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气象

2019-03-29 11:52张西立
党史文苑 2019年3期
关键词:习近平时代

张西立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步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浩荡实践,锻造了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人的“灵魂”与“体魄”,表现为新时代的新气象。

铸就了核心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党的核心地位。党的十九大把“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庄严地写入党章。这实际上标志着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南的中国共产党在纷纭变化的时代环境里自身建设的进一步成熟,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肌体保持蓬勃朝气和青春活力的显著特征。

核心的实质是确立政治上的权威,它所反映和代表的是全体党员或者集团成员的共同意愿和利益。在中国共产党人这里,核心意识与核心一样,具有三重含义:其一是指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整体上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其二是指中国共产党的中央委员会,特别是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是全党的核心;其三是指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这个核心领导层,要形成一个“大家公认的、人民满意的中央领导集体中的核心”。

回顾历史,不论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五千年中华文明史,还是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史,权威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关键词。恩格斯专门就权威问题写了著名的《论权威》一文。邓小平同志曾讲,“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他还讲道,“只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有一个好的常委会,只要它是团结的,努力工作的,能够成为榜样的,就是在艰苦创业反对腐败方面成为榜样的,什么乱子出来都挡得住”。

新世纪新时代,对于我们这样的大国、大党而言,要凝聚全党、团结人民、攻坚克难,保证我们党始终成为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力量,党中央、全党必须要有一个新的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已经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认同、维护、颂扬这个核心,可以说是新时代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系,也是最高利益所在。对此,我们应保持必要的清醒和实力。

创立了思想

党的十九大取得的一个重大成就在于,它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通过《党章(修正案)》确立为新时代全党应当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理解和把握党的十九大的重大政治意义,以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会展现出崭新气象,应紧紧抓住这一点。

能否根据形势变化和实践要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写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新篇,实现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历来是衡量和验证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否具有强大战斗力和创造力,继而能否走在時代前列、赢得人民拥护、勇于自我革命、战胜风险挑战、永葆青春活力的根本标尺。

当十九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危机总爆发,西欧各国工人阶级迫切需要崭新世界观的武装之际,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同盟起草了著名的《共产党宣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催生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真理。当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帝国主义为争夺世界市场而深陷战争危机之际,列宁鉴于资本主义发展绝对不平衡的规律,勇于打破教条的束缚,写下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等光辉著作,率先在资本主义链条最薄弱的环节——俄国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胜利,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成功转变。

当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著作,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他的这些早期著作连同后来《反对本本主义》《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以及《论十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代表作,掀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新篇。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从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重大政治判断出发,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讲话,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定了主题,实现了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根本转变,开启了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而1992年南方谈话,更是他作为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历史转折关头写就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篇章。

当世纪之交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利益主体、社会结构、交往方式、思想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党面临“四大考验”日趋严峻之际,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时代课题,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经济与社会、发展与环境等的矛盾日益凸显,成为制约我国进一步发展进步的严重桎梏之际,胡锦涛同志总结全党智慧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深刻回答“什么是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的时代课题,为全党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

而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快速增长近四十年,经济步入新常态,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之际,习近平同志针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必须长期坚持的行动指南,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的历史性飞跃,意义十分重大而深远!

加强了领导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这是宪法和《中国共产党章程》都写明的。不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都是毋庸置疑的。新时代,党的领导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恪守“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的原则,以问题为导向,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着力解决客观存在的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等重大风险问题,从各个方面均通过采取有力举措,全面予以加强,极大地化解和克服了现实中存在的这样那样冲击、削弱、侵蚀、解构乃至颠覆党的领导的挑战和危险,极大地维护和巩固了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执政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全新的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大流动导致社会阶层结构多样化,以及国家治理——民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等时代课题,有人怀疑“共产党过去那一套还管用吗”,甚至在某些西方势力那里,按照西方社会“自由主义”治理模式,共产党应该自动弱化乃至放弃自身的领导地位,走西方国家普遍奉行的“多党轮流执政”的所谓“民主化”道路。诸如此类的噪音杂音历来都有,而且还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对此,必须清醒认识并加以有力扭转。

党的十九大报告是我们党面向新时代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政治性是它的鲜明特征,而通篇贯穿、浓墨重彩的线索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同时又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灵魂和旗帜。

