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相坤
周恩来(1898—1976),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的忠诚的革命战士,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
周恩来论“初心”
本“革心”“革新”精神求“自觉”“自决” 《觉悟》的主旨同内容,经几次的毁改,现在的结果是:要本我们“觉悟”社的目标——本着反省、实行、持久、奋斗、活泼、愉快、牺牲、创造、批评、互助的精神,求适应于“人”的生活——做学生方面的“思想改造”事业。抽象的话是:要本“革心”“革新”的精神,求大家的“自觉”“自决”。
——周恩来 《“觉悟”的宣言》(1919年12月29日)
非效法俄式之革命,不易收改革之效 主要意旨,唯在求实学以谋自立,虔心考查以求了解彼邦社会真相暨解决诸道,而思所以应用之于吾民族间者;……若在吾国,则积弊既深,似非效法俄式之革命,不易收改革之效;然强邻环处,动辄受制,暴动尤贻其口实,则又以稳进之说为有力矣。执此二者,取俄取英,弟原无成见,但以为与其各走极端,莫若得其中和以导国人。至实行之时,奋进之力,则弟终以为勇宜先也。
——周恩来 《致陈式周信》(1921年1月30日)
根本问题在平民身上 吾国今日最大之患,为产业不兴,教育不振;吾国立国本以农,然今日之急,又非工农兼重不为功。故弟于此间留学界,闻其精研科学,身入工场实习技艺,甚抱为乐观。至于教育,则根本问题,端在平民身上。使今日之留学界能有彻底的觉悟,回国能不为势动,能不为利诱,多在社会上做一点平民运动,则工场技师,农庄庄师,何不可兼为启诱农工阶级智识之良师。
——周恩来 《致陈式周信》(1921年2月23日)
共产主义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方 共产主义之为物,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方。欲期未来社会造出自由发展的人群,自不能不先使现今的人类脱去物质上的梏械;欲期今日世界的经济乱象、阶级对抗情势、文化颓机不再长久下去,自不能不先使现今的人类全无产化了,好绝灭这个最大的乱源。因此,凡有人心的人都应能感觉出共产革命的切要。
——周恩来 《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年8月16日)
我们的眼光终须放到全世界上来 我们虽是中国人,我们的眼光终须放到全世界上来。我们不必想取捷径,也不必畏难苟安,全世界无产阶级为创造新社会所共负的艰难责任,我们也应当分担起来。
世界上只有一个共产主义能使这个责任无国界无种界地放在无产阶级的肩上,也只有他能使中国民族得列于人类中间彼此一视同仁。
——周恩来 《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年8月16日)
革命事业本是要经长期努力、长期奋斗才能保住成效的 革命事业本是要经长期努力、长期奋斗才能保住成效的。一国一种的民主革命,如法国革命、美国独立都是经过极长期的血战争斗才得使共和奠定,更何况无产阶级的共产革命,须全世界劳动者联合起来世界革命呢!
——周恩来 《俄国革命是失败了么?——质工余社三泊君》(1922年12月15日)
專家解读:始终站在斗争最前列的早期领导人
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之一,曾与赵世炎等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他都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从建党初期起,他就努力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对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动力、对象、领导力量,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和革命军队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等作出重要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
提出“共产主义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方”的思想
周恩来出生的时候,帝国主义列强正企图瓜分中国,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危险的关头。1910年春,12岁的周恩来离开家乡,随同三堂伯周贻赓来到东北。东北是当时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八国联军进攻中国时,15万沙俄军队越过边境,强行占领东北的几乎全部主要城市,并制造了一起起惨绝人寰的血腥大屠杀。战争结束后,他们拒不撤兵,从而激起了席卷中国各地的拒俄运动。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沙俄又以中国东北为战场,进行了为时一年零七个月的战争,使东北人民在外国军队的炮火和硝烟下遭受深重的灾难。战争的结果,东北的南部和北部分别成为日本和沙俄的势力范围。周恩来来到东北那一年,日本军国主义正式吞并中国的邻邦朝鲜。朝鲜人民遭受的惨祸,使东北人民感到惊心动魄、寝食难安。这一切,给少年周恩来带来异常强烈的刺激。一次,老师问学生:读书是为了什么?同学中有的说是为了帮父母记账,有的说是为了谋个人的前途。周恩来坚决地回答:“为了中华之崛起!”
