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青少年观照社会的另一种方式

2019-03-29 12:05金捷金月成
祖国 2019年3期
关键词:个性短视频青少年

金捷 金月成

摘要:本文以近年来网络短视频的勃兴为观照对象,围绕个性化特征的彰显、直观化情感的诉求、跳跃式思维的演绎三个角度,重点考察其与青少年心理之间的契合关系、对接方式,进而提出通过舆情监控、意见领袖打造、治理体系完善等积极手段,引导短视频文化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短视频 青少年 个性 情感 思维

近年来,随着移动播放终端的推广,拍摄剪辑设备和拍摄剪辑行为的普及化,群众文化娱乐诉求和自我表达热情的提升,自媒体时代和社交网络时代分享欲与传播欲的勃兴,再加上早年间从学院派到民间草根的剧情类、纪实类微电影创作所完成的技术积累,以快手、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应用,如雨后春笋般迅速爆红,一举成为了最热门的社交和娱乐方式,成为新的生活方式与潮流。其所带来的文化现象和社会话题,也引起了普遍的关注。

回顾短视频的发展历程,与我国互联网的普及几乎同步。2005年的恶搞型、解构式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被视作网络短片这一新型表达方式兴起的标志。2013年则是短视频发展的关键一年,移动社交软件的出现,使短视频承接起“利用碎片化时间吸引目标群体、完成自我推介和自我呈现”的职能。随后,微视、小咖秀等诸多具有秒拍及分享功能的应用如火如荼,并打造出第一批具有网红属性的短视频知名人士。2016年papi酱作为中国互联网史上第一位短视频明星,宣示了短视频新时代的来临。从最初的20分钟到当今的几十秒,其利用短小精悍的体量,打破了原有的视听媒介创作格局与规则,建构起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化版图。当前,短视频已逐渐褪去其“亚文化”、“非主流”的边缘属性,从媒体到政府,纷纷开始学习用这种新的形式来讲述故事、推销产品、宣传自我。对于短视频、微电影产业规模,虽没有一个权威部门发布其确切数据,但不少网站或咨询公司均作了相关初略统计,如光明日报网、中国行业经济研究网均认为:2017年中国微电影作品产量达2万部,总产值达700亿元,如果加上短视频,产值突破1000亿已不是问题,远远超过同期电影票房收入。由此可见,短视频基本可以宣告其登堂入室,成为文化创意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覆盖面之广、应用渠道之多、地位提升之迅速,无不令人刮目相看。

正如麦克卢汉所言:“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①无论从文化性格上、表达方式上还是借力平台上,短视频当前乃至于未来可预期的主要用户,无疑以青少年为主。可以说,短视频的发展,正好也伴随了95后与00后的成长周期:以抖音为例,其主体用户中18岁到24岁的青年群体目前日常活跃人次已经接近7000万。作为短视频的原住民,青少年在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之际、在自我意识的覺醒之际,受到短视频的影响,不可不谓巨大。所以,探究其对于青少年成长的作用及其对于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就成了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个性化特征的彰显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前几年女教师在辞职信上的十个字风靡媒体,引发全国热议。因为此番率真的表达也无意中道出了多数人的心声,勾起了习惯于忙碌奔波的国人重新审视内心、定义生活意义的思索,更是青年一代“少了一种羁绊,多了一份率真”的个性化特征的彰显。

“再强大的意识形态预设,也必须运用恰当的造型手段与审美符号来进行受众审美需求上的匹配”。②青年亚文化是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文化实践,偏离、游戏、抵抗是亚文化得以生存的前提。在大多数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对于未来的迷茫,对于无知的探索,与青春的躁动不安都沉郁已久,一直在寻找着释放的通路,如今,它们在短视频这个恰当的端口和平台上,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在内容层面,短视频的艺术特点就是以自由、随心所欲为主,所以其诞生之初就容易受到年轻人的接受。随着关注度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就喜欢通过这种不受拘束的方式来表现自我:从晒自己的生活点滴到介绍各种娱乐产品,从表演舞蹈、介绍美食、言说段子到讲述对生活与爱情的理解,青少年正是把握住了这份鲜明的、自由的特点,才会对短视频展现出如此大的艺术爱好。