锻造了军队

人民军队历来是保卫国家和人民利益不受敌人侵犯的钢铁长城,必须时刻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回顾党的光辉奋斗历程,“枪杆子”还有“笔杆子”是须臾不可或缺的重要政治工具。白色恐怖年代,为了生存和发展,毛泽东同志率先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井冈山斗争时期,为了彻底解决军队遗存的旧时军阀作风,使其成为完全新型的人民军队,毛泽东同志还创造性地提出“支部建在连上”,从而为打造一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武装力量奠定了坚实政治基础。党领导下的早期人民军队不仅肩负着残酷军事斗争的重任,同时作为党能够依靠的主要力量,还承担着征兵筹粮、政权建设等经济、政治任务。因此,人民军队的作风直接反映和代表着共产党人的形象。新中国成立以后,总体进入和平建设时期,疾风暴雨的阶级斗争已经不是社会主要矛盾,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不可阻挡,长时间和平环境似乎意味着“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军队内部从官兵思想到部队作风等都在悄然发生着消极变化,给部队战斗力以及党的形象带来了严重侵蚀。另外,源自西方的“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军队国家化”错误思潮攻势不减,妄图釜底抽薪,断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左膀右臂,影响所致,不可低估。因此,如何因应形势变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确保人民军队这个“枪杆子”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中,而不至于旁落,更不能自毁长城,就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环节。

展望可以预见的未来,我国依然处于和平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是有利于我国的和平国际环境不会自动到来,根本上有赖于我们的实际工作和有效应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向新时代,全党同志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准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重大风险、重大挑战、重大阻力和重大矛盾。这其实从一个侧面说明,尽管我们并不想打仗,但是一厢情愿尽管良好,结果却是由双方或者是多方互相作用的。因此,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提出“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思想,从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全面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水平,实现了全军政治生态重塑、组织形态重塑、力量体系重塑、作风形象重塑,开创了强军兴军新局面,推动人民军队再次成为一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正义之师、胜利之师、威武之师。

深化了路线

路线问题,历来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尽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主要任务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但是“变”中有“不变”,这个“不变”的重要一点就是党在新时期确定的基本路线依然是——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党的基本路线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语句表述上与过去基本一致,但是縱览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及《中国共产党党章(修正案),实际上内涵变得更为丰富了。这也可以说是“不变”之中还有“变”。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例。我国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长期存在,决定了执政党务必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不动摇;而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现实中的社会主义要想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必须在取得政权后,想方设法在尽可能长的历史时期内取得比较于资本主义的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创造和积累更为丰厚的物质财富,这也离不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只要一天不发生世界大战,我们就要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他还说过,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确创造了比较于资本主义的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用了短短五六十年完成了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二三百年才能实现的经济发展任务,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过去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如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意味着主要任务的转变,即由过去致力于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的制约因素转变到下大力气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来。主要任务的变化没有改变党在新时代的中心工作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可是工作着力点和主攻方向却发生了变化,即由过去长时期的中高速增长转变到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的高质量的增长上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以及总体运行质量较之过去发生了质的提升,但这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我国最大的国情和最大的实际没有根本变化的前提下的阶段性质变。

展望未来,只要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我国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各种问题和矛盾的关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然还会是党的中心工作。但是,伴随我国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的不断跃升,其表现方式、运行特点以及实现要求等必然会有新的形式和内容。这些新的变化及其规律需要执政党及时把握,并通过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体现为全党的意志和行动,带领和团结全体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不懈奋斗。

描绘了蓝图

党的十九大之所以振奋人心、催人奋进,在于它从时代潮流与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实际出发,站在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上,以唯物辩证法的历史大视野,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目标作出了描绘。这个宏伟蓝图就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在此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这个目标比预先设计的提前了十五年),而后再用十五年的时间,即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各项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

上述战略安排以及“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的结果,具有极其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集中展示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强大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也深刻说明在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国内发展任务日趋繁重的历史关头,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具有“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度仍从容”的无比广阔的胸怀、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没有直接涉及基本纲领的论述,实际上是分为战略安排和基本方略两大部分,分别予以重点阐述。这是与以往党代会报告有所不同之处,但根本上是一脉相承的。

