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交通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重庆 400074)
人口的空间分布是指一定时点上人口在各地区的分布状况,是人口过程在空间的表现形式[1]。传统的人口数据主要来源于人口普查,而且是以行政区划为基本单元的统计数据集,在实际应用时存在数据空间分辨率低、不准确以及更新周期长等问题[2].60 年代以来,人口空间分布研究进入定量化、定位化阶段,进入新的研究领域[3]。GIS 与遥感(RS)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人口空间分布中“社会数据空间化”“空间数据社会化”成为当前地理科学、社会科学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
20世纪50年代初期Clark[5]指出城市人口密度从城市中心向外围表现为近指数式衰减,McDonald(1989)[5]对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后半期有关城市内人口密度分布的论文进行了整理[6],运用了Box-Cox变换确定最佳函数类型[7]。符跃鑫等解析了不同时间段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时空变化特征[8];刘燕华等(2001)运用GIS技术分析并计算了中国各省的理论人口密度分布[9]。
本文针对landsat遥感影像信息,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建立建筑物分类标准,提出人口密度空间化的网格单元面积权重内插法。实现人口密度的三维空间模型表达,直观地反映了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状态[14]。
本文根据建筑指数法来提取建筑用地信息,建筑用地类型反射电磁波谱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利用其反射波普的异质性根据不同的运算公式来提取不同的地物,本文主要提取建筑物信息:
MNDWI=(Green-MIR)/(Green+MIR)
NDBI=(MIR-NIR)/(MIR+NIR)
SAVI=[(NIR-Red)(1+L)]/(NIR+Red+L)IBI=[NDBI-(SAVI+MNDWI)/2]/[NDBI+(SAVI+MNDWI)/2]
SAVI是土壤调节植被指数,NDBIW是归一化建筑指数,MNDWI为改进型。归一化水体指数,IBI为建筑用地指数,Green,Red,NIR,MIR分别代表绿光,红光,近红外和中红外波段的像元值。L为土壤调节因子,其值介于0-1之间。城 市植被 覆盖率 高于 30%时,也可以用NDVI来作为植被指数。
NDVI=(NIR-Red)/(NIR+R)
在图像上随机选择多个采样点,选择200个样本点进行分析,跟googleEarth影像进行对比,验证结果的精度。
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标准》(GBJ137-2011),进行提取出的建筑用地的分类,按照分类标准可分为“一类居住用地”、二类居住用地”等。
面积权重内插法主要思路是:首先在源数据区域叠加目标数据区域,然后确定每个源数据区域落在某一目标区域的面积比例,根据面积比例分配属性值(人口密度)。对于图像平滑而言,邻域平均法是一种简单的空域处理方法。邻域平滑方法中点(X,Y)灰度值是平滑模板的均值,因此在人口密度空间化时也可以借助这一思路,在地图上划分方格,然后求取每一方格区域中的灰度值,即人口密度。
根据所得到的数据制作人口密度分布图,并查看其人口分布变化。人口问题一直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话题,特别是在人口众多的我国更需要我们随时的掌握人口分布动向,便于更好的处理像地震等的突发状况,处理好减少伤害,更好的管理我们人民;本文主要以Arcgis为数据分析平台,Landsat影像为数据来源,将遥感影像与GIS结合进行时空模拟分析,得到人口分布状况,人口密度的时空变化受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良好的自然条件是人口分布的基础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是其驱动因素,趋使人口密度产生变化,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格局是影响人口密度的主要因素,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决定其人口吸引率。人口密度与区域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都良好的区域内,有较大的人口包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