发展,根据FSB发布的《Global Shadow Banking Monitor Report 2017》, 2017年末全球影子银行规模45万亿美元,占全球金融资产的13%,同比增速7.6%。

中国影子银行以银行为主导,且基本上没有什么杠杆,很大程度上是准信贷产品。根据FSB的报告,2017年中国影子银行共计7万亿美元,占全球影子银行规模的15%。随着结构化产品和资产负债管理技术的创新在国内越来越流行,我国影子银行的资金链条越来越长,投融资渠道更加多样化,复杂度也在提高,这与美国的情况越来越像。

3影子银行的影响

影子银行作为市场催生的产物,本身是中性的,促进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发展的同时,也蕴藏了风险。

3.1影子银行的正面影响

3.1.1加速利率市场化进程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开始于1993年,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目前我国已基本实现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及贷款的利率市场化,而存款方面,随着同业存单、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存款利率市场化已指日可待。

由于存货款利率市场化进程教慢,存款端利率始终处于管制状态,而市场上却有旺盛的投资和融资需求,由此产生了利率双轨制现象,一方是官方管制利率,一方是民间市场利率,后者的利率水平往往远高于前者。利率双轨制造成了我国各金融市场的割裂,从而催生了以监管套利为目的的各类金融产品的迅速發展,以信托、银行理财、企业债、公募基金、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各类金融产品利率作为市场真实利率的代表,成为跨市场利率联结的纽带,倒逼着我国整个利率水平不断向市场利率靠拢,成为推动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强大力量。

3.1.2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同时为投资者提供更高的收益

中国金融体系以银行融资为绝对主体,而中国民营中小企业却一直被排除在银行融资行列之外。首先,由于中小企业设立时间较短,无信用历史参考,另外业务规模小,不能提供足够的抵押品,商业银行对其贷款的风险较高;其次,从贷款违约惩罚来看,民营企业贷款远高于国有企业贷款,导致银行信贷经理不敢贸然给中小民营企业放贷。由于无法获取低成本的银行融资,中小企业不得以高成本从民间借贷市场进行融资,加剧了企业经营的风险。中小企业有着巨大的融资需求,而通过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影子银行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就业。

对广大投资者而言,影子银行产品提供了更有价值的服务,有更多收益率高而风险相对较低的产品可以选择,这些产品也揭示了存款真实的市场价值。

3.1.3推动商业银行创新转型

影子银行作为金融脱媒的重要表现形式正在逼迫着商业银行创新转型。影子银行体系提供的各种准信贷产品是银行间接融资向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中间产物,是信贷脱媒的重要表现。同时随着利率市场化加深,我国商业银行依靠传统存贷款增长方式面临巨大挑战。这要求商业银行提高对资本使用效率,寻求更高的资产。此外,息差压力可能会促使商业银行将贷款投向收益率更高的私人或消费领域。调整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加强成本管控以及拓展盈利渠道将成为银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3.2影子银行的负面影响

3.2.1期限錯配带来的流动性风险

期限错配是所有银行的主要业务特征,商业银行可以将短期存款转变为长期贷款。传统银行的期限错配能够享受中央银行贴现窗口(最后贷款人职能)的支持,而影子银行的期限错配不能享受类似保障。影子银行将短期理财资金、同业资金对接非标资产,将资金注入期限较长的房地产及地方平台项目,资金池-资产池模式使得期限错配带来的流动性风险更加严重。因此影子银行体系的期限错配风险远高于传统银行。

3.2.2基础资产的信用违约风险

中国的“刚性兑付”环境下,这些“非标”资产背后的真正风险是银行、信托等产品采取预期收益率的形式发行累积在金融体系内的风险。国内影子银行的资金最终投向集中在信贷控制或经济中薄弱的领域,如房地产、中小企业、钢铁、煤矿、基础设施等等,而这些领域往往也是风险高发区域。另外,尽管影子银行短期内可以缓解企业的资金链紧张,如果企业长期依赖相对成本较高的融资渠道,信用风险可能升高。一旦基础资产的收益率出现问题,影子银行就面临信用违约风险。

3.2.3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造成挑战

单从货币供给量的角度来看,由于影子部分的存在,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无法准确反映全部的信用规模,所以在总量控制上会有所偏离;另一方面影子银行游离在监管的体制之外,但与传统银行一样具有货币创造的功能,并参与货币乘数的放大,央行的调控无法触及影子银行部分,并且随着影子银行的规模越来越大进一步削弱央行的宏观调控能力,最终造成了宏观调控的失灵。

4结语

总的来说,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结构简单且杠杆率低,规模比起发达国家来仍然不大。作为影子银行重要参与者的银行、信托、证券、基金等行业在中国都受到了严格监管,影子银行风险总体可控,不会引发系统性风险,但发展速度较快,仍然需要高度关注。

同时,监管层也正以开放的思路引导影子银行走向阳光化,2013年陆续开始的银行资产管理计划、债权直接融资工具、信贷资产证券化等试点开始了有益的探索。另一方面,由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很有限,金融产品种类少,利率市场化依然任重道远,投融资渠道欠缺,金融机构逐利的天性趋向监管套利创新。但在金融抑制的市场环境下,中国的影子银行走向阳光仍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参考文献

[1]Financial Stability Borad. Global Shadow Banking Monitoring Report 2017[R].2017-03-05.

[2]李锦成,樊明太.中国影子银行:发展轨迹、监管思路、改革意见[J].现代管理科学,2018,(2):21-23

[3]范家豪.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33):261.

[4]吴奇勋.中国影子银行成因、特点及风险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7,(31):79-80.

猜你喜欢
影子银行市场化利率
为何会有负利率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负利率存款作用几何
负利率:现在、过去与未来
随机利率下变保费的复合二项模型
“泛市场化”思想根源及其治理:评《泛市场化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