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剑澜
湖南师范大学原校长张楚廷教授在他的著作《教育哲学》中有段关于美育的论述令我记忆深刻:“审美活动的主体是人,美与善就因此而变得难舍难分,美由形式进入心灵。至善者,至美;至美者,至善。……美育让人进入超我,让人真正成为道德化的人。”张教授的论断深刻透彻,我是非常赞同的。
在生活中不可能人人成为专业的艺术家,但我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生活的艺术家,这也是马克思所言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内涵。康德认为,“所以美的艺术需要想象力、悟性、精神和鉴赏力”。这四种心理机能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基本元素,人生的色彩也源自这四种心理要素。而艺术的存在正好为这四种要素注入了活力,为人生添加更多美的元素,为自身增加更多美的体验。所以我们可以说“艺术为人生”。从诸子百家到蔡元培、朱光潜、李泽厚等美学大家,在某种意义上都强调道德修养和艺术修养是个人修养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用来衡量一个人文化素质高下的两大标准。
纵观东西,艺术的相通性在于其形象性与情感性高度统一的特点,决定了艺术在生活中所产生的情感要素必然是极其强烈的。艺术具有一种动人心魄的神奇魔力和巨大的感染力量,它可以使人“神摇意夺,恍然凝想”,以至于“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古希腊哲人柏拉图将这种情形称作“浸润心灵”的“诗的魔力”,高尔基也把它称作“一种令人不可思议的‘魔術”。
“艺术为人生”是因为艺术品都不同程度地给人以某种教育,它们都不是无目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是因为艺术的教育都是以“寓教于乐”为其特点的,赏析艺术是一种理性评价与感性体验的统一,是动之以情的;是因为艺术教育的娱乐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它诉诸人们“内在的感官”,是一种打动心灵的教育,茅盾先生把这叫作“灵魂洗澡”。
因此,我们学习艺术就是为人生完满,不是为一纸证书;欣赏艺术就是为洗涤灵魂,不是为哗众取宠;创作艺术就是为记录心路历程,不是为获取名利。我们举办的各种大赛,是要为学生搭设舞台,让他们享受那一刻属于他们的精彩,让他们信心满满开始艺术人生,成为生活的艺术家;我们举行的各种艺术公益活动,是要让艺术的种子在社区萌发,让民众感受艺术的美不胜收,让家庭感怀艺术的凝聚力,让活动传递教育的信念;我们积极创设的各类艺术国际交流,是要把中西融通,让世界流动,给艺术以生命。
我们的教育初心就是要把这一观念贯彻始终。有艺术为人生,人生才有艺术味,才有美感,才有生命的声音。
(作者系北外附属龙游湖外国语学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