怎样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屈辱中拯救出来?怎样使中华民族得到振兴,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周恩来在回顾自己青少年的历程时曾说:我自己和大家一样受过旧教育,后来看到民族危亡、山河破碎而觉悟起来,参加了革命。1912年10月,周恩来写了一篇作文《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感言》,认为中国要图富强,应该从根本做起,把教育办好。这是保存下来的周恩来最早的一篇文章。1913年,周恩来随周贻赓来到天津,考入南开学校。面对英国武装入侵我国西藏的严峻形势,周恩来认真阅读爱国进步报刊,努力寻找救国救民的良方。当时社会上流行着“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等观点,对周恩来产生过巨大的吸引力。他也相信过“贤人政治”,认为执政者能够“崇尚教育”“振兴实业”,国家不难转危为安、转弱为强。他在《或多难以固邦国论》中开门见山地指出:“夫有非常之时势,然后有非常之英雄。有非常之英雄,然后建非常之功业。人有非常之功业,而名以立。国有非常之功业,而邦以兴。”此文分析很有见地,但是在那个时代,没有科学理论作指导,是不可能出现所谓“贤人”的,近代以来从洪秀全到孙中山的失败就是鲜明的例证。
1917年6月,周恩来以优异成绩从南开学校毕业。这时他面临人生的选择。他认为,日本是中国的近邻,过去也曾蒙受过外国列强的欺凌,明治维新后一天天兴盛起来。周恩来很想去看看日本为什么能富强起来,从中思考中国今后该走什么路。9月,他行前写下抒发救国抱负的著名诗篇:“大江歌罢调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然后踏上了东渡的轮船。来到日本后,他以无处不可以求学问的心情观察日本社会。周恩来在日记中写道:“我自来日本之后,觉得事事都可以用求学的眼光看。日本人的一举一动,一切的行事,我们留学的人都应该注意。我每天看报的时刻总要用一点多钟。虽说是光阴可贵,然而他们的国情,总是应该知道的。”原先在国内,周恩来受过社会上一种流行看法的影响,以为中国太弱了,“军国”这种主张未必不是救中国的一种办法。到日本后经过实地观察,他很快认识到:“日本也是行军国主义的国。军国主义的第一个条件是‘有强权无公理的。两个军国主义的政策碰到一块儿,自然是要比比谁强谁弱,且军国主义必定是扩张领土为最要的事。”“将来欧战完后德意志的军国主义保怕难保得住了,日本的军国主义不知又教谁打呢?军国主义在20世纪上我看是绝对不能存留了。我从前所想的‘军国‘贤人政治'这两种主义可以救中国的,现在想想实在是大错了。”留学日本,周恩来原是想寻求可以用来“救世穷”的学问。现在,他对日本的社会越来越失望了。
但是,这次留学日本也使周恩来有机会接触马克思主义。周恩来到达日本的那个月,正好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最初他对报刊上关于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并不十分关注。直到1918年4月23日,他到东京堂买到《露西亚研究》杂志,从中看到一篇论述俄国党派情况的文章,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回到学校后他在日记中写道:“政府越压制的利(厉)害,国民想改革的心越发坚固。百折不磨的精神,一直等到去年的春天居然把俄罗斯皇帝的位子推翻了。”“一个叫做社会民主党。这党中分做两派,一派是‘过激派,他的主义是主张完全的民主,破除资产阶级的制度,实行用武力去解决一切党纲。他的行为大半与社会革命党很接近,党魁就是现执政的赖宁(即列宁——编者注)。还有一派是温和派,他的主义是民主,如办不到,仍主张君主立宪,资产阶级的破除须与有资产的人接近。”“俄国现在的各党派除了保皇党少数人外,大宗旨全不出于‘自由‘民本两主义。按现在情形说,君主立宪的希望恐怕已没有再生的机会。过激派的宗旨最合劳农两派人的心理,所以势力一天比一天大,资产阶级制度、宗教的约束全都打破了,世界实行社会主义的国家,恐怕要拿俄罗斯作头一个试验场了。”这些文字虽然出自新闻报道内容的回顾,但却反映出周恩来的思想趋向,即支持列宁的“过激派”。从此俄国十月革命的情况引起周恩来的关注,他千方百计找到并阅读了约翰·里德的《震动环球十日》、京都帝国大学教授河上肇的《贫乏物语》、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神髓》等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文章,通过这些文章,周恩来比较早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此后不久,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爆发。