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圣慈
音乐课是感受美的课程。一个声音、一种律动、一个手势、一个面部表情、一个舞蹈动作就会让这种感受“美”的过程来得更具体、更通透。音乐老师需要在合适的时候做出适宜的肢体动作去感染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音乐,从心灵深处感受到音乐的美。
笔者在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和你》的教唱过程中,充分运用了口腔动作和指挥手势,引导学生理解“呼吸”,感受“音乐情绪”。笔者让学生聆听歌曲并思考:“歌唱者在什么地方换的气,或者说几小节换一口气?”“歌唱者运用的是快吸快呼,还是慢吸慢呼?”音乐过后,学生的答案准确无误,因为这首歌大家非常熟悉。于是,笔者让他们先按照自己的理解唱一唱,一部分学生一听到“呼吸”就条件反射——“耸肩膀”“猛吸气”;也有些学生虽然是运用的“慢吸”方法,但气流根本没有吸进身体里面,没有让胸腔吸饱扩张,达到横膈膜自然下移、肚子向外撑起的效果,气流只是吸到了口腔内就停止了。用这些不当的呼吸方式根本不可能两小节换一口气,自然也不可能做到“慢呼”了。笔者只好带着学生重新温习呼吸法,但运用到歌曲演唱中,问题又来了——学生把重点都转移到“呼吸”上了,心里始终想着“在哪里可以吸气呢”“打开牙关”“上颚凉凉的感觉”“打开胸腔”“肚子撑起来了没有”等。想到这些,下一句唱词就跟不上了。
鉴于此,笔者不断运用肢体语言,教学生反复进行歌唱练习。每当在该吸气的地方,笔者就做一个打开牙关,然后吸气的面部动作。开始几遍,采用面部动作带领示范。感觉学生已经掌握了之后,就用眼神去代替“打开牙关”的面部动作,学生自然能够明白教师的意思。逐渐地,眼神也省去了,只剩下指挥手势。一遇到要呼吸的地方,教师的手势就像越过一个“小山丘”,形象地告诉学生:气体像一股清流从我们上颚的最顶端滑过去,流进我们的胸腔、腹腔,进入我们的身体。通過肢体语言组合引导,给肢体动作“做减法”,学生有效地掌握了“慢呼吸”技能,化解了歌曲学唱的教学难度。
指挥手势也是教师在音乐课堂中必不可少的肢体动作。它能够创设音乐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为了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情绪,笔者让学生边划指挥边聆听《运动员进行曲》和《我和你》两首歌。然后提问:“这两首歌曲都是用于体育场所,你能从哪些方面感觉到它们的不同?”再次聆听,笔者和学生一起划着指挥节拍思考。有的学生说:“老师,你看我们划得指挥手势就不一样,《运动员进行曲》的指挥手势是有力的,有弹性的,而《我和你》却是轻柔的。”
(作者单位:宜昌天问教育集团天问国际初中)
责任编辑 孙爱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