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志明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黑龙江总队,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卫东林场石墨矿位于黑龙江省萝北县环山乡。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天山—兴蒙造山系(Ⅰ)佳木斯地块(Ⅱ)太平沟—穆棱裂谷带(Ⅲ)、太平沟裂谷(Ⅳ)四方山复式背斜中。构造环境:北端接太平沟复背斜,东侧为黑龙江断裂西侧的中生代断陷,西侧为乌拉嘎—鹤岗中生代断陷带,南端为三江新断陷的北西边界。
区域出露地层单元有古元古界兴东群大盘道组,中生界白垩系淘淇河组和松木河组,第四系松散沉积层,赋矿地层为兴东群大盘道组。区域构造较发育,形变构造以褶皱为主,轴向北东,断裂构造较发育。
该区域为黑龙江省著名晶质石墨矿集区,周边还有大型石墨矿萝北县四方山林场东部石墨矿、萝北县云山石墨矿及廿里河林场、延军农场、十七连石墨矿等多处矿产地。
地层由古元古界兴东群大盘道组(Pt1dP)及第四系冲洪积层组成。区内仅见中段和上段,是一套混合岩化较强烈的中—深区域变质地层。
(1) 大盘道组中段(Pt1dP2):主要岩性为黑云斜长变粒岩、石墨石英片岩、含石墨石英片岩、石英片岩、云母等,在黑云斜长变粒岩中夹多层石墨石英片岩、含石墨石英片岩,是主要的赋矿层位。石墨矿体沿卫东河北东侧呈层状、似层状、豆荚状或透镜状北西—南东向展布,单斜状产出。总体走向北西—南东,倾向10~72°,倾角12~65°。
(2) 大盘道组上段(Pt1dP3):分布在矿区的南东角,由混合花岗岩组成,夹石墨石英片岩、含石墨石英片岩。与中段整合接触。
(3) 第四系(Qh2):主要见于卫东河上游沟谷中,由粘土、砂、砾及碎石等组成,厚度变化较大,沟谷厚度可达到3~10m,山坡或山脊厚度可达到0.5~3.5m。
(1) 褶皱:矿区内形变构造以褶皱为主,出露的大盘道岩组为单斜岩层,倾向10~72°,倾角12~65°,是含石墨矿的主要层位。岩层呈层状、似层状、豆荚状或透镜状平行排列,岩石具明显的片理,东部岩层产状局部发生变化,但总体仍为单斜构造。
(2) 断层:主要发育在矿区南部,属于区域性F4断裂一部分,具有压扭—逆冲的力学性质。F4断裂区内出露长约2 150m,沿卫东河北西—南东延伸,走向上延伸出矿区,其断裂是区内相对较新的断裂,属于区域性晚期压扭性构造形迹。矿区内石墨矿体均位于F4断层北部,该断层对矿体破坏及矿石质量的影响较小。
矿区内侵入岩不发育,仅见有少量正长花岗岩脉(ξγ)和石英脉(q)。
3.1.1 矿带总体特征
矿体赋存于古元古界兴东岩群大盘道组(Pt1dP2)地层中。分布在08~50勘探线间,东部由于受到北东—南西韧性挤压力的影响,含矿地层产状局部发生变化。根据矿体分布情况,从北到南,从西到东共圈出5个矿带,矿床地形地质图如下。
黑龙江省萝北县卫东林场石墨矿床地形地质图
矿带内矿体长约258~963m,控制宽度在5.00~145.00m。矿体东部厚,埋藏浅,层位较稳定,矿体西部逐渐变窄,厚度变薄。矿体与围岩(斜长变粒岩、混合花岗岩、石英片岩、云母石英片岩等)两者界线较清楚。
在后期的构造运动中,因石墨矿体具有柔性特征,在应力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并蠕动,导致石墨由压力大处向压力小处移动,造成了矿体局部变薄或加厚、呈现膨胀、收缩、歼灭再现、分支、复合的特征,矿体形态复杂。后期的构造变形愈强烈、压力愈大,矿体形态愈复杂。
3.1.2 各矿带特征
(1) Ⅰ矿带:由一个矿体组成,矿体为分枝复合状。分布于矿区北部,出露于第8、10、12、14、16、18、20、24勘探线,矿体长度963m,地表出露最宽39.4m,最窄8.7m,平均宽23.89m。深部钻孔控制矿体倾向延伸120~150m。产状:倾向28~70°,倾角35~65°。矿体顶底板岩石为斜长变粒岩。
矿体在深部仍有分枝复合现象出现,但与地表形态差别较大。矿石类型为单一含石墨的片岩型矿石。矿石品位15.24%~6.97%。加权平均品位为9.24%。