已经回国的周恩来成为天津五四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在领导天津学生请愿时被反动军警逮捕。在狱中,周恩来等举办读书团,思考研究社会问题,给大家讲解世界工业革命史和马克思学说。出狱一年多后,他在一封信中讲到自己如何确定共产主义信念时说:“思想是颤动于狱中。”还说:一种革命意識的萌芽,“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1920年10月,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开始酝酿建立,周恩来没有选择参加党的早期组织,而是离开天津,赴欧洲继续留学。为什么要继续留学?为什么没有选择日本、俄国,而是欧洲呢?周恩来到欧洲后不久在给表兄陈式周的信中说:“主要意旨,唯在求实学以谋自立,虔心考查以求了解彼邦社会真相暨诸道,而思所以应用之于吾民族间者。”就是说,他在日本已经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再到马克思的故乡——欧洲,去实地考察一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真相,进一步了解欧洲各种改造社会的学说主张,经过充分的比较和选择,来最后确定自己所要走的道路,把它应用到中国来,寻求拯救中华民族的具体途径。
1921年1月5日,周恩来乘船渡过英吉利海峡,来到英国首都伦敦。在周恩来眼中,老牌资本主义的英国是什么样子呢?2月1日,他在给天津《益世报》所写的第一篇旅欧通信《欧战后之欧洲危机》一文中,这样写道:“初旅欧土,第一印象感触于吾人眼帘者,即大战后欧洲社会所受巨大之影响,及其显著之不安现状也。影响维何?曰生产力之缺乏,经济界之恐慌,生活之窘困。凡此种种,均足以使社会上一般人民饥寒失业交困于内外。而复益以之战争中精神文明所得间接之损失,社会之现状遂乃因之以不安。”出国前,尽管周恩来也听说过欧战所造成的巨大影响,但总以为欧洲国家的物质文明那样发达,几年战争的摧残不至于伤筋动骨,到这里一看,才知道战争的破坏是如何严重。历史地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严重社会危机,对当时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的先进分子曾在长期内钦慕西方国家的富强,把它看作中国仿效的榜样,20世纪初期这种信念已经动摇。伦敦的社会危机现状,使周恩来感到,这条旧的路子难以再走下去,需要改弦易辙,创造一种新的更加合理的社会。
这时的周恩来,心中形成两种可供选择的社会改造方案:一种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暴力手段,“一洗旧弊”,那就是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另一种是采取“不改常态”的“渐进的改革”,那就是现今英国的做法。在这两个方案中,哪一个更适合于中国的国情?周恩来没有马上作出结论。他在给陈式周的信中说:“若在吾国,则积弊既深,似非效法俄式之革命,不易收改革之效;然强邻环处,动辄受制,暴动尤贻其口实,则又以稳进之说为有力矣。执此二者,取俄取英,弟原无成见。但以为与其各走极端,莫若得其中和以导国人。”
正因为这样,他对英国工人运动进了认真考察,重点专注于当时发生的英国煤炭工人举行的声势浩大的同盟罢工,先后写出《英国矿工罢工之始末》《英国矿工罢工风潮之影响》等9篇通信,约3.5万字。从这一事件中周恩来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资本家无往而不为利,欲罢工事之妥协难矣。劳资战争,舍根本解决外其道无由,观此益信。”
为了验证这一判断,周恩来又来到法国。战后的法国,社会矛盾尖锐,共产主义运动也日益高涨。1920年法国共产党成立,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和报刊在这里也比较流行,而各种社会思潮十分混乱。周恩来如饥似渴地阅读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此基础上,对各种不同的社会思潮进行了广泛的涉猎,冷静地观察和剖析,从而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他认为:无政府主义的“自由作用太无限制”,处在旧势力盘踞的社会里,而要解除一切强迫,解除一切束缚,容易流为“空谈”;法国的工团主义发源于无政府主义,在现今的欧美“不免等于梦呓”;英国的基尔特主义“近已见衰”,并且“在英国始终也没大兴盛过”。