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工业设计系作为中国最早建立的工业设计专业之一,拥有完整的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学科体系,多年来一直担任教育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单位,并分别于1993年和2018年两次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从“理工科院校工业设计学科的建设与设计教育特征的确立”到“面向国家战略的数字化与国际化设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这个过程中,“湖大设计”几代人在没有地域资源优势的情况下,做出了艰苦的努力。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工业设计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季铁教授在本专题中分享了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如何围绕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趋势(智能制造、互联网+、文化自信等),培养既能扎根本土又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设计创新人才的实践经验。
《设计》:2019年是新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的第41年,在这70年中,中国设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到21世纪,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大国。您认为中国设计教育发展到现在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中国设计教育的变化给您最深的感触是什么?这样的变化给设计专业的学生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季铁:改革开放后20世纪80年代初期,湖南大学等几个学校创建了中国第一批工业设计本科专业,现代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也是紧跟国家战略与产业需求而变化的。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们的毕业生服务的焦点是家电行业,后来‘慢慢发展到移动终端、汽车与高端装备等产业,而近10年来,大部分毕业生就业的热点是信息与互联网、文旅娱乐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因此,设计教育的内涵和社会服务方法也需要不断地迭代、创新,总体上是沿着“产品一品牌一产业一社会”的创新路径,将物与非物、文化与科技、产业与社会的创新目标融合发展,不断沉淀、更新和丰富设计学科的知识结构,缩小教育与社会发展需求的距离。
新时代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变化是惊人的,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和产业同步高速发展的结果,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在数字化、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深远地改变了全球的产业结构与创新生态,并将引领全球的文化、产业格局以及公众的生活形态,当然也会面临更多的冲突,因此我们的设计教育需要有更宏大的国际视野、文化包容性以及融合最新科技成果的实践创新能力。可以设想,在全球化及中国特色发展的进程中,要应对气候、环境、能源、贫富差距、文化认同的冲突和危机等复杂问题,以及教育医疗、安全保障、幸福感、多样化、共享等社会需求,需要一个支持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设计一技术一服务系统,需要培养面向未来的,具有系统设计、批判性思维、参与式设计、协同设计、转型设计等综合能力的,在创新过程中协同文化与产业平衡发展的设计创新复合型人才。
《设计》:目前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的设计教育有哪些特色和优势?通过怎样的途径让毕业生更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
季铁:湖南大学工业设计系作为中国最早建立的工业设计专业之一,拥有完整的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学科体系,多年来一直担任教育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单位,并分别于1993年和2018年两次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从“理工科院校工业设计学科的建设与设计教育特征的确立”到“面向国家战略的数字化与国际化设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这个过程中,“湖大设计”几代人在没有地域资源优势的情况下,做出了艰苦的努力。
新千年的技术变革、社会转型及国际竞争压力对设计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资源组织和教学方法工具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围绕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趋势(智能制造、互联网+、文化自信等),培养既能扎根本土又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设计创新人才意义重大。这几年在学科特征建设方面,我们形成了以下三个特点:
1.面向国家战略和产业升级的系统设计方法与知识体系构建。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强国为导向,针对智能制造、互联网+和文化创新产业的发展需求,明确了高端装备与交通工具、智能产品与交互设计、媒体艺术与社会创新三个特色方向的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和知识体系。
2.基于数字化与互联网的赋能互动教学方法创新与平台建设。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技术条件,从平台技术构架、内容生成和分享体系的研发以及一系列的慕课、课程资源网站和课程App的教学工具开发,形成了以学生创作内容为核心的赋能互动的开放式数字化教学平台。
3.以文化自信与国际竞争力为核心的设计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以“国际一国家一地方一行业”四级人才实践创新基地为支撑,通过创新工作坊、行业设计大赛、社会创新夏令营、文化交流与会展活动等形式,营造了立足本土、走向世界的国际化实践教学生态系统。
在这样的设计教育体系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选择性地进入模块化学习,而且我们所有本科和研究生的毕业设计课题,都要求是市场化或企业需求相关的实际课题,在实践过程中与产业先驱开展前瞻性和探索性的研究,保证了与行业发展同步的知識更新,锻炼了学生解决复杂问题、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协同创新能力。
回顾历史,1982年,湖南大学集中了机械、土木、建筑、化工、艺术等学科的30多位教师,筹建了中国第一个工业设计本科专业,解决了从O到1的问题;面向未来,在新的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和科技创新大潮中,设计创新必须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的技术条件下,以设计思维为主导,突破学科边界,融合创新,才能构建1到N的持续创新体系。
《设计》:2018、2019年,第一批00后进入大学,在您看来,从70后、80后到90后、00后,学生的变化带给设计教育工作怎样的影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具不断涌现,教学上是否有针对性的调整?
