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低头族”现象分析及应对策略

2019-03-29 12:03杨洁莫婉婷李雪
青年与社会 2019年4期
关键词:低头族成因分析解决措施

杨洁 莫婉婷 李雪

摘 要:大学校园中出现越来越多频繁使用手机等便携式智能电子设备的人群的“低头族”。文章将通过查询资料以及分析调查问卷结果的方式,得出“低头族”大学生的现状以及其出现的具体原因,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且可行性较高的主要解决措施。

关键词:低头族;成因分析;解决措施

“低头族”(Snubbing),描述了21世纪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即人们如今无论何时、身处何地,都低头看屏幕,英国的Gary Turk制作的小视频《 Look Up》自2014年4月25日发布到 You Tube后,引发世界各地网友的浏览与转发,再加上可口可乐的社交媒体防卫圈、星巴克发起的抬头行动等,均可说明“低头族”已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一、大学生“低头族”现状分析

大学生们对“低头族”这一名词较为了解。根据对我们所做的“低头与现实社交调查问卷”的“每天玩手机的时间”以及“认为自己是否为低头族”问卷结果进行交叉分析,有80.95%的使用手机时间为6-8小时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是“低头族”,有53.85%的使用手机时间为1-2小时的受访者认为自己不是“低头族”,从中不难发现如今大学生对自己是否为“低头族”有较为准确且客观的判断,这一点可侧面映射大学生们现在都较为了解“低头族”的定义及其特点。

“网上无话不谈,见面无话可说”已成为一种新的交往趋势。通过对我们“低头与现实社交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只有不到3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完全没有受到低头带来的“网上无话不谈,见面无话可说”困扰,其余的受访者都有在不同程度上(偶尔、经常以及一直)受到此困扰,由此可见如今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方式受到了较为严峻的冲击。

二、“低头族”对当代大学生的主要危害

(一)身体危害

大学生长时间低头使用手机,容易对其颈椎造成损伤,会导致颈椎疾病低龄化的出现。除此之外,长期使用手机意味着直接接收手机辐射以及手机屏幕所发出的光,这很容易使人的眼睛产生不适感,过度使用手机更会对视力产生影响,出现近视或散光等视力不良情况。

(二)心理危害

大学生长时间使用手机,容易产生依赖心理,一方面体现在一旦有一段时间没有看手机,就会产生不安感;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与“现实面对面社交”相比,他们更愿意把时间花在虚拟的网络社交上,进而忽略现实社交,逐渐丧失面对面交流能力,甚至会因此而变得自闭,不愿意与人交流。

(三)学业危害

通过此次“低头与现实社交调查问卷”结果分析,不难发现“一天内使用手机超过4小时”的大学生占据一半。大学生们把时间花在了用手机聊天、交往以及看剧等娱乐方面,不愿意把时间花在学习上,忽略掉学生的学习本分上,进而导致学业成绩下滑甚至挂科。

三、当代大学生“低头族”原因分析

过分的网络依赖心理。在如今这个信息大爆炸时代,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产生了一种“满足即时通讯、交往的需要”的心理需求。无论是在上课,还是其它时候,都会习惯性打开手机,看一下是否有信息需要回复。除此之外,大学生们有一种“网络碎片化阅读”的发展趋势,网上信息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因为想要及时掌握最新信息,大学生们会不断关注网络上的信息,以便能够迅速了解到实时信息。

缺乏对碎片时间的合理安排。在如今这个生活节奏比较快的时代,大学生们都会有一种“在碎片化时间的限制下,除了在虚拟网络上遨游这种方式以外,就没有什么别的事情可以做”的观念。面对非常多的碎片化时间,大学生们一方面是想要抱着利用好每一分钟的心态,另一方面则认为碎片化时间不允许自己有足够时间做与学习有关的事情。

