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龙舟是古代劳动人民通过对龙和舟结合形成的集运输,祭祀等色彩的运动项目。中华龙舟文化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特色代表。在不同时代发生了系列适应性变化。本文对中华龙舟文化的历史演变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中华龙舟文化在演变中生活适应性的问题。
关键词:中华龙舟文化 历史演变 生态适应论
中华龙舟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其历史久远,内涵丰富。龙舟比赛表现形式多样,规模宏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华龙舟在历史发展中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在制作工艺,竞赛方式等方面也不断演变。中华龙舟文化为了更好的发展演变是其适应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的结果。其演变过程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历程的折射,研究中华龙舟文化的演变,有助于深入学习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一、生态适应的含义
生态适应指生物随环境生态因子变化改变自身形态与生理特性,适应环境的过程。不同国家民族体育文化共同构成了世界体育文化。每个体育文化圈的体育文化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存发展。各国民族体育文化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影响世界体育文化生态圈。
各类体育文化都是其重要构成因子[1]。世界全球化发展推动体育文化因子相互交流,有些体育文化因子依恃其所属民族政治文化等方面实力更加强势。文化适应理论框架下,可将生态适应分为演变适应,交互适应,策略适应与趋同适应。中华龙舟文化在历史演进中接受其所处的自然生态,文化生态影响。不断增强适应能力。
二、中华龙舟文化的发展
(一)中华龙舟文化的起源
中华龙舟文化是集船文化,龙文化与节日文化于一体的文化,舟的起源说法不一。舟的起源可追溯至远古时期。浙江萧山跨湖桥新石器遗址出土的独木桥距今约8000年,人们对龙的存在也有不同观点。有观点认为龙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具有一定的神话色彩。有观点认为龙是远古自然界存在的物种。
龙舟的结合源于《沅陵千年龙船》一书,湖南沅陵龙舟源于5000年前,沅陵被称为中国传统龙舟的故乡。沅陵传统龙舟十分具有代表性,其参赛规模宏大。河南辉县战国墓葬出土的涉猎纹铜鉴上有龙船。也是赛龙舟的见证。
关于龙舟起源的说法众多,如纪念人物,祈求丰收,龙图腾崇拜等。纪念人物说源于南北朝时期,涉及到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划龙舟纪念屈原的记载较多。唐代刘禹锡的《竞渡曲》等古籍中均有相关记载。
祈求丰收的说法源于《镇远府志·风俗》。《温州府志》中也有记载。龙图腾崇拜说源于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提出。
随着龙舟的演变,中华龙舟文化逐渐形成发展,龙舟竞渡最初起源没有复杂的祭祀仪式,其在流传演变中随着环境的改变不断变化。
(二)中华龙舟文化在各历史时期的体现
中华龙舟文化在流传中发生了不断的演变。中华龙舟文化的演变可分为自然生长期,重创衍滞期,复苏调适期与成长壮大期。中华龙舟文化自起源到今天是连续发展演变的阶段。其在历朝中都受到了重视。唐宋元明清各代皇帝均有观看龙舟的经历[2]。《旧唐书》中记载穆宗观竞渡,唐代端午竞渡热闹隆重。《东京梦华录》卷七中记载北宋皇帝于临水殿观金明池内龙舟竞渡。宋元时期竞渡之风盛行。
宋代的龙舟赛分为龙舟竞渡与龙舟花样表演,龙舟竞渡是一种有组织的大型活动,赛事活动安排井然有序。明清时期赛龙舟以南方水乡为盛,民国时期西方体育传入,龙舟比赛活动更加规范化。中华龙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被赋予其时代内涵。中华龙舟文化的体育意蕴在不断演变发展。
(三)中华龙舟文化的近代发展
受三年自然灾害与文革的冲击影响,中华龙舟文化发展受到严重阻碍。龙舟民俗文化事项停滞,此时期社会生态对中华龙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化生态的巨变中断了中华龙舟文化的传承发展。
中华龙舟文化的发展低谷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渐改观,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的发展为中华龙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3]。1976年,香港举办首届国际龙舟赛。中华龙舟文化的复苏展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此时的文化生态成为促进其演变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华龙舟文化在改革开放后得到飞速发展。1985年全国龙舟协会成立。1992年-1994年,国际龙舟联合出版了龙舟竞赛规章,龙舟比赛向着规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中华龙舟文化自1984年后逐步成長壮大,对世界各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此时期的中华龙舟文化在新的文化社会生态中不断演化,在发展中作为体育文化事项绽放新的光芒。
