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梅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吉林总队,吉林 长春 130033)
天桥岭石墨矿区位于天山—兴安地槽褶皱区、吉黑褶皱系,延边优地槽褶皱带,延边复向斜、春化—四道沟中间凸起汪清向斜内。
地层分区位于滨太平洋地层大区,鸡西—延吉地层区,汪清—和龙地层小区。矿区出露地层有古生界中二叠统红太平组(P2h),中生界上三叠统山谷旗组(T3s)、托盘沟组(T3t )、马鹿沟组(T3m)、天桥岭组(T3tq),中生界下白垩统大拉子组(K1dl ),新生界新近系中新统老爷岭组(N1l ),第四系上更新统Ⅱ级阶地堆积(Qp3al),第四系全新统河漫滩及Ⅰ级阶地堆积(Qhal)。矿区地质简图见右图。
石墨矿体赋存于上三叠统马鹿沟组(T3m)碳质板岩中,该组分布于矿区的中部,出露长4 000m,宽度300~950m,厚度172~545m,面积2.35km2。总体呈层状北东—南西向分布,岩层产状:倾向285~330°、倾角20~45°。根据岩性组合及沉积特征,凝灰质砂岩为标志层,自下而上分为三层。
(1) 第一层(T3m1):出露长1 000m,宽100~150m,厚67m,下部为凝灰质板岩,中部为凝灰质板岩、碳质板岩夹凝灰质砾岩,上部为凝灰质砂岩。产状:倾向290~320°、倾角20~40°,Ⅰ、Ⅱ矿组赋存于该层,与上覆第二层(T3m2)呈整合接触。
(2) 第二层(T3m2):出露长1 100m,宽70~160m,厚108m,下部为凝灰质砾岩,中部凝灰质砾岩、凝灰质板岩及碳质板岩组成,上部为凝灰质砂岩。产状:倾向285~330°、倾角25~45°,Ⅲ矿组赋存于该层,与上覆第三层(T3m3)呈整合接触。
(3) 第三层(T3m3):出露长1 000m,宽100~150m,厚95m,主要由凝灰质砾岩、凝灰质砂岩组成,局部夹凝灰质板岩及少量碳质板岩。产状:倾向285~330°、倾角30~45°。
汪清县天桥岭鹿圈子石墨矿区地质简图
矿区位于东阳村—庙岭复式背斜的北部,总体构造形态为单斜,由山谷沟组(T3s )、托盘沟组(T3t )、马鹿沟组(T3m)及天桥岭组(T3tq)组成,岩层倾向285~300°、倾角20~45°。
区内无断裂构造,但见有层间滑动现象,在滑动面上可见有擦痕。
区内岩浆岩为浅成侵入岩及火山岩。
浅成侵入岩地表未见出露,仅在ZK0206钻孔下部见有中生代早白垩世花岗斑岩(K1γπ),结合物探成果,花岗斑岩走向呈近南北向,长290m,宽140m,面积0.30km2。该侵入岩与石墨矿体有关。
火山岩为流纹岩,分布于区内中西部,走向呈近南北向,长2 200m,宽1 400m,面积2.81km2。
矿体呈层状赋存于上三叠统马鹿沟组第一层(T3m1)及第二层(T3m2)中。自下而上划分出3个矿组,Ⅰ、Ⅱ矿组赋存于第一层(T3m1),其中Ⅰ矿组由1条石墨矿体构成,Ⅱ矿组由13条矿体构成;Ⅲ矿组赋存于第二层(T3m2),由7条矿体构成。全区共圈出矿体21条,其中Ⅱ4、Ⅱ10矿体及Ⅲ2、Ⅲ3矿体为主要矿体,分布于01~26线之间,控制主矿体长500~700m,真厚度0.60~21.46m,赋存标高10~363m。产状:倾向285~330°、倾角25~45°,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除Ⅲ2、Ⅲ3矿体在TC01探槽位置有出露外,其余矿体地表均未出露。Ⅰ矿组与Ⅱ矿组间距50~65m;Ⅱ矿组与Ⅲ矿组间距4~61m。各矿体特征见表1。
表1 矿体特征
2.2.1 矿石类型和结构、构造
