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送别》的艺术处理

2019-03-29 01:14李艳菊赵三化
戏剧之家 2019年3期
关键词:艺术处理李叔同

李艳菊 赵三化

【摘 要】《送别》是一首典型的学堂乐歌,有我国著名教育家李叔同填词,歌曲旋律则选自美国作曲家奥德威的作品《梦见家和母亲》。该曲后来在电影《城南旧事》中作为主题音乐。这首歌曲流传范围广泛,常作为歌唱爱好者的入门必选曲目,如何从不同的表现手段,如旋律的进行、音色的调节、速度的把握、力度的控制等方面把该曲处理的更加完美,更好符合作者的原意。

【关键词】送别;李叔同;艺术处理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3-0071-01

李叔同(1880-1942),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送别》是由他填词的一首学堂乐歌,曲调选自美国作曲家奥德威的作品《梦见家和母亲》。该曲后来在电影《城南旧事》中作为主题音乐。这首歌曲流传范围广泛,悠扬而平缓的旋律,把我们带入到离别的场景。

一、创作背景

歌唱者用自己的声音通过不同音色的调整,声情并茂的演绎出各种作品中不同的人物性格及形象。因此若要想唱好一首歌,就必须要对歌曲的创作背景有所了解。这样才好准确的把握歌曲的情感和风格。《送别》的歌词创作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李叔同有一位好朋友叫徐幻园,一个冬天,大雪纷飞,旧上海一片凄凉,徐幻园站在门外喊:“叔同兄,我们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别,连好友的家门都没有进。李叔同望着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里整整站了一个小时,随后转身回屋,含泪写下了这首送别诗。

二、分析与艺术处理

(一)作品分析。《送别》体现的是一种含蓄典雅的风格。作者没有直接写送别时的伤感。而是声东击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对各种景物的描绘,营造凄清和缠绵不尽的离别氛围。

在古装电影、电视剧中长亭常常是离别场景的首选。一提起古道,使人不禁想起元朝马致遠《天净沙秋思》中的千古名句:“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一幅多么坎坷彷惶的旅途景象啊。而山外山又为衰落的古道增添了重重叠嶂,预示着人生旅途是多么艰难;所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至情至性的夕阳情结在中国的古典诗词文化中的突出表现。

第一段写景,充分的酝酿了离别的气氛,为第二段的抒情做足铺垫。第二段的用词简练而准确。天之涯,地之角。六个字表现了天隔一方各自飘零的伤感;半零落说明并非全部断绝,而是处于遥远相隔,似有若无的境界;一壶浊酒尽余欢,既点出了双方生活的结局贫寒又流露出一种情重无奈的苦涩心理。今宵别梦寒更使人心情。阴冷凄惨到极点。意味着今后将长期忍受离别思念之苦。

第三段与第一段旋律相同。但它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通过那凄凉、伤感的画面,把主人公的离情别绪升华与强化。友人虽然已经远去,诗人的离别情绪还停留在绵延不绝的景色之中。凸显出“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审美效果。

(二)对歌曲《送别》的艺术处理。歌曲的艺术处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速度的把握。速度是歌曲的形象和风格准确体现的重要手段,不同的速度会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如快速一般用来表现激动欢快,豪迈的情绪;中速则用于旋律比较悠扬的抒情性歌曲中;慢速多表现沉重、哀怨等情绪。

2.旋律的进行。歌曲旋律的进行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点状的旋律进行,一般速度较快,声音的颗粒性较强、多为跳音、富有弹性,多表达喜悦、欢快的情绪;另一种就是线状的进行,旋律悠扬,声音较为连贯富有歌唱性,有利于情绪的表达,抒情性较强。因此《送别》的字与字、句与句之间,应该唱得连贯一些。即使中间有休止符的存在,也要做到声断气不断的效果,最好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3.音色的调节以及力度的控制。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略带哀愁的情绪。一定要用自然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暗淡的音色,伴着强大气息支持的略带哭腔的声音会有利于哀愁情绪的表达。整个歌曲的力度不宜过大。第一乐段音乐平稳,通过对长亭、夕阳、古道、笛声等的描写,衬托寂静冷漠的气氛。为第二段的情感抒发做足铺垫,要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多用气息,声音的力度要稍收住一些;第二段情绪较为激动、深沉,因此气息量要更大,声音的力度可以大一些,但是还要在控制范围内,不能像脱缰的野马,一发不可收拾。再现段时,声音的力度要再收回来,但声音的状态要更加积极,因为此时是情感的升华,这样会给人以难以忘怀的印象,一种无法比拟的美感享受。

歌曲艺术处理的各种手段又不是独立存在的,他们之间是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住,才能更加的接近作者要表达的目的。

三、结语

歌曲《送别》既有一幅幅优美而凄凉的画面,借景抒情的景物描写;又有直接知交半零落,天涯之悲慨的抒情。这首有李叔同填词的《送别》词曲结合的天衣无缝。经典永远就是经典,无论时间怎样洗礼、时代怎样变迁,大家对他的喜爱始终没有变。也许这正是我们不断去研究它的原因吧。

参考文献:

[1]田涛.李叔同[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0+112+128.

[2]李叔同.呜呼!词章![A].李叔同诗文遗墨精选[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167.

猜你喜欢
艺术处理李叔同
李叔同研究史上的新坐标
——《李叔同—弘一大师年谱长编》评介
弘一法师的账单
影像中的灿烂人生
——《李叔同——弘一大师影像》简评
听李叔同送别(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