矿石块段品位变化系数13%,矿石质量较稳定。厚度变化系数49%,矿体厚度变化属于较稳定类型。
(2) Ⅱ号矿带:由一个矿体组成,地表出露为三条矿体,呈豆荚状、透镜状。分布于矿区西北部,见于第8、10、14、16勘探线,地表用探槽以100~200m线距控制矿体,深部少量钻孔控制。达到了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 3 3)网度要求,矿体长度531m,地表出露最宽70.8m,最窄22m,平均宽36.68m。深部钻孔控制矿体倾向延伸150m。产状:倾向20~68°,倾角30~50°。矿体顶底板岩石为斜长变粒岩。
矿体在地表和深部形态差别较大,在地表出露为三条矿体,深部又复合为一个矿体(10线)。在深部矿体形态呈分枝复合状。矿石类型为单一的含石墨片岩型矿石。矿石品位13.42%~6.74%,加权平均品位为10.10%。
矿石块段品位变化系数24%,矿石质量稳定。厚度变化系数63%,矿体厚度较稳定。
(3) Ⅲ号矿带:由两个矿体组成,编号为Ⅲ-1、Ⅲ-2,矿体为透镜状、分枝状。分布于矿区中西部,见于第16、18、20勘探线。矿体长度258m,地表出露最宽28.00m,最窄8m,平均宽16.18m。深部钻孔控制矿体倾向延伸118~140m。产状:倾向40~45°,倾角12~45°。矿体顶底板岩石为斜长变粒岩。
矿体在地表和深部形态差别较大,在地表矿体有分枝现象,深部又复合为一个矿体(18线)。矿石类型为单一的含石墨的片岩型矿石。矿石品位18.92%~6.74%,加权平均品位为10.67%。
矿石品位变化系数27%~33%,矿石质量稳定。厚度变化系数22%~37%,矿体厚度在空间上稳定。
(4) Ⅳ号矿带:由七个矿体组成,编号为Ⅳ-1~Ⅳ-7,矿体为分枝状、层状、分枝状、分枝状、似层状、分枝状、透镜状。分布于矿区中南部,见于第32、36、38、40、42、44、46、48、50勘探线。各矿体长度490~910m,地表出露最宽145.00m,最窄5.00m,平均宽50.00m。深部钻孔控制矿体倾向延伸8~350m。矿带产状变化较大,不同的分支产状变化明显,倾向10~70°,倾角18~50°。矿体顶底板岩石为变粒岩、混合花岗岩。
矿体在地表和深部形态差别较大,在地表矿体有分枝现象,深部又复合为一个矿体(36线、40线、42线)。矿石类型为单一的含石墨的片岩型矿石。矿石品位18.14%~5.15%,加权平均品位为11.63%。
矿石品位变化系数7%~25%,矿石质量稳定。厚度变化系数3%~107%,说明Ⅳ号矿体厚度变化加大,属于不稳定—稳定类型。
(5) Ⅴ号矿带:由一个矿体组成,矿体为分枝状。分布于矿区东南部,见于第32、36、40勘探线。矿体长540m,地表出露最宽86m,最窄13.2m,平均宽40.40m。深部钻孔控制矿体倾向延伸182m。产状:倾向28~50°,倾角38~50°。矿体顶板岩石为变粒岩。
矿体在地表和深部形态差别较大,在地表矿体有分枝现象,深部又复合为一个矿体(40线)。在深部矿体仍有分枝现象出现(32线)矿体形态变化不规则。矿石类型为单一的含石墨片岩型矿石。矿石品位15.33%~10.20%,加权平均品位为12.70%。
矿石品位变化系数8%,矿石质量稳定。厚度变化系数98%,矿体厚度变化大,属于不稳定类型。
3.2.1 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为鳞片状结构,石墨呈鳞片状集合体及单晶片状产出,片径长轴定向排列,001晶面平行层理,分布在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晶粒间,片径长轴为0.05~3mm。叶片状结构,石墨呈叶片状,片长0.01~1.5mm,常呈单个叶片分布于石英、长石等矿物晶粒间,部分组成团块状集合体,叶片常弯曲。
石墨矿石的构造主要是片状构造。矿石中的片状、叶片状石墨、黑云母、白云母呈定向排列构成的片状构造,石墨的含量一般在5%~15%。
3.2.2 矿石的矿物成分