在形态层面,短视频不拘一格、风趣幽默、鲜活生动、随时采录、随时播出的特征,恰到好处地呼应了青年亚文化的思维习惯和语态,而短视频应用以15秒左右的视频长度、“个性化”的音乐与低门槛的创作亮点,迎合了尚不具备太强文化自主创作能力和尚不拥有足够文化表达资源、表达权力的创作者,使其“呐喊”第一次获得了被接纳、被包装、被重视的机会。短视频中附带、嫁接、发酵、蕴含的诸如宅文化、恶搞文化、迷文化、吐槽文化等形形色色不同于主流文化的“另类”,更是深得青少年的欢心,在最真实、最广阔的空间内,逆转了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关系,真实地展现了当代青年的生活状态与社会心理。

在传播层面,短视频个性的体现还传递于其互动模式中。每一次评论、转发、点赞,每一次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并行,每一次第一时间的态度表达、态度接收和态度反馈,这一系列行为,无不是短视频个性特征的彰显。在完成视频创作之后,其整个社会关系网络都被调动,同学、朋友、亲属,群体性加以评论和模仿,成为小圈子的独特印记,这种带有鲜明的迷群色彩的、以共同爱好为交流纽带的小群体,慢慢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圈层特征,重置了当代社会的传播关系。

二、直觉化情感的诉求

2018年上海高考作文以“需要与被需要”作为命题,也是试图探寻当代青年面对社会挑战下的空虚的心理区间。“佛系青年”等词语,不光体现的是个性化的彰显,更是对于当今巨大的社会压力下无可释放“需要”的情感所寄放的关注和倾泻。

那么,这种情感宣泄究竟有否被给予合理的重视和关切,抑或提供了一处合适的平台与一种得心应手的裁体呢?

2016年6月,一篇《残酷底层物语,一个视频软件的中国农村》刷爆朋友圈。文中“快手”被描绘成一个充满奇葩用户与低俗内容的平台,尽显“一个光鲜时代的阴暗面”。似乎在许多人眼里,青少年的表达注定是一种无病呻吟的东西,它天然地就不具有合法性与合道德性。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喊麦、社会摇等许多内容背后展现的是中国农村青年难觅发声之处后一种情感的表达,而快手国民短视频社区,便成了他们记录分享生活的平台,给予他们的是一个情感发泄的直观途径。在这里青少年看到真实有趣的世界,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人,也可以让世界发现真实有趣的自我。虽然内容受接受的教育的局限谈不上高雅,但是在努力寻求跟上主流社会的希望,并渴望在自己的圈子中得到互相的鼓励,这种直觉化情感表达是显而已见的,也是符合青少年个性特征的,这正是快手流行的原因。

无独有偶,抖音、梨视频、b站等种种视频软件都是如此。他们的受众群体不同,所展现的内容不同,所释放的感情也不同,但是它们寻找同类人,想要在自己圈子中找到归属感的目的,却是相同的。中国40年来的发展给予年轻人很多机遇,也给予他们了许多压力,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角落落,从农村到城市,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寂寞感,都希望找到自己的同类。每个人都希望给予他人一点鼓励的同时也展现除自己的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他们需要倾诉,而且是感性化的倾诉,短视频正好契合了这一点:城市中的白领学生在面对自己的学业与就职压力的情况下选择抖音来释放自己,跳一支“海草舞”来获取他人的关注;农村中的青年与普通大爷大妈在农闲工作之余选择快手来展现自己,通过一段“喊麦”释放压力。生活本来就是苦闷的,也许只有直觉式的感情宣泄才能使我们在这个孤独冷寂的社会之中找寻到真实的“知音”。

种种不同的群体和阶层、跨越农村和城市,通过短视频这一途径,释放了自己的压力和积郁,唤起了属于自己的社会关注,形成了新的对话场域,达成了一定程度的谅解,至少是增进了一定程度的互相了解,这无疑是短视频为社会治理所作出的足以瞩目的贡献。

更让人欣喜的是短视频在不经意中尤其得到了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一代的喜欢,他们所摒发出来的热情是空前的,他们毫无顾忌地拍上了关于青春的短视频,所倾诉的并非只是辛弃疾笔下“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式的卿卿我我,而更多的是驾驭短视频独特的创作手法,以青少年特有的视角,成为拥抱生活、观照社会的另一种方式。

三、跳跃式思维的演绎

跳跃思维它是相对于逻辑思维而言的。逻辑思维者发现世界,而跳跃性思维者创造世界。从某种程度而言,跳跃思维是一种高智商的思维。因此,它并非杂乱无章的表现,而是一种由好奇的冲动、无拘束的心理,或者触类旁通式的启发促成的,这正是青少年的思维特性及演绎方式。

