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栋 郭彤瑾
20世纪70、80年推行的改革对中国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也需要提上日程,于是从1986年初开始,中央正式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前后经历了 年左右的时间,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被迫中止,但是它在中国现代改革史上的影响是深远的,其中形成的改革方案也是中共执政史上的第一个政治体制改革方案,它的许多经验和教训也值得我们总结汲取。
一、这场政治体制改革是一场失败的成功
虽然从结果上看是失败的,但是改革过程中的一些理念和措施的是先进的,从这一方面来讲又是成功的,其中的一些措施和实践经验为后来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在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学习先进理念的思潮。其中指出的权力过分集中、各级党委对同级人大,司法机关直接干预、机构冗杂等问题仍是当下改革的对象。民主政治贯穿整个政治体制改革,几乎每一项改革都是围绕民主政治开展,特别是选举制度中引进的差额选举,至今在沿用。这在当时是有很大的进步,这样对于约束一些干部的行为,改善干部与党员、与群众的关系,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还有要求的“党纪政纪案件分别查处”、“两公开,一监督(实行公开办事制度,公开办事结果,依靠群众监督)”,不仅提高了党员干部的廉洁度和办事效率,而且在当今也是很有借鉴意义,像2018年3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2018年3月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是对这些先进理念的最好印证。
二、这次改革是依法治国的的具体体现,也是各项工作制度化的过程
这次改革也是为了巩固机构改革的成果并使行政管理走上法制化的道路,打破以前像理论、文化、案件审查等一些重要问题,甚至一些影片、剧目能否上演都要中共中央审查拍板的局面。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要求中央不去管具体事务,不对具体问题发表意见,任何工作都要按法律和制度去做,以此来保证依法治国、依法办案、依法行政。在此期间也不断加强立法工作:《立法法》(于2000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通过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于2006年1月施行),包括《行政诉讼法》、《私营企业法》、《海商法》、《投资法》、《公司法》、《劳动法》、《乡镇企业法》、《国家赔偿法》、《国家机关编制法》等一些法律都被提上了立法日程。这些都为日后加强立法工作奠定了基调。改革需要严格的制度去保证,这次政治体制改革也是各项工作制度化的过程。这次改革清楚的认识到制度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为了防止领导人之间由于一些政见不和导致一些重要会议无法召开,一些工作无法推进。此次改革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完善和制定了许多制度,例如健全党的领导制度、规定中央的最低限度的例会制度、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要求各地各级党委制定了议事规则、表决制度和生活会制度、制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1989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会二次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专门委员会组织通则》、《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规则》等一系列工作制度。通过这些制度,打破以前各项工作由主要领导人个人决定的局面,明确了各项工作的范围、内容和程序,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落实和改善,这也是我国当下改革一直在追求的。
三、改革需要加强宣传,在社会上要形成广泛的共识
改革是关乎人民的大事,与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这就要求在改革时要加强宣传,提高民众对改革的认识,让专家学者积极建言献策,在全社会形成广泛的共识,形成一种潮流,以此来提高改革的呼声、增加改革的支持度。而这次政治体制改革抓住了宣传的效力,通过权威报刊展开政治体制改革的讨论、通过各种学术讨论会、座谈会让政治学界和法学界的专家学者们提出各种各样的改革意见和方案,而中央到地方许多部门都从调查研究入手,认真听取基层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制定方案,逐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调整,逐项做出具体规定。
四、改革需要抓重点,找主线
改革总是要围绕重点和主线而开展的,而这次的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就是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民主政治在《中共十三大前后的政治体制改革》一文中描述篇幅最长,几乎在每一方面的改革都与民主政治有关,民主政治一词在文中出现的频率最高达到了24次,这次改革把差额选举引入党的十三大、健全民主制度,人大制度的改革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发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民主,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等十项的改革应该都是围绕着民主政治展开,这些改革的措施在当时也促进了民主的发展,也为后来国家领导人推行民主政治奠定了基调。这次的政治体制改革的主线应该是加强党的领导,使共产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改革任何时候都应该是加强党的领导地位,而不是削弱党的领导地位,是用来挽救党和国家的,而不是来葬送党和国家的。这次政治体制改革就抓住了主线,注重了底线意识和原则意识,特意设置了此次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即保证国家的安定团结、兴利除弊,发扬优势、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不搞一刀切、上下结合,党作表率,中央带头,正是由于这些原则的制定,使这次政治体制改革没有脱离主线,加强了党内外人士的共识,这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戈尔巴乔夫正是没有把握住这一点,放弃了蘇联共产党的法定执政党地位,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五、改革是在原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完善,而不是对原有制度的全部否定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就像邓小平所主张的对党和国家领导制度进行改革,出发点是为了改善这个制度,而不是为了改变这个制度,邓小平为了防止这次改革走赫鲁晓夫的改革之路,差不多每次讲到政治体制改革的时,都要强调“绝不照搬西方”。这次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领导人很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这次政治体制改革,是由党发起和领导的,其目的当然不是自我否定,而是自我改良,是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自我完善。在这种认识的前提下,这次的改革对国家的政治体制进行全面的分析,遵循社会主义改革的规律,保留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改革阻碍社会发展的。
这次政治体制改革虽然最后因为种种原因,其中的很多改革措施没有执行,甚至出现倒退的现象,我们不能就因此认为这次政治体制改革是失败的,我们需要把它放在当时的国内外环境和局势下去分析和认识。不能否认这次政治体制改革对后来推行的政治体制改革产生的重要影响。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作者简介:[1]张栋,青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2]郭彤瑾,青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