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已育家庭中家务分工的调查研究

2019-03-29 12:03张梦竹
青年与社会 2019年4期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与发展,家庭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曾经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生活模式显然已经不再适合现代夫妻的分工方式。在现代家庭中,大多数家庭中都是夫妻共同外出工作,既然“共同主外”,便也会“共同主内”。在笔者走访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在婚姻的不同阶段,尤其是生育后的家庭,夫妻双方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家务分工往往呈现出不同模式,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调查与研究,对促进家庭和谐和探察社会变迁对家庭的影响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家务分工;已育家庭;家庭和谐

家务分工,顾名思义,就是家庭中家庭成员的分工模式,家庭中家务分工模式的不同反映着家庭中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性别分工对家庭的影响。笔者在走访调研长春市的婚姻家庭的家务分工模式时,发现在夫妻生育前后的家务分工的劳动时间、劳动内容和劳动强度都发生着显著的改变。并且多数家庭在孩子出生后关于家务分工的争吵和分歧要远远多于生育之前。

一、家务分工在已育家庭中的现状

发现已育家庭中家务分工的问题和矛盾,首先要了解这些家庭中的家务分工现状。通过走访和定性分析,笔者认为已育家庭的家务分工模式主要的现状特点如下:

(一)女性在生育后成为了家务的主要承担者。在生育前,多数家庭中的家务分工模式更加趋向于平等化,家务分工更能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和稳定性。同时在生育前夫妻双方都处于新婚阶段,对于家庭事务的热情程度较高,因此夫妻双方的家务参与度较高。随着孩子的降生,女性虽然已经承担了哺乳和生育的责任,但在照顾孩子饮食起居和教育孩子上母亲所占的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的比例更高,甚至要远远高于父亲。

(二)男性更倾向于承担男性气质家务。在笔者的访谈中,面对妻子的不平衡,丈夫们更多向笔者传达的是他们在家务劳动中已经尽力了,而且大多数男性表示自己在外工作的强度比妻子大,所以妻子在育儿方面多承担一些也是理所当然。同时男性更倾向于去承担例如洗车、换煤气管、修理家中电器等“男性气质家务”,认为“带孩子”这种琐碎又需要耐心的事情更适合妻子去处理。由此可见,照料孩子和孩子出生后衍生出的更多的“女性家务”,丈夫们虽然明白自己有義务去承担,却又倾向于回避,而需要力气和技术的“男性气质家务”,大都不是需要天天去做的。

(三)孩子不能承担起力所能及的家务。核心家庭中除了夫妻二人,孩子也是家庭成员的重要组成。在笔者的走访过程中发现,虽然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导向一直在批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这种教育模式,但是大多数的家庭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溺爱孩子。在笔者走访的家庭中,除了婴幼儿外,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孩子也不会去主动家务,在他们的心中家务是“大人的事情”,而且身边的同学在家里也很少有做家务的,这让他们认为不去承担家务更加理所当然。

二、已育家庭中家务分工模式的原因探析

(一)社会性别角色对家务分工的影响。性别角色期望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他人和自己对某种性别身份提出的一些特质上的要求或期望。无论社会如何变迁,社会性别期望对家务分工仍然存在很大的影响。虽然在男女平等的思潮下,女性已经不被禁锢在家庭中,而是走出家庭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但是,“家庭内部的平等”仍没有真正实现,因此女性的生活呈现出白天工作,晚上回家后还要做家务照顾孩子这种“蜡烛两头烧”的状态就不足为奇了。

(二)父辈生活方式对已育家庭家务分工的影响。已育家庭受上一辈生活方式的影响很大,在妻子生产后,照顾产妇的往往是孩子的奶奶和姥姥,在她们照顾产妇的过程中往往会将育儿经验直接传授给产妇,这时的丈夫往往是回避的态度,这就导致女性要比男性更早更熟练地掌握照料孩子的技巧,所以照顾孩子的重心自然而然地偏向到女性身上。同时在父辈的思想观念中,如果妻子没有比丈夫更多地承担起育儿和家务的工作,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妻子,并容易引起两代人之间的家庭矛盾。

(三)家庭教育方式对已育家庭家务分工的影响。已育家庭中的孩子数量为1-2个,作为家庭中为数不多的下一代,这些孩子从小就被过度保护起来,以学习为第一要务,对于承担家庭责任并没有概念,认为家务本不应该是自己的“分内之事”,自己做家务都是在帮助家长。还有一部分年轻夫妇将孩子交给老年人看管,造成了孩子的价值观认知上出现偏差,甚至认为做家务“很土”,根本不愿意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在这种状况下,家务分工成为了大人们的分工,俨然与孩子毫无关系。

三、已育家庭中家务分工的重构

(一)家庭事务社会化。随着现代家庭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雇佣家政服务人员和购买家居科技产品已经成为了越来越来多家庭的选择。在笔者调研访问的过程中,近6成的夫妇都表示如果工作太忙或者在身体状况不允许的情况,都会选择雇佣保姆或请钟点工的方式来缓解自己的家务压力。随着家政服务业的建设不断完善和专业化,家务社会化已经成为了未来的潮流和趋势。

(二)提高家庭成员对于家务价值的认识。家务不仅仅是一个家庭中的必须做的任务,更是一种对于家庭爱的表达。学校和工作单位应该加强宣传和教育,转变人们对于家务的传统认知,唤起大家对家务的热情。学校的家政课上除了教会孩子们必备的家务技巧,也要让他们懂得家务不只是爸爸妈妈的义务。并呼吁丈夫多承担照料和教育孩子的工作,提倡丈夫们和妻子们在一同“主外”的同时也一同“主内”,共建和谐家庭,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具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 佟新,龙彦.反思与重构一对中国劳动性别分工研究的回顾[J].浙江学刊,2002(04).

[2] 徐安琪.家务分配及其公平性[J].中国人口科学,2003(03).

[3] 陈思琴.现代女性“蜡烛两头烧”的困境反思[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9(01).

作者简介:张梦竹(1993.05- ),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农业大学社会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家政学与婚姻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