经过反复地学习和思考,周恩来最终认定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才是正确的,他指出:“共产革命的主要条件便是经济革命。在革命未成功前,我们只是个破坏,无所谓建设。革命成功后,生产的劳动阶级建立了强有力的政府,消灭了私有制度,集中了资本,公有了农田,重用了世界上无[有]作用的科学家来帮助无产者开发实业,振兴艺术,更进而求生产力和消费力的均平配合,凡是现今中国资本家所难以先决的条件,到那时都将不成问题。只于暂时的国际封锁,或是国际干涉或许不能逃免。但是他们的联合是资本家,我们的联合乃是无产者,所以全世界的共产革命乃是最后一着,不管中国是前列,是后列,我们必须预备着,从事着,也永远不许忘掉。”他还说:“共产主义之为物,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方。欲期未来社会造出自由发展的人群,自不能不先使现今的人类脱去物质上的梏械;欲期今日世界的经济乱象、阶级对抗情势、文化颓机不再长久下去,自不能不先使现今的人类全无产化了,好绝灭这个最大的乱源。因此,凡有人心的人都应能感觉出共产革命的切要。”之后,周恩来作出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选择: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在确立共产主义信仰之后,周恩来马上给天津觉悟社的朋友写信,告诉他们:“觉悟社的信条自然是不够用、欠明了,但老实说来,用一个共产主义也就够了。”“我们当信共产主义的原理和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两大原则,而实行的手段则应当因时制宜!”他在信中还说:“我从前所谓‘谈主义,我便心跳,那是我方到欧洲后对于一切主义开始推求比较时的心理,而现在我已得有坚决的信心了。”就在这一年,经张申府介绍,周恩来加入中国共产党。
“没有革命军,军阀是打不倒的”军队建设思想的形成
周恩来自幼是一个爱国主义者,这与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张伯苓早年服役于清朝海军,在甲午海战中,他亲身经历两日内三易清朝旗帜的奇耻大辱,在他投身教育后,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比一般人更为强烈。在修身课上,张伯苓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经常对学生进行关于国际形势、世界大事及中国积贫积弱的缘由与济世之方的演讲,向学生灌输民族意识,激励学生增强国家观念。他说:“何以为人?则第一当知爱国。”周恩来受其影响,眼界逐渐开阔。1914年春,南开学校组织学生野外郊游,同学们纷纷作诗颂扬祖国大好河山,而周恩来透过美景看到的却是军阀混战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他挥笔赋诗:“极目青郊外,烟霾布正浓。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踪。”1915年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威胁。周恩来在天津救国储金团第二次会议上发表演说,分析与日本交涉失败的原因,认为这是国家对国防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处理失当所致,他说:“因财政上之不充足,遂不能自立兵工场,造军械等。械不精,虽有亟勇之军人,亦断不能自立于疆场。”他呼吁“吾爱国志士,果欲免亡,则请先为从极易为之储金作起,以冀达于他日国强之境也”。这一年周恩来年仅17岁,虽然他对中日交涉的原因分析显得幼稚,没有看清这是日本军国主义作祟,但他这时就开始关注军队与国防问题,提出建立强大国防的思想,是年轻人中少有的。这年冬,周恩来又写下《海军说》一文,进一步提出“军盛则国强,军衰则国弱”的观点。文中分析日本“东瀛亦以岛国,一战而败我,再战而胜俄,占台湾,据朝鲜,居近世之后起”;进而批判我国“砲不研改良之术,兵不教施放之精。泄泄沓沓,昏昏梦梦,终日酒地花天,于军事无丝毫研究。……于是有甲午之败,全军覆没”;充分阐明建设强大海军的重大意义:“海军之练,其耗费固大,然成功用之甚广,虽今日耗无限之金钱,亦所不恤。借债练军,固属不可,然以国家之税,练国家之军,又奚不可哉?至軍港之佳固多,若秦皇、若葫芦、若象山,又何莫非吾国主权所及之地耶?果尔,则国之强,可操左券。挽神州之陆沉,作中流之砥柱,欲执世界牛耳,保东亚和平,舍海军其谁归?”