短视频不仅仅是个性的表达与自我情感的体现,更是其思维方式的体现。短视频无论从选取的内容到传播的形式,很容易与青少年这种跳跃式思维有所共振,而短视频的创作者,也正是抓住青少年这一潜质进行创作。

就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的那样:“什么是演员,当站在舞台上时在角色的生活条件下,与观众一样去思考,希望,追求,行动,这就是演员。”③短视频也是如此。剧中人(大部分也是其受众群体)与观众通过跳跃思维的共情化,打破了舞台和看客、屏内与屏外的隔膜,达成了短视频表演的全位化。

所以,许许多多短视频在拍摄的过程中,在故事内容上不太讲究转承启合,在形式上也很少体现出传统新闻片、专题片的基本要素,不依靠逻辑顺序,直接从命题跳到答案成为短视频制作常态。这种模式是否合理姑且不论,至少它非常具有实际效果:抖音上随意一条以美食或舞蹈为题材的、点赞量在十万以上的短视频,仔细评估的话,不难发现,往往都掐头去尾,没有起因经过结果,没有完整的故事,也不做整体性的逻辑推导,只是通过跳跃性思维,拼合了几个精彩的、富有噱头的片段,展现了其无厘头的本质。这种效果,算是青少年涉世未深时使用单线思考所无法避免的现象。可以说,短视频,敏锐地捕捉到、并利用了这种现象,成功激化了情感共鸣,短视频的大火,与这一原因息息相关。

四、引导青少年短视频文化的抓手

对青少年群体中广为流传的核心影响要素的基本阐述,其宗旨是需要我们把关注的重心移回到“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使用短视频”这个前瞻性的、针对性的问题解决方案上来。就此,笔者试图提出以下一些措施和方法:

第一,建立舆情研判预警机制。要深入了解青少年的生活,在细致观察网络参与平台上青少年对话的同时,借助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对青少年相关舆情进行全网监测,并根据以往网络事件发生的规律,对网络舆情的走向做出正确的判断,对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提前预测。例如最近对于一大票网红的封杀,其前提就是抖音等一系列直播平台有了较完善的举报机制,能有效防止网络暴力以及不良言论的散播。

第二,发挥“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由于青少年的从众心理,网络传播的即时性与扩散性强等因素交融到一起,就使得微时代的“意见领袖”在网络传播中的引导作用愈加明显和重要。舆论管理部门可以要关注“意见领袖”的舆论动向,鼓励其在网络事件中合理设置议题,正确引导舆论,这方面不少视频网站作了尝试。如凤凰视频推出“暖新闻”栏目,央视网设置微视频栏目“中国微故事”等,这样的引导势必对短视频、微电影的传播起到正能量的功效。反之,即使像前几年王尼玛主持的《暴走大事件》这类节目,也不可简单地理解为一个吐槽类的节目,而是应该将它定位在一个青少年集中发声的途径,如果引导到位,也还是可以代替许许多多内容情节低俗的短视频节目,从而给青少年与社会之间架起一座友好的桥梁。

第三,完善青少年网络问题的公共治理体系。毕竟类似短视频这类节目,绝大部分是通过网络、手机终端等新媒体传播的,因此,加快网络立法进程,完善相关体系,从源头上规范和过程中引导大众文化对青少年的思想影响,使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形成合力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一方面,通过弘扬主导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念来消解大众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另一方面,规范大众文化的发展,提升大众文化的品位,打击各种不健康的、低俗的、黃色的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与诱导,从而在全社会为青少年构建一个积极向上、健康理性的社会文化环境。

综合而言,在分析考量短视频与青少年心理之间的契合关系、对接方式的前提下,进而提出通过舆情监控、意见领袖、完善治理体系等三点为抓手和着力点,短视频作为一种新生的、代表未来先进传播语态的视听革命,定能扬长避短,发挥其独有的优势,为建设青少年群体的优质文化,树立积极健康的典范。

注释:

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3页。

②查·阿尔特曼《类型片刍议》,转引自李道新《类型的力量》,《文艺争鸣》,2009年,第7期。

③【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的自我修养》,二十一世纪出版集团,2016年,12月版,第17页。

参考文献:

[1]刘启武.微电影时代[M].商务印书馆,2015.

[2]庄晓东,阮艳萍主编.微电影导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3]冷冶夫,刘新传主编.微电影创作基础[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

[4]启香,刘玲.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17).

(作者简介:[1]金捷,上海市莘庄中学高三;[2]金月成,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广电新媒体。)

猜你喜欢
个性短视频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短视频的美学特征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