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立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发现目前学者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及改进;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因素。今后我们需要加深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进入强制阶段后的研究,提出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改进措施,并同时对信息披露带来的影响做更全面的探析。
【关键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及改进研究
由于金融行业自身的特殊性,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面也面临着更高的信息披露要求,因此当前对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的研究主要从金融类与非金融类两类上市公司进行(许瑜、冯均科,2015)。瞿旭、李明等(2009)以民生银行为例,分析了我国上市银行内部控制中的实质性漏洞信息披露现状,研究發现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与内部控制审核报告缺乏统一的评价审核依据,且出现特定年度内部控制信息含量突然增多或减少的现象。对于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国内学者研究较多但所得结论基本相似,包括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强制规定未得到有效执行,内部控制信息自愿性披露动机不足、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格式以及内容存在重大差异,公司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实评价缺少统一的标准等(杨有红、汪微,2008;周守华、胡为民,2013;杨慧文、顾镇同,2013;戴文涛、纳鹏杰,2014)。另外针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不同阶段,闫华红、杜同同等(2016)以2012年为分界点,将2012年以前确定为自愿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阶段,2012年以后确定为强制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阶段,针对2010-2013沪深主板上市企业披露信息进行分析发现自愿阶段已有较多企业自愿披露了相关信息,但普遍内容不完善披露范围局限于金融类上市公司,到了强制披露阶段,整体披露情况包括披露质量和披露数量相比自愿披露阶段都有了一定进步。
在政策建议方面,虽然研究视角不同但学者建议基本一致。首先对外部监管部门而言,政府监管部门应制定明确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加强法律监督和监管要求上市公司按照规定披露信息,不得少披露、不披露(戴文涛、纳鹏杰,2014;闫华红、杜同同等,2016)。其次在公司内部治理方面,相关部门应梳理内部控制的相关规范,统一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格式,强化内部审计、审计委员会的内部控制责任,从而提高内部控制审计质量(周守华、胡为民,2013;刘刚、孙安琪等,2013)。
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
(一)公司治理状况及特征影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合理的治理结构是公司正常、高效运转的重要保障,其对企业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也有着重要影响。首先,在股权集中度方面La porta(1999)认为信息披露水平方面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用公司股权的差异来解释。
其次,在股权结构方面张瑶、郭雪萌(2014)以2010-2012沪市上市公司为基础,通过实证分析证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有效性越高。但针对企业国有股持股比例,陈艳利(2015)、周曙光(2010)认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国有股比例显著正相关,而张瑶(2014)却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国有股比例没有显著关系。此外,独立董事作为董事会重要成员其占有比例也显著影响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方红星、孙翯(2007)以2003-2005主动报告内控设计和执行情况的企业年报为基础,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发现上市公司主动报告内控信息与独立董事占比呈显著正相关。
最后,公司的经营状况及盈利能力等因素也将影响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一般而言经营状况较好盈利能力较强的公司有更多的财务资源用于内部控制建设,相应地存在有效内部控制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公司更愿意进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红星、孙翯,2009)。Jianfei Leng(2011)的研究也证实了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的质量与其盈利能力呈现正相关性的特点,往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质量越差,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就越弱。
(二)审计影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首先,在外部审计方面相对于普通的会计师事务所,规模更大占主导地位的会计师事务所会更重视自己的声誉,同时作假后被吊销执照的成本也更大,因此当发现内部控制缺陷时,他们更可能向上市公司管理层施压,要求披露更多的内部控制信息(田高良、齐保垒,2010)。
其次,在内部审计方面审计委员会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职能不仅包括提高财务报告质量和加强公司会计责任,还包括审查和监督公司内部控制。DeZoort和Saherio(2001)发现公司审计委员会管理水平越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越高且越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