周恩来以上论述,是从国家武装力量的普遍意义而言的。在当时中国军阀混战、一盘散沙的情形下,军队成为统治集团互相斗争、抢占地盘的工具,难以形成拳头,抵御外敌,维护祖国领土完整。这样的认识,到1916年开始在周恩来的头脑中逐步形成。是年10月上旬,周恩来在南开学校演说比赛大会上发表题为《中国现时之危机》的演讲,首次使用中国传统的“武人”概念定义近代军阀,并两次使用当时国内舆论界常用的“督军”指干预政治的军事将领,他在文中质疑道:“试问督军何人?徐州何地?乃竟有13省联盟之事,自为盟主,干涉宪法,取消国会,改组内阁,排挤总长,甚而至有废旧约法之议。”痛斥了“武人政治之害”。他指出:“以此种蛮横之人,仅知固其势,保其位,焉有所谓国家思想哉!”此文还分析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屈服军阀袁世凯,“遂成今日纷乱之时局”。
1917年10月,周恩来来到日本留学,随着越来越多地接触马克思主义,他对军阀的危害有了进一步认识。在1918年1月25日、26日两篇日记中,周恩来开始把当时中国裹足不前的原因归结为“武人政治”。此后,周恩来开始批判军阀。
1921年周恩来入党以后,开始更多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时局、研究政策主张,强调“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两大原则”的重要性。1922年8月,他在《共产主义与中国》一文中,批判国家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思潮,阐述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理。周恩来认为,在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双重压迫下,中国不具备实现资本主义救国的条件。
随着对“军阀”研究批判的不断深入,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周恩来开始认识到军阀是依附于资产阶级的,是革命的对象。1920年1月20日,他在《觉悟》创刊号的《宣言》中说:“凡是不合于现代进化的军国主义、资产阶级、党阀、官僚、男女不平等界限、顽固思想、旧道德、旧伦常……全认他为应该铲除应该改革的。”他在《评胡适的“努力”》一文中,认为“在世界帝国主义和军阀的支配之下”的中国,不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而想“建立‘好人政府,实现其政治主张,这不是做梦么”?针对胡适提出的用“公开的南北和会”的办法解决时局,实现国家统一的论调,周恩来一针见血地指出:“试问如何能有满足各方欲望的结果?不满足便争。如果人民像胡先生所说,‘用手枪炸弹罢工罢市对付分赃会议的办法对付他们,他们竟不争了,然而各大军阀又肯容忍么?……何如不直说‘打倒军阀呢?这不又是胡先生缺乏革命精神的明证么?况且手枪炸弹罢工罢市只能做革命的导火线,真正革命非要有极坚强极有组织的革命军不可,没有革命军,军阀是打不倒的。若徒以手枪炸弹罢工罢市来恐吓,则手枪炸弹,他有躲避之法,罢工罢市他更可以军队来压迫。”这里,周恩来提出了打倒军阀的具体途径,即成立革命军,这就使周恩来的革命军队思想应运而生。
1923年4月,周恩来在给邓颖超的信中借用卢森堡的话——“我们要无军队便不能革命”,说明武装革命的重要性。信中写道:“资本主义一天不打倒,他的最后保证者帝国主义的混战永不会消灭。欧战现正方兴未艾,所可希望的只是俄国。各国劳动阶级如肯一致起来革命,赤军必可西出南下为援。所可惜的,现时英法的劳动界中有许多叛卖劳动阶级的工党、社会党领袖,欺骗着工人,阻挠着革命,以致第三国际前敌一致的号召,到现今还未见效。”同年7月,为反对帝国主义提出的共管中国铁路的阴谋,周恩来受旅法各团体联合会委托,起草《旅法各团体敬告国人书》,并于全体会议作报告。报告和《敬告国人书》分析形势指出:“国事败坏至今,纯由吾人受二重之压迫,即内有冥顽不灵之军阀,外有资本主义之列强”,“北洋政府是被归翼于帝国主义的军阀操纵的。”文章号召“凡是具有革命新思想而不甘为列强奴隶、军阀鹰犬的人”,团结起来“打倒军阀”“打翻国际资本帝国主义”。全文共使用“军阀”13次、“国际资本帝国主义”4次,进一步将二者都作为革命对象。1924年2月1日,周恩来在《赤光》创刊号发表的《赤光的宣言》明确指出,“我们所认定的唯一目标便是:反军阀政府的国民联合,反帝国主义的国际联合”。同日又刊发《军阀统治下的中国》一文,再次指出不能依靠军阀打倒军阀,打倒军阀应该通过国民革命。9月,周恩来回国后,为纪念“九·七”国耻日23周年撰写《辛丑条约与帝国主义》一文,回顾帝国主义侵华历史,剖析帝国主义侵略本性,指出:“中国民族既与帝国主义不两立了,我们便当将帝国主义敌人认清,不容有丝毫和缓和妥协的希冀存在我们的心理中。”“中国民族欲要生存,必须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帝国主义的唯一出路,只有革命,只有国民革命。”
