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萍
生活实例
小A是一名初三女生,近2周以来,她情绪低落,不想上学,还出现了伤害自己的行为(用小刀割自己的手臂)。父母带她去上医院后,医生诊断她为“抑郁发作”,并为她开了相应的药物,建议她休学。家长不明白女儿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状况,问孩子本人也问不出来,希望我能和孩子谈谈。
经过交谈,我了解到以下事实。原来,从小学到中学,小A总受到班级中某些同学的欺负,每每想到自己被他们起绰号、嘲笑、捉弄、恶作剧、孤立的情形,她的心情都会跌落到谷底,痛苦、抑郁,觉得自己实在太无能、太失败。去年,一位看似和自己交好的女生竟然用手机拍下了自己如厕的照片,并将此照片发到了班级QQ群中。虽然事后老师批评了这位同学,也让她道了歉,但这件事让自己在全班同学面前都抬不起头。这学期,欺负她的人又不断散布谣言,说她喜欢某某男生……一直被欺负的经历让她越发自卑、胆小,不敢相信身边的人,学习成绩也不断下降,经常一个人哭泣,晚上时常做噩梦,不想上学,甚至想过自杀。
我问她:为什么不把这些事告诉家长和老师?她说,以前曾和父母说过,但他们当时的反应是不在意,反而责怪她招惹了别人,说她胆小、软弱;总向老师告状,老师也会“嫌烦”;如果老师批评了欺负自己的同学,事后还可能会遭到报复。渐渐地,她也不愿交流了,只能自己默默忍受,现在感觉自己快撑不住了……
心理咨询师的话
近年来,随着网络上对相关事件的曝光,校园欺负行为已经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欺负行为在中小学校里非常普遍。国内一项对近万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 1/5的学生曾受到同伴的欺负。
校园欺负指的是学生长时间受到一个或多个学生的负面行为的影响。欺负的形式主要有:肢体欺负(如打、踢、推、撞以及抢夺、破坏物品等)、言语欺负(如骂人、取绰号、嘲讽等)、关系欺负(如背后说人坏话、散布谣言、贬损排斥等)。欺负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攻击性行为,对少年儿童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都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像小A这样经常受欺负的孩子,会出现注意力分散、学习成绩下降、不愿上学、自尊心和自信心下降、情緒抑郁、焦虑、失眠、做噩梦等,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自杀。
许多被欺负的孩子对这类事件多数是保持沉默,如果家长未能及时察觉,并给予孩子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孩子会感觉更加孤立无援。
4个建议,让欺负行为不再被忽视
家长需要了解一些预防校园欺负行为的策略,能够辨识自己的孩子是否正在遭受欺负,并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导和帮助。
1.与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沟通
学会尊重和倾听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感受,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要注意孩子的情绪、饮食、睡眠状况等。如有异常,应及时和孩子进行沟通。
2.保持冷静,给予孩子正确指导
知晓孩子被欺负时,不要责备,不要急着表态,耐心地听孩子说完事情的经过。向孩子表明自己会保护他的强烈意愿,同时帮助孩子释放心里的委屈和压力,让他知道自己不是孤立无援的。鼓励孩子学会表达,找合适的机会,用严肃、认真且合理的态度向欺负者表达自己的不满。
3.和学校老师联系沟通
由于欺负行为具有反复性的特点,不要指望向老师“告个状”就能解决问题。家长要和学校老师积极沟通、相互合作,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
4.帮助孩子提高相关的能力
“被欺负”是生活中难以避免的,关键是要合理应对。家长要帮助孩子提高保护自己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个有心人,在日常沟通中结合不同的情境,向孩子示范如何有效解决冲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努力提高孩子的自信;鼓励孩子与人交往,在班级中交一两个朋友。另外,多带孩子运动,培养健康的体魄,有助于培养孩子乐观外向的性格。
大众医学2019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