共产党人是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论者。《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基本路线的确定是与基本纲领的科学规划相一致的,而基本纲领的正确制定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整体素质和能力的考验,它体现的是共产党人对于当前社会运行机理及其内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以及与它所依靠的阶级力量和广大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本质上反映的是这个党健全而强劲的思维能力和执行能力。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的战略安排和基本方略,不是单纯主观的产物,而是有着坚实的实践基础和事实依据,它是我们党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当下与未来的多重维度的结合上,经过既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认识——再实践一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深入总结实践经验,集中全党智慧,作出的合乎实际的科学判断。当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完全胜利之前的1941年,毛泽东写下了《新民主主义论》的伟大著作,后来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实践一一证明了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民主革命前途和未来的诸多战略论断。在此意义上,党的十九大报告堪比《论持久战》和《新民主主义论》。由此而言,党的十九大给世人描绘的未来三十年的宏伟蓝图,是完全可以在“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指引下,通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一步一步加以实现的,因为它在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自身演进的历史要求和逻辑必然。

打造了队伍

党的十九大之所以备受中外瞩目,不仅仅在于它面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了中国共产党人新时代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昭示了在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接力奋斗的必胜信念和坚定决心,还在于它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实现了新时代党的机体的吐故纳新。这是新时代百年大党中国共产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标志。

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讲,在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东方大国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使命之崇高、事业之浩荡、任务之艰巨、斗争之严酷、牺牲之巨大等,皆可谓史无前例,没有各方面的充分条件作为政治保障,是完全不可想象的。这其中,在伟大事业的洪流中锻造一大批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干部队伍,是兴业强党之本。从毛泽东到习近平,可以说党的历代领导核心无不高度重视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打造。毛泽东同志在1943年说:“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學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共产党要领导几千万几万万人的革命,没有学问是不成的。”1980年,邓小平同志提出:选干部要注意德才兼备,“所谓德,最主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同年12月,他又指出:“要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并且要逐步制定完善的干部制度来加以保证。提出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三个条件,当然首先是要革命化,所以说要以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为前提。”革命化是对干部队伍政治素质的要求,主要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不以权谋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性强,作风正派等。党的十九大强调要以政治建设作为统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与此相应,在选拔使用干部时,要突出政治标准,大力提拔重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针对目前干部队伍建设现状,党的十九大还特别指出要着眼于履行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全面增强执政本领,即全面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和驾驭风险本领。

党员也是党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宏大队伍中的一分子。我们党是拥有8900多万党员、40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员是构成党这个有机体的基本细胞,没有全体党员素质的整体提高,就谈不上党自身的净化、完善、革新和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全面从严,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上敢管敢严、动真碰硬、正风肃纪,从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开始,巡视利剑高悬,“打虎”“拍蝇”“猎狐”,以雷霆万钧、排山倒海之勢,取得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全体党员理想信念大为加强,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成为常态,党风、政风、民风为之明显改善,党的战斗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号召力明显提升,全党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正在形成。这就为我们党迎接新时代的诸多挑战,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重温了初心

党的十九大报告开篇就讲,“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接着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是这样宣誓的,也是这样行动的。党的十九大一结束,他就带领新任政治局常委一班人来到上海党的一大旧址和嘉兴南湖红船,重温入党誓词,再次面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宣布铮铮誓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这充分说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行程万里,依然铭记九十七年前建党之初的誓言;一切向前走,没有忘记当初从哪里来、为什么出发。这就是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肩负推进中华民族千秋大业的历史重任而又风华正茂的真正谜底。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无数历史事实表明,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王朝更迭,各领风骚长短不一,但最终无一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抛却个中种种原因,根本症结无不在于随着环境的改变,后世统治者沉湎于安逸之中,懈怠之风日长,忧患之心渐无,越发走到基业开创者初衷的反面。鉴于此,所以后来才有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在延安与毛泽东同志的“窑洞对”,即所谓“黄炎培之问”——中共如何才能跳出“兴亡勃忽”的历史怪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致力于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自我监督,实现党的伟大自我革命,目的就是为了跳出历史周期律。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质在于不管形势如何变化,都要确保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

党的十九大围绕新时代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作出了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了诸多工作要求,根本还是在于告诫和确保全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即“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面向新时代,党的十九大作出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大决策,无疑是根据新的实践条件和历史任务,着眼加强全党尤其是各级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全面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能力,把我们党不断建设成为一支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纪律上和制度上完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必将对全面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其可能带来的深远的历史影响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作者系求是杂志社《红旗文摘》杂志总编辑)

责任编辑 / 梁发明

猜你喜欢
习近平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标题党
习近平主席访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