这时,在英帝国主义的策动和支持下,广东买办资产阶级的武装——商团,阴谋在广东发动反革命军事叛乱,扼杀广州政府。10月10日,周恩来出席广州各界群众警告反动商团大会,并以广东民族解放协会代表身份发表演说,严正警告商团:“我们有工人可以武装,有农民可以自卫,有兵士可以作先驱,有学生可以作宣传,有商人可以作后盾”。他号召工、农、兵、学、商团结起来,“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南北军阀!打倒一切反革命派”!会后举行的示威游行遭到商团镇压,打死20多人,打伤100多人。孙中山在国民党左派的支持下,从北伐军中抽调部队回师广州,击溃了商团军,稳定了广州局势。11月,周恩来就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主持创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早的革命武装——大元帅府铁甲车队。铁甲车队下属成员的配备与调动,都由中共广东区委和周恩来决定,主要工作和活动也直接向他们请示报告。
从此,周恩来进入军事思想的实践阶段。这一时期,周恩来对创建新型革命军队进行了重要探索,初步解决了建军的宗旨、坚持党对军队的领导、创建军队政治工作制度、规定军队的纪律、处理军民关系等一些重大原则问题。按照上述原则,周恩来在黄埔军校健全政治工作制度和正常的工作秩序,内部增加了指导、编纂、秘書三个股,选调共产党员到各股任职。还代表中共广东区委直接领导在黄埔军校的中共党组织,扩大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组建了以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为骨干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大革命失败后,周恩来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新时期。周恩来的军事思想为创建党直接领导的人民军队提供了宝贵的初步经验,培养了大批军事干部,为中共马克思主义建军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从“爱国必先合群”到提出统一战线思想
周恩来很早就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早在1914年9月,周恩来写下《爱国必先合群论》一文,指出:“聚多数团体而成者曰社会,合若干社会而立者曰国家。国无社会不名,社会无团体不生。国与社会,两相表里,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是故爱国者,必先及其社会,首必爱其群,斯为爱国之士焉。”在这篇文章里,周恩来反复论述国家与社会、团体、个人的关系,阐明中国要称强于世界,人民必须爱国,也就是要团结起来,不分地域,不分穷人、富人,造成“孤寡者怜之,贫病者恤之,优者奖之,劣者教之。合人群而成良社会,聚良社会斯能成强国”的局面。此种“无分畛域、勿拘等级”、团结起来、互帮互助的思想,可以理解为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的最初表达。刚刚16岁的周恩来这时认识到,“阶级不除,无平等之望。人群不合,无爱国之理”。这就是说,中国要富强,必须消灭资产阶级,这是实现人人平等的前提。而消灭资产阶级,就要全体人民团结起来。如果不能实现真正的团结,而是“口与心违,言与行背;贫者弗恤,病者弗救;不为公益之事,不作道德之举;视同胞如草芥,奉外人若神明;党同伐异,争权攘利;无合群之思,鲜爱众之想”,中国将一事无成,谈爱国也是一句空话。