季铁:从70后到00后,教学方面经历了知识环境与生产、学习工具与互动方式、设计驱动与分布式应用等好几次升级过程,我们需要持续创新教学方法和构建新的知识分享系统,引领学生将“知识”与“经验”融合,深刻理解和挖掘不同产业和社会需求中的设计问题与知识,改变传统的知识生成方法与技能培养模式,形成数字化条件下、开放式的赋能互动学习系统,培养学生互联网背景下的“云”意识与知识管理能力。在具体的设计教育工具开发层面,我院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技术条件,进行了从平台技术构架、内容生成和分享体系的研发到一系列的慕课、课程资源网站和课程APP的教学工具开发。例如我们搭建的国内首家Pinwall数字化设计教学评估与资源平台,鼓励学生通过该平台自主学习、分享并参与评价,把课程教学转化为学生、老师、研究者、投资者以及行业专家共同参与的开放式协同创新教学体系,在“设计知识”的结构与表达方式上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获取、生成和传播模式,形成了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协同创新的知识生产模式。
但是回到根本,技术和工具的变化并不代表教育本质和精神的变化。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有一个“半学斋”,“半学”一词取自《尚书·说命篇》中“惟教半学”一语,意为“半教半学,教学相长”。这种师生互动的教学状态对于设计学科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具有特别的意义。2019年是纪念包豪斯100周年以及达芬奇逝世500周年,我们时刻需要把自己当下的作为放到历史的轨迹中审视,才能对教育的本质有更清楚的认识。
《设计》:最近您主要的研究领域是“地域文化与社会创新设计”,从教学实践、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都是围绕“乡村振兴和设计的社会化进程”来进行的,可以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和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方面颇有建树和心得,请您分享—下相关的研究成果并谈谈如何吸引更多的青年一代加入这项工作中来?
季铁:的确,我对乡村和地域文化的研究已经差不多有12年,本人发起和组织的“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应该是设计领域里面坚持比较久、投入比较大的一个“社会实验”。这个实验针对“不充分、不平衡”“精准扶贫”等热点问题做了一些回应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从2012年获得中国第一个G-MARK社区研究与设计奖,到2016年项目组发表大陆第一篇国际设计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论文,再到2016、2017年连续两次获得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和非遗扶贫第一名,都验证了“设计”是可以作为“非遗扶贫与文创公益”的有效手段,达成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以及“精神、经济”双扶贫的目标,推动发展不平衡地区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在三万公里的行程中,参与的老师和同学认识到了文化的价值和设计的社会属性,也在不断地“思考文化意义(Cultural Significance)”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
在社会创新的实践方法层面,我们积累了宝贵的“中国乡村振兴实践经验”,包括了对公共文化建设、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建设主体与赋能机制、文化资源转化与地域性设计知识平台构建、文创产业规划等多维度的尝试,对于构建“城乡互动过程中设计驱动的内生系统”具有特别的意义,在这个系统中,设计不仅仅可以再现和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也是联结农耕文化与工业文明的桥梁,更是文化与产业平衡发展的社会运动中,重建文化认同和社会价值体系的重要手段。
值得欣慰的是,年轻人对于传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无论是传统工艺的设计转化、非遗文化保护与创新设计、传统文化资源的再利用设计,还是城乡传统生活与景观再生设计、传统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等方面,都常见年轻设计师的身影和成果。当然我们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直接接触多样化的地域文化,在与地方文化精英和非遗传人的交流过程中看到文化的价值和艺术的生命力,利用设计学科的特点,在互动参与和联合创新(co-design)的过程中,构建新的创新网络。但是年轻设计师不能于满足表面上的“成就感”,应该对“社会转型”与“设计转型”有清醒的认识,针对当下面向社会性复杂问题的设计研究理论有所了解,例如:全系统设计、大众设计、开放设计、转型设计、变革设计、包容性设计、社会创新设计、社区营造等。通过比对这些具有社会属性的系统性设计手段,让大家对真实的社会需求有客观的了解,才有毅力坚守设计的阵地。
《设计》:请您介绍—下目前您最关注的工作和下一个重点研究的问题。
季铁:2018年12月21-22日,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会议,与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同步在东北大学隆重召开,本届工业设计分教指委为机械类教指委的分委员会。这个安排是国家“新工科”战略部署中对“工业设计”提出的更高的要求,面对产业升级及国家竞争的迫切需求,工业设计既要“与智造同行”,集成制造业的前沿学科成果,也要突出工业设计专业的独立性,发挥“以人为本、面向未来”的学科融合特征,引领性的推进本专业的学科内涵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湖南大學作为新的一届教指委主任单位,需要组织兄弟院校一起完成以下三个重点工作:
1.新工科与新设计。在“新工科”建设的大背景下,突出“工业设计”的前瞻性、知识融合与实践性的专业特征,强化“工业设计”的学科地位。以“内涵体系及国标认证”为核心任务,面向国家战略和产业升级需求,探索智能制造与工业设计的学科融合机制,深入研究数字化驱动的新工科框架体系下的新设计发展路径,构建“新设计”的内涵体系、核心知识点、形成新的“国标”及工业设计工程实践创新体系。
2.设计金课建设与双万计划推进。以教育部的重点工作为核心,以“师资队伍、专业建设”为工作目标,加强教指委对教师的服务与引领作用,组织建设一批工业设计“金课”,树立一流学科和优秀课程典范,引领青年教师成长。
3设计引领的创新创业与校企合作。以“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为工作目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及创新创业,鼓励学生参加互联网+竞赛以及社会服务及实践,加强校企资源对接与共享,建设产学研人才培养联盟及合作体系。
在这些工作推进的过程中,如果按照“新时代”的要求来审视我们的设计教育体系,会发现无论是理论、战略还是技术层面其实都还存在着大量的盲区和模糊地带,而这些问题都将在中国未来在世界文化与产业布局中逐步得到答案。本人作为工业设计分教指委的秘书长,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去承担更艰巨的任务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