三、中华龙舟文化演化的生态适应性
(一)中华龙舟的自然地域演化
人与自然的关系密不可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人类文化中的重要部分。中华龙舟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不断适应自然生态中发展。
龙舟竞渡是人们为了更好的适应水乡的地理环境而创造。其存在发展与自然气候与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相关。晋,吴越,荆楚是古代赛龙舟的起源地。其中湖北,湖南,江西与广东省最具代表性。赛龙舟活动盛行于西安,开封,杭州,上海等水域充沛的地区。赛龙舟地理分布可从水系分布上看出其对自然生态的适应。通过龙舟的地理分布看,中华龙舟文化孕育发展与水域集中区密切相关[4]。其发展演变的环节都体现了对所处自然生态的适应。
不同地域的龙舟文化在水文化的基础上表现不同的差异。龙舟文化在南方水开展,基本沿袭传统的竞渡方式,北方水域较少的地区,龙舟竞渡演化为陆地开展的赛纸龙船等活动。
传统的龙舟竞渡在昼间举行,在浙江,福建等地演变出了夜间赛龙舟的活动,体现了不同地域的差异性。福建惠安崇武在早年的端午节上的赛龙舟最初在海上举行,但因一次海上失事改为陆上举办。一些地方的龙舟竞渡演变为表演性的娱乐活动,可见,中华龙舟文化在自然环境中的不断演变。
中华龙舟文化的发展受多种社会因素影响,无论其传统竞渡或新的竞技运动,都与社会生活背景相关。多个影响因素构成了中华龙舟文化发展的社会生态,政治因素等变化对其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中华龙舟文化发展可视为社会生态选择的结果。
(二)中华龙舟文化的社会生态演化
龙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奋发拼搏精神。无论何地区的龙舟都蕴含着积极向上的文化內涵,龙舟精神体现在龙舟竞渡的各环节。发挥了社会教化的作用[5]。
传统龙舟要通过全员有节奏的通力合作赢得比赛。其中同舟共济的精神展现了群体的凝聚力与向心力。龙舟竞渡以族群归属组队,龙舟队员同属一个家族,通过团结合作的竞渡,族群成员间形式族群归属感,增强集体意识。
龙舟文化内涵丰富,其蕴含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的互助观等,中华龙舟文化凝合了多种传统文化精神,将精神元素传播到参与人群中。从心理与行为层面发挥整合作用。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
龙舟竞渡在很多地区都有开展,与其当地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相结合,中华龙舟文化吸收了这些文化因素,丰富了其自身文化内涵,取得了更好的发展。中华龙舟文化对不同文化的吸纳是其文化适应性的重要体现。如江西省龙舟竞渡活动中,龙舟文化融合了当地的喊号,演剧等文化元素。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龙舟文化。
四、结语
中华龙舟的起源演变过程都是适应生态的结果,中华龙舟具有的不同风格特色是其不断的演变结果。中华龙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挥其社会教化的作用,说明其具有较强的调适能力。中华龙舟文化是生态适应如今依然存在。现代化的社会生态冲击了中华龙舟文化的传统。中华龙舟文化能否在全球化背景中保持独立的文化品格值得深思。从生态适应的角度分析中华龙舟文化的发展,有助于加深对中华龙舟文化的发展问题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周宗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安康龙舟竞渡的活态传承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8.
[2]孙文竹.从中华龙舟大赛发展看传统体育文化自信[J].当代体育科技,2018,(15):175-177.
[3]隋文杰.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媒体传播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18,(02):13-16.
[4]王洪珅.中华龙舟文化演变的生态适应论绎[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06):134-139.
[5]林耀辉,米云飞.中华龙舟文化传承与对策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7,(05):5-6.
(作者简介:徐煊,本科,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