周恩来早期的这些认识,使他在后来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中十分重视发挥组织的力量。进入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周恩来已经认识到,个人是不能离开集体、只顾自己而生活的。他在作文中说:人立足于世界上,不能像草木禽兽那样只靠自己生活,必须依靠公众的扶持。1914年3月,周恩来和同班同学张瑞峰、常策欧等发起组织“敬业乐群会”,规定乐群会的宗旨为:“以智育为主体,而归宿于道德,联同学之感情,补教科之不及。”也就是要发挥集体的力量,取长补短,共同提高。1919年9月16日,周恩来倡导成立了“觉悟社”,并亲自起草觉悟社宣言,规定觉悟社的宗旨是“要本‘革心‘革新的精神,求大家的‘自觉‘自决”。为什么提出这样的宗旨?因为觉悟社的诞生就是为了适应现代世界“觉悟”的潮流。怎样才算“觉悟”呢?一方面,对于社内的人,本着反省、实行、持久、奋斗、活泼、愉快、牺牲、批评、互助的精神,求适应于“人”的生活——做学生方面的“思想改造”事业。另一方面,企盼社外的人,从旁观的态度上能够给一种严重的审查、深刻的批评。总之,觉悟社的人要团结一心向“觉悟”道上走,也盼望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向“觉悟”道上走。一步步地“觉悟”,一步步地进化。周恩来指出:因自己的“觉悟”,得寻着真“人”的生活。由己及人,渐渐可以达到人人“觉悟”的境界。从“觉悟”中生出来的效果,必定是不满意现状,去寻另一条新道,接续不断地往前走,去求无穷的进化。纵横起来说:纵性的“觉悟”,是利己、利人,永无边境;横性的“觉悟”,是解放、改造,破坏、建设,永无止境。这就道出了创办觉悟社的真正目的,团结方方面面的人群,共同改造社会,推翻旧世界,建立新社会。以适当的组织形式,团结各行各业的人群,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这就为后来形成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既需要团结国内各界爱国力量,也需要实现国际联合。周恩来强调:国内革命统一战线,必须同国际反帝统一战线结合起来。他指出:“我们所认定目标便是反军阀政府的国民联合,反帝国主义的国际联合。”1919年8月9日,周恩来在《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发表《敬告日本来华的学生》一文。指出:“近几年来日本人至中国来的,没有一人没有作用,‘惊弓之鸟,实在是怕极了。诸君更是稍有不慎,我们疑虑是终不能免的。”“现在诸君既知道军阀不好,侵略主义不好,社会要改造,平民势力要增加,人类要平等,诸君就应该同去做真正的平民运动,推倒你们的军阀,打破日本军阀侵略的野心,然后两国国民的社会运动,才可以接近。”“诸君来华,是希望了解学生界的思潮,但是我们中国的学生现在已经有种种运动表现在东亚。日本学生亦应当乘着日本国民的生活问题紧急时候,起来有个活动,也足以做知识阶级与劳动阶级接近的表示。总之,两国国民真正的亲善,万不是口舌、文字所能达出的,紧要的就是双方国民对内对外,要有一个社会根本改造的实现。”这篇文章体现了周恩来鲜明的统战思想,即把国内统一战线同国际统一战线结合起来,双方国民一致对内对外,动员日本人民与中国人民一起,打倒日本军阀,粉碎日本军国主义侵略野心。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特别是党的二大作出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决策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对建立联合战线的重大意义的认识进一步加深。认识到只有无产阶级的革命势力和民主主义的革命势力合同动作,才能使真正民主主义革命格外迅速成功。这时,还在旅欧留学的周恩来,积极宣传二大精神,坚决抨击对国共合作的诬蔑。1924年2月1日,周恩来在《赤光》第一期发表《军阀统治下的中国》一文,历数北洋军阀统治中国10多年的斑斑劣迹,得出“救中国的只有全中国的工人、农民、商人、学生联合起来,实行国民革命”的结论。此后,周恩来对国民革命的含义作了新的界定,他认为,国民革命的含义有二:一联国际无产阶级及弱小民族作反帝国主义的进攻;一联国内被压迫民众作推翻帝国主义走狗之中国军阀的革命。这就提升了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政治地位,扩展了它的领导力量、使命任务、本质内涵。在周恩来看来,国民革命的领导权不仅属于国民党,也属于共产党,特别是在建立民主联合战线问题上,在联合国际无产阶级及弱小民族作反帝国主义方面,中国共产党具有独特的优势。在推翻军阀的斗争中,以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相比更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对国民革命,当时一般人认为,它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为此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周恩来作出的新定义,旨在说明国民革命更重要的历史使命是,反抗帝国主义的进攻。它与党的二大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是一致的。