矿物组成:经岩矿鉴定,矿石由石英、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白云石、绿帘石及石墨组成,矿石中石墨矿物含量在5%~25%。矿石X-光衍射分析,矿石的矿物组成由石英、碱性长石、斜长石、方解石、白云石、伊蒙混层、伊利石及石墨组成(7%~15%)。伊利石、蒙脱石为长石风化的产物。
石墨矿物特征:石墨肉眼见黑色,挠曲小鳞片状,定向性不强。镜下浅褐灰色,多色性不明显,强非均质性,偏光色为烟草黄色。小鳞片状,多为鳞片状集合体,大致平行片理分布,少数呈浸染状分布。石墨与脉石矿物的接触界限一般较平直。
矿石中的脉石矿物:以石英、长石和云母为主。次要矿物有方解石、白云石、透闪石、矽线石,少量的电气石、金红石、榍石、磷灰石、锆石、绿泥石、透辉石。
普查工作阶段,采取20件光片样,对石墨鳞片片度进行了测定,统计结果为:<100目占31.61%。详查工作阶段采取166件光片样,对石墨鳞片片度进行了测定,统计结果为:<100目占54.47%。可以认为本矿石以小鳞片状石墨为主。
3.2.3 矿石的化学成分
本次工作的5个矿带,固定碳含量变化均属均匀型,品位波动不大。
各矿带中矿体加权品位变化在5.15%~18.92%。矿体加权平均品位11.48%。各矿带沿倾斜方向,由地表至地下, 矿体风化矿较原生矿矿石品位有增加趋势,提高幅度为42.98%~8.79%,平均提高27.99%。
3.2.4 矿石中伴生有益、有害组分特征
从详查阶段石墨矿石的145件组合样品测试结果分析,按冶金保护渣对石墨质量要求,有益组分(%)为:SiO259.74;Al2O310.51;P2O50.20;V2O50.32;有害组分(%)为:TiO20.72;S 0.61。
3.3.1 矿石自然类型
根据矿石的结构、构造和矿物的组合特点,矿区矿石自然类型为石墨片岩型矿石。该类型主要包括石墨石英片岩、含石墨石英片岩两种自然类型。
3.3.2 矿石工业类型
上述各自然类型中的矿石矿物为单一的晶质石墨,矿石的组分变化对矿石加工技术、选矿工艺流程等影响较小。因此,本区的石墨矿石均属同种工业类型即鳞片状晶质石墨矿石(矿床)。
3.3.3 矿石品级
实验室浮选试验和酸处理探索试验表明,该石墨矿石墨鳞片较小,因此在选矿过程中磨矿和浮选段数多,浮选流程较长,通过浮选制备了品位达到90%以上的石墨产品,与石墨产品中—高碳石墨(80%≤C≤95%)标准相符,属中—高碳石墨。
矿体赋存于古元古界兴东群大盘道组变质岩中,以多层矿石构成规模超大型的矿床。矿体主要受地层岩性控制,固定碳品位较稳定。原岩建造为粘土岩—中基性火山碎屑—碳酸盐岩建造,其形成环境为浅海环境。通过对比该石墨矿与鸡西柳毛石墨矿在成矿时代、赋矿层位及古地理环境方面具有相似性,据李光辉等[1]研究,柳毛石墨矿碳来源于生物有机质,可推定为萝北卫东石墨矿的碳质来源为生物有机质。
早元古代遭受区域变质作用及混合岩化作用,原岩经变质作用形成片岩、变粒岩及大理岩等。同时,原岩中的碳质经变质作用富集、集中、结晶形成石墨矿,矿床石墨含量及分布,基本上受沉积因素控制。混合岩化作用对矿体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促使矿化富集;另一方面破坏其完整性。成矿时代为古元古代,矿床为区域变质型矿床。
多阶段性的沉积旋回,多层的碳质富集,经区域变质作用,形成了多层的复矿层,矿床具层控特征。
(1) 地层标志:古元古界兴东群大盘道岩组地层分布区,是寻找晶质石墨矿的重要标志。
(2) 岩性标志:石墨本身特点易于鉴别,包括各类含石墨片岩。大理岩也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其源于石墨的原岩建造中的碳酸盐经区域变质作用变质为大理岩。大盘道组的大理岩在空间上往往构成石墨矿的顶底板或夹层,在空间上关系密切。
(3) 各种电法异常区:石墨具有较好的导电性,矿(化)体与围岩的电性差异,低阻高极化异常对石墨矿的找矿工作提供了参考指示。自电异常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石墨的含量。
(4) 地貌特征:富含石墨的片岩暴露地表后易于风化,在地貌上表现为浑圆状相对的负地形。这也为矿区内寻找石墨矿体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