通过对该石墨矿石进行粒径分析(电镜法SEM及差热法DTA),证实石墨矿由细鳞片晶质石墨、结晶度较低石墨(过渡型)、隐晶质石墨三部分组成,而隐晶质石墨含量较高。石墨矿石结晶颗粒直径<1μm的石墨占96%~99%,结晶颗粒直径>1μm的石墨占1%~4%。
经实验室阶段矿石加工技术性能试验,该石墨矿中晶质石墨(1%~4%)无法从隐晶质石墨矿石中选出,只能与隐晶质石墨一起选矿。
综上所述,该区石墨矿自然类型为碳质板岩型石墨矿,工业类型为隐晶质石墨。
矿石结构、构造主要为隐晶质结构,少量显晶质结构,板状构造、局部见揉皱构造。
2.2.2 矿石矿物成分及化学成分
矿石矿物以隐晶质石墨为主,尚有少量晶质石墨,石墨含量5%~70%,脉石矿物有石英、长石及微量金属矿物(黄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方铅矿)等,石英含量10%~30%,长石含量5%~10%。矿物呈方向性排列,硅质成分与碳质成分呈丝线状相间分布。
隐晶质石墨:占石墨含量96%~99%,呈细纤维状,极少部分重结晶形成晶质石墨。偶见微量微细粒金属矿物黄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方铅矿等在石墨晶体中呈包裹状态分布。
晶质石墨:占石墨含量1%~4%,呈他形晶,少量呈自形—半自形晶,单晶较细小,晶粒一般0.01~0.05mm,部分晶体有平行位移和弯曲,呈揉皱状及波状。集合体中晶粒一般0.1~0.5mm,>1mm粒径较少,集合体呈板条状、叶片状、放射状及鳞片状;少量石墨晶体表面见轻微铁染,部分晶质石墨中有尚未发育好的隐晶质石墨。晶质石墨呈斑点状弥散分布,主要为长条状,部分为片状。石墨晶体中也见有石英等非金属矿物星点状分布或呈微细脉。
石墨呈侵染状、条带状赋存于碳质板岩中,其中有用组分为固定碳,固定碳含量5.01%~69.05%。对石墨矿石进行了多元素分析(10件)及组合分析(20件),结果见表2、表3。
表2 矿石多元素分析结果(%)
表3 矿石组合分析结果(%)
(1) 从多元素分析结果可看出:矿石中氧化物SiO2、Al2O3、Fe2O3含量较高,影响了石墨矿石品位。
(2) 从组合分析结果可知:矿石灰分含量较高。矿石中伴生有害组分有SiO2、Al2O3、Fe2O3及灰分,矿石中未发现伴生有益组分。
矿体顶底板岩性主要为凝灰质板岩及碳质板岩,少部分为凝灰质砾岩。凝灰质板岩及碳质板岩,固定碳含量0.17%~5.00%,与矿体为渐变过渡关系,肉眼不易区分。凝灰质砾岩,固定碳含量为0.09%~0.80%,与矿体界线清楚。
矿体中有少量夹层,分布于Ⅲ2、Ⅲ3矿体中,岩性主要为凝灰质板岩,介于边界品位与工业品位之间且大于夹石剔除厚度的碳质板岩。Ⅲ2矿体中夹层为J1、J4、J5、J6,呈透镜状,产状与矿体一致,推测走向延长50m,倾向延伸45~109m,真厚度0.60~1.32m,固定碳含量0.78%~6.96%;Ⅲ3矿体中夹层为J2、J3,呈透镜状,产状与矿体一致,推测走向延长50m,倾向延伸45~60m,真厚度0.61m,固定碳含量6.01%~7.05%。夹层对矿体完整性的影响较小。夹层特征见表4。
表4 夹层特征
该区中生代晚三叠世沉积了一套陆相碎屑岩,如:砾岩、粒砂岩、粉砂岩、泥质页岩、碳质页岩,早白垩世由于岩浆侵入活动,在热力烘烤作用下引起岩层变质,碳质页岩变质成为碳质板岩,岩石中的碳质成分发生改变,石墨矿物富集地段形成石墨矿体。
矿床形成由于中生代早白垩世花岗斑岩侵入,受温度和压力的作用,地层发生接触热变质作用,岩石中的碳质变质成隐晶质石墨,属接触变质矿床。
上三叠统马鹿沟组碳质板岩是直接找矿标志,低阻及高极化率地质体是间接找矿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