此后,周恩来又发表《革命救国论》一文,文章开篇就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革命理论”,批判当时资产阶级鼓吹的“民族国家理论”,将军阀描述为帝国主义在“落后国”的“爪牙”。文章分析了国民革命中各方的力量,指出分清敌、我、友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了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目标任务。他强调:我们的敌人,帝国主义的列强——特别是英、美、日、法——自是我们最大的仇雠。他们挟其工业先进国的机械力,奴隶了我们农业国的散乱民众,掠夺我们的原料,强销他们的货物,以金钱诱惑中国的军阀官僚……只要认清这全是国际帝国主义者从中作祟,我们便能找到我们共同的敌人,而且相信他们进攻我们——全中国民众——是永远站在同一战线上的。那么,谁是同我们站在同一战线上的革命力量?周恩来提出了5支队伍:一是海外华侨。他说:“我们相信只有海外华侨可足当得起一支革命的主力军。因为只有他们接触国际帝国主义的强盗为最早,故他们希望一个必须保护侨民的民治国,来做他们海外发展的后援,乃属当然的需要。”二是中国劳动阶级。周恩来指出:从“1922年香港海员罢工时起,始渐渐从工人阶级队伍中涌出,一年多的膨胀,至1923年‘二七京漢工人大流血后,北方的劳动势力,虽稍受一时挫折,但全中国的劳动阶级——特别是交通机关、矿山、工厂,常与列强资本势力接触、备受中国军阀凌辱的中国劳动阶级——终将为国民革命中一派最可靠的主力,这是毫无疑义的”。三是中国的智识界。周恩来指出:中国的智识界自从五四运动后,顿呈活气,其中尤以青年学生为最能无所忌惮的反对列强、反对军阀。四是新兴的工商业家。周恩来指出:“依他们现时的阶级地位说,自然很难单独去号召一种革命,虽说是他们也渐觉悟到军阀不打倒,列强不赶开,他们的工商业是万难独立振兴的,除非他们甘于卖国,甘与外人合办。但他们中间的开明分子,也渐能与革命派表同情了,自己也知要起来过问政治,这不能不说是好的现象,而不久的将来终会有一部分人来走入救国的革命队中。”五是农民阶级。周恩来指出:农民的势力果成与否,全视努力之人多寡为断;至农民本身,国际强盗之为害,他们或还感觉较少,但军阀的祸国殃民,他们已正确信无疑了。文章最后说:“在国民革命运动中我们可引为友之国,自不外与我们立在同一境地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弱小民族和无产阶级之国的苏联俄罗斯,这些我们是要与他们以统一前敌的国际联合,来企图世界革命而促成我们国民革命成功的。”
上述分析,贯彻了党的二大精神。二大指出:“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引导工人们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使工人和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同时,周恩来又进一步细化和发展了二大精神,提出我们的革命力量包括海外华侨、中国劳动阶级、智识界、工商业者、农民阶级。《革命救国论》一文的发表,标志着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开始走向成熟。1923年6月,在国内尚未正式实现国共合作的时候,周恩来就根据中央指示精神,领导中共旅欧党团组织,率先与国民党实现联合并受孙中山委托,帮助国民党建立旅欧组织。此后,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中,周恩来坚持无产阶级的独立性, 强调共产主义者参加国民党既要遵循共同革命纲领,积极从事国民革命,又要牢记“国民革命后还有无产阶级向有产阶级的‘阶级革命”。周恩来早期统战工作的理论和实践,为他后来成为全党统战工作的杰出领导人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共产党形成一套完备的统一战线理论和策略作出了杰出贡献。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科研规划部)
责任编辑 / 马永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