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由于义务教育时期,学生会被家长和老师们传输一种“大学挺轻松和自由”的观念,所以上大学以后,很多大学生认为“大学就不再需要像高中那么努力,能保证不挂科就够了”,于是就不再像高中那样具有明确的目标。大学较高中会有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但却因缺乏明确的目标,很多大学生都会选择借助虚拟网络,使自己的空闲时间变得不无聊,同时由于虚拟网络信息渠道以及功能多样性,使其很容易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缺乏现实社交的勇气。有很多大学生由于本身内向、害羞、不擅长表达,或者在现实社交中遭遇过难堪的事情,导致不敢、不愿意通过现实社交和身边朋友交流,于是就出现了“可以在微信等虚拟社交平台上聊得很不错,但是在面对面交流的时候却聊不起来”的现象,由此可见,因为缺乏现实社交的勇气,所以相对于现实社交,大学生们更愿意借助网络平台与人交流,就会把那些本该用来进行现实社交的时间花在虚拟网络上,习惯于把喜怒哀乐隐藏在虚拟世界中。

四、拯救大學生“低头族”的主要措施

(一)个人层面

从调查报告及前文的分析中,不难发现大学生“低头族”对手机的过度依赖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自制力造成的。因此大学生“低头族”应从反省自身出发,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寻找对策克服手机的诱惑,不再做“低头族”。

大学生要加强自我管理。首先,大学生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过度沉迷手机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恶劣影响,合理控制手机的使用时间,避免对其产生依赖心理,拒绝成为手机的奴隶。大学生们应该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自我素养方面,量身定制合适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计划,使课余时间变得充实。此外,好好规划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并不断付诸行动,一直朝着目标努力拼搏,使自己没有过多时间玩手机。

树立现实社交的信心。很多大学生因沉迷手机虚拟网络而忽略现实社交,将不适用于实际生活的手机社交软件中的沟通方式延续到现实生活中。长此以往,人会变得孤寂和离群,甚至对现实社交感到焦虑和自卑。根据我们的调查报告能够发现,多数有社交障碍的大学生“低头族”都缺乏一定的现实社交勇气。因此,大学生应该锻炼胆量,提高自信,比如可以从大声讲话开始,再逐渐到公共场合大声演讲,克服自己的社交恐惧。另外,对于因找不到共同话题而失去社交勇气的大学生,要走出寝室主动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活动、加入学校社团以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这些实际上都是结交朋友的平台。再者,大学生应从培养兴趣爱好出发,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时可以围绕兴趣爱好展开聊天话题。俗话讲“书中只有黄金屋”,大学生也可增加阅读量,拓展知识面,提高自身素养及内涵,借此提高自信心。

(二)学校层面

在“手机控”遍地的校园,大学生们不能专心听课,课堂效率低下,因此改变大学生“低头族”现状迫在眉睫。各高校应该根据院校和学生实际情况,实施专门的措施改善校园“低头族”现象,进行自上而下“教学管理为主,课堂纪律相辅”的改革。

首先,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在进行调查问卷过程中,发现很多大学生都明白“在课堂上玩手机是不对的,毕竟课堂是学知识的”。除了学生自己本身的原因之外,教师的讲课质量也在影响著学生是否玩手机,很多大学老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讲课内容枯燥无趣,导致学生上课提不起兴趣。因此老师要客观反思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结合学生实际探索出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努力活跃课堂氛围,将课堂质量提上去。与此同时,学校也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力量,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及水平。

其次,加强对课堂纪律的管理,提高学风建设。大学课堂纪律相比高中而言宽松许多,这导致许多大学生无视课堂纪律玩手机,甚至助长了学风不正的现象。对此,石家庄铁道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17年曾要求学生上课交手机,将手机统一放在专门的收纳袋。学生从开始的抵触到后来的习惯,实现了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由此可见,学校想提高课堂纪律,必要的强硬手段不可少,如2015年,吉林大学法学院孙国良教授在他的课堂上实施“独门”规定——上课玩手机者视为缺课。孙老师这一做法体现了他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并得到了许多主流媒体的称赞。针对大学生课堂玩手机问题,一方面教师要多重视课堂,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高校应从校园学风建设人手,以更为严格的考核手段让学生重视学业。双管齐下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做好学风建设。

