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红与绿的交响曲

2019-03-29 12:03柳丽萍李桂花
青年与社会 2019年4期
关键词:异化马克思主义

柳丽萍 李桂花

摘 要: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将人的解放和自然的解放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考察,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其红色革命思想与绿色生态思想始终交相辉映,为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双重和解指明了道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双重和解思想;异化

马克思主义在关注人与人的关系的同时,也致力于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力求实现人同人、人同自然的双重和解,它将红色革命思想与绿色生态思想贯穿在一起,形成一部“红”与“绿”的交响曲。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双重和解思想的研究对于新时期党和国家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双重和解思想的历史生成

马克思主义的双重和解思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萌芽。在《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一方面揭露了在资本逻辑控制下,人与人相异化的不自由生存状态,另一方面控诉了由于人对自然的无节制掠夺,导致人与自然相异化的状态。在马克思看来,“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无机的身体”,二者通过劳动紧密相连。劳动把人和只能从事片面生产的动物相区别,同时也将打上实践印记的自然界同抽象、孤立存在的自然界相区分。在马克思那里,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现状是,资本逻辑驱使下的资本家对工人实行残酷压榨的同时,也将罪恶的魔抓伸向自然界,资本的逐利本性在贫穷的工人阶级身上,在恶劣的生态环境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其结果是,人同人以及人同自然之间关系的必然异化。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这种异化状态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因此他提出,要通过积极扬弃私有财产,实现共产主义来克服异化。

马克思在《手稿》中表达的人与自然辩证统一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一文中得到进一步论述。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由人类史和自然史两部分构成,并且两者密切相连,彼此制约,而以往的历史观恰恰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割裂出去,从而导致了自然界与历史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从揭示人类历史的物质前提着手,既看到了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的主体地位,也认识到了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意义,他们强调要把人同人的关系的历史与人同自然的关系的历史放在一起考察,《形态》闪烁着红色革命思想与绿色生态思想的光芒。

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马克思主义红绿交融的双重和解思想也逐步成熟,这主要体现在《资本论》以及《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只见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的生产方式,揭露了其压榨工人劳动、掠夺自然财富的深重罪行,敲响了资本主义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的警钟。此外,马克思还在《资本论》中阐述了有关自然生产力,可持續发展以及循环经济等思想,他主张通过合理变换人与自然间的物质交换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提出要警惕自然对人类的报复,阐发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恩格斯指出,要达到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解,要完成两次提升,第一次提升在于人通过生产劳动从物种关系上脱离动物本能,但此时的人仍受到许多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制约,还不是自主、自由的人。因此,人要使自身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还需要在社会关系层面进行第二次提升,即通过变革现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指明方向、开辟道路。

马克思恩格斯在探讨人的解放问题的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然解放的关怀,他们始终将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同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联系在一起考察。随着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体系的完善,他们关于人同人、人同自然的双重和解思想也得以成熟。

二、马克思主义双重和解思想的现实映照

艺术来源于生活,思想理论同样植根于社会现实。马克思恩格斯处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大发展,同时各种社会矛盾激荡的年代,马克思主义的双重和解思想正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危机、生态危机等客观现实的真实写照。

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层面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与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关系表现为对立分离。马克思指出:“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社会化的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形成不可调和的矛盾,雇佣劳动将越来越多的人纳入到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而工人在劳动中不是发展自己,而是摧残自己,他们成为资本家盈利的手段和工具,整个社会呈现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相敌对的态势。

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层面看,资本主义社会生态破坏严重,环境问题凸显,人与自然关系紧张。不可否认,工业革命的浪潮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大发展,促进了生产方式的革新,但是这种发展是建立在资本逻辑统治下人对自然界大肆掠夺的基础上的。资本家为攫取巨额经济利润,盲目开采自然资源,任意排放工业废弃物,种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生态恶化,环境污染严重,底层人民生活困苦。

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生态矛盾交织的现状,是马克思恩格斯将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同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结合在一起考察,主张实现双重和解的现实缘由。马克思恩格斯看到,资本主义私有制是隐藏在资本主义社会病态现状背后的深层原因。因此,关于消除异化、实现和解的途径,要从变革生产关系着手,通过变革资本主义私有制,走向共产主义来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双重和解。

三、马克思主义双重和解思想的终极指向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畸形的根源,因此他们提出对私有财产积极扬弃的共产主义作为消除异化的途径,这也是他们双重和解思想的终极指向。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人与自然通过劳动紧密相连,辩证统一,然而资本主义社会打破了这种统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逻辑驱使下的资产阶级对工人劳动与自然财富实行双重压榨,在这种剥削的生产体系中,人被当作劳动着的动物,自然界被看作人征服改造的对象,结果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可避免地走向异化。

马克思恩格斯断言,共产主义社会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的社会形态;是阶级、国家消亡,“三大差别”消除的社会,届时,”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主义是砸烂禁锢人类牢笼的武器,它将一切支配人类的异己力量摧毁,带领人类由必然走向自由。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不仅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解,还能达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不是以放弃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为条件的,而是要以合乎自然发展规律的方式代替盲目开采、随意掠夺的方式来对自然环境加以改造和利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废除了私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物质生产不再因为纯粹的利润动机而盲目扩张,人类能够合理调节自身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从而使得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实现在动态平衡中协调发展。“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四、结语

马克思恩格斯在关注人的解放问题的同时也致力于探究自然的解放,他们始终将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同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联系在一起考察,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部“红”与“绿”的交响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我们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双重和解思想,牢牢把握住它的”红“、”绿“两重属性,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与和谐共生,早日建成”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并存的”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方世南.论马克思主义红绿交融思想[J].鄱阳湖学刊, 2018(04).

基金项目:文章为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生态生产力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2018B8;文章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项項目“马克思主义科技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MKSLL10;文章为吉林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MYL001。

作者简介:柳丽萍(1993- ),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李桂花(1965- ),女,汉族,吉林辽源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科技哲学。

猜你喜欢
异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分裂、异化与虚无——解读《上来透口气》的主题思想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