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伦
【摘 要】太极拳法与声乐演唱从表面上看并没有什么联系,但是笔者发现它们内部也存在一些联系,并且近年来国内还未有将太极拳法与声乐演唱联系起来并做讨论的文论,在学术期刊知网等权威学术网站上目前还没有文论对这方面进行研究,笔者主要从拳法的首要和诀窍与声乐演唱进行讨论。
【关键词】太极拳法;声乐;歌曲演唱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3-0073-01
在声乐演唱中,太极拳法核心口诀对声乐演唱的理论指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演唱者对作品的诠释,从而让歌者更好的表现作品内涵。
一、意念引导,慎用外力
在张三丰的太极拳经里面曾提到,“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用意不用力。”
笔者忽然联想到声乐演唱与其的相似之处,同样是“主宰于腰”,我们在声乐演唱中相信很多老师都提到了腰的重要性,它就相当于提供声音力量的动力点,在声乐演唱中起到了核心力量的作用,但笔者发现一些初学者过于强调腰上的力量而忽略了“用意不用力”中意念引导的重要性,通过身体外力主动给腰施加力量,从而让自己的声音获得感觉上的力量支持,从而让声音达到某一种效果或者说状态,尤其是在学生演唱相对比较大型的作品和高音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加大身体的额外力量,甚至于将额外的力量辐射到喉部,这样的情况下经常会看到学生在演唱作品的时候用力过大过猛,从而影响了声音的美感,导致声音显得笨重,缺乏弹性。
笔者认为,他们掌握了用力的动力点之后过度的强调了力量的来源,从而忽略了意念的引导甚至是整体的效果,当然笔者这样讲可能不是完全准确,不能一概而论,但是确实存在有这样想法和现象的声乐初学者。
笔者的并不是就主张“用意而不用力”,唱歌光凭意念不用力那是不可能存在的情况,笔者主要想强调的是先后的问题。意念先于行动,意念指导行动,唱每一个乐句或者每一个音符前通过意念的提醒与指导从而使自己的声音演唱有方向,有轨迹可寻,这才是笔者想阐述的“从太极拳法中的到的启发”。笔者认为,它给人最大的启示就是意念先于行动,减少其他额外的力量,让自己的声音在意念的引导下完成演唱,调换一贯的主动用力而不用意的情况,让声音可控,舒展有度。
德国作者安娜丽瑟·里施在《富有活力的声音-说话与歌唱的发声训练》书中也提到过意念引导,他说,呼吸必须在大脑的控制下进行,我们的思想应该在呼吸之上,审视呼吸过程,而不应卷入到呼吸过程本身当中去。要想做到这一点,我们要将一部分注意力集中在太阳穴上,在太阳穴和天灵盖区域观察呼吸过程的实现,这样就能将额头中心点的两侧区域纳入观察范围。沈湘先生在《歌唱学》中也提到了意志行动,不仅对于学习的外部动作起作用,更重要的,是在学习和掌握各种发声技巧时,很大程度靠学生内在的心理意志行動的力量。换句话说,就是精神的力量要积极、紧张,肌肉的力量要协调、松弛。
二、张弛有度,运用巧力
太极拳法中提到“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练拳时,不用莽力,方能轻灵,十三式须一气串成。
联系我们的声乐演唱,其实也能找到共通之处,很多声乐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到过“用巧力”,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我们是在演唱大作品还是小作品,都要始终保持这样的思维,要想声音显得轻盈有张力,必须用巧劲,把力量用到关键的地方,以减少无用功,找到呼吸的用力点,将力量精确到某一个点。这里笔者主要以“轻型抒情男高音”为例,这一类的男高音音色具有柔软、明亮、灵巧的特点,从声音信号上看,它是男生部最小型的声音。所以在演唱这个声部的作品时,气息的合理运用显得非常重要,巧力在这之中体现的很明显,他们往往将气息精确到某一点,在歌曲中体现在每一个音,一旦用力过猛就会失去声音的柔美、灵巧,甚至会失去音乐的连贯。轻型抒情的作品中有一首极富盛名的咏叹调《偷撒一滴泪》,被称为男高音的“试金石”,它就需要稳定而匀称的气息支持,它需要连贯的旋律线条。要求演唱者在小字1组的升f、降g、g、降a的区域做到自然放松的演唱,对气息的保持、气流大小的运用、气息稳定流畅的控制,花腔句的演唱不要换气,一气呵成,旋律的线条在较高的区域内迂回展开,舒缓的节奏与旋律便于演唱器官的放松,但是太放松又容易失去有控制与有保持的气息运用,较高音区的迂回容易使演唱器官捏紧,气息上越吊越紧,气息过度控制与保持又容易造成气息的僵化而影响发声器官的放松与灵活。所以演唱中必须处理好松紧与僵的矛盾,这之中要将呼吸力量精确到每一个点上,运用灵巧的呼吸力量来使声音张弛有度,力量一旦过猛都会导致歌曲的流畅度,影响声音的质量,这边是巧力的完美体现。
三、结语
声乐演唱与太极拳法表面并未呈现相关,但是内部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世间万物皆有联系,任何事物都不会孤立存在,文中笔者只是表达自己读太极拳法后联想到声乐演唱相关的一点感悟,若有不足之处,敬请大家谅解。
参考文献:
[1](德)安娜丽瑟·里施.富有活力的声音-说话与歌唱的发声训练[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