再者,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很多学生玩手机是因为大学课业轻松,下课无所事事。对此,高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 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兴趣爱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缤纷的校园活动,鼓励学生走出寝室,放下手机,从而转移学生对手机的注意力。对于长时间依赖手机而导致影响现实社交的学生,学校可以开设一些社交技能课,帮助其提高社交技能,树立现实社交的信心,不再依赖手机网络的虚拟社交;另一方面应健全校园心理咨询机制,提高心理咨询人员的专业知识,在治疗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同时,引导其矫正自我认知,提高现实社交的信心,使大学生不再沉迷于虚拟社交。

最后,加强宣传教育。很多高校已经认识到学生课堂上玩手机现象的普遍性,然而并没有就此提出明确的规定限制或禁止学生课堂玩手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担心过度干预学生玩手机会侵犯大学生的权力和自由,进而引起学生的不满。但高校不能因此放任大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这无疑是对大学生“低头族”的纵容。高校可以换一种方式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和教室墙报等方式来宣传长时间沉迷于手机对学生的危害。

(三)社会层面

“低头族”不仅出现在大学校园,在公共场合也随处可见,有些人甚至就连在过马路的时候都在玩手机,以至于玩手机造成的伤亡案例每年都有发生。2014年,在中国警方公布交通事故致死的十大原因中开车玩手机位居榜首。英国神经外科专家维尼·库拉纳曾对100多项关于手机影响健康的报告进行研究,其中一个报告指出,使用手机10年以上的人,患脑癌的危险增大一倍,手机将会带来比香烟更加严重的危害。然而,目前国内很少有人提出有效的措施缓解“低头族”现象,国家也没有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处罚“低头族”。因此,我国政府应该更加关注“低头族”群体,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改善“低头族”现象。

用人性化手段减少伤害事件。行人在马路上玩手机,大多是在浏览社交媒体、玩游戏、和听音乐等,我们很难改变这一趋势,但我们可以用更加人性化的手段去减少伤害事件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由于我国目前在“低头族”的解决方面经验不足,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如荷兰小城博德赫拉芬,政府在马路上为“低头族”设立专属红绿灯,灯的高度大约与成年人的胸部齐平,确保行人即使在过马路时看手机,余光也能看到红绿灯。还有德国科隆、奥格斯堡等一些城市在电车轨道附近的地面上设立了“抬头见低头不见”的警示牌,以提醒“低头族”注意来往车辆。这些温和的措施在警醒“低头族”的同时也提供了关爱,我国可以在结合实际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做法。

强制的法律手段处罚“低头族”。“低头族”在玩手机的时候只顾着娱乐,玩手机时并不会想到手机带来的种种危害。但如果有强有力的法律手段对“低头族”进行处罚,“低头族”的情况将会得到很大改善,由于玩手机而违法属于因小失大,大学生们乃至更多社会人士肯定会好好衡量。正如2017年,美国夏威夷州最大城市檀香山颁布法令“对在横穿马路时看手机的行人处以罚款”,希望能借此减少因“走路分心”造成的交通伤亡事故。这条法令乍一看是处罚,但实质上缓解交通事故带来的伤亡,同时也是对“低头族”的生命关怀。

参考文献

[1] 赵肖.大学生“低头族”的研究文献综述[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6):88-90.

[2] 王滋海,符慧君.大学校园“低头族”现象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10):75.

[3] 徐天.浅析大学校园“低头族”现象及解决对策[J].黑河学刊,2014(09):127-128.

[4] 毕红艳.让“低头族”抬起头来——对大学校园“低头族”的心理分析及对策探讨[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35(04):46-48.

猜你喜欢
低头族成因分析解决措施
道路桥梁结构加固措施与方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