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课程的整体建构与实践路径
——以南京市建邺高级中学为例

2019-03-29 08:26殷从建姜玉华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整体课程标准学科

殷从建 姜玉华

(1.江苏省南京市建邺高级中学,210019;2.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210000)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明确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并在课程结构中强调:“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途径不仅包括体育与健康课,还有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竞赛活动和体育社团活动等。”显然,对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仅靠体育课堂教学,还应依托学校体育课程的“整体性”来实现。目前,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学校体育课程整体实施缺少可借鉴的经验,笔者学校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了探究,供同仁们参考。

一、体育课程的构建依据与整体框架

1.体育课程的构建依据

从林崇德发表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报告》可见,核心素养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它所涉及的内涵是多元化、多维度的,且具有整体性。就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而言,“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是一个较为综合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体育课程也具有整体性;早在1992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讨论稿)》中,将体育课程设置变为学科类课程中的体育与活动类课程中的体育两部分,曲宗湖等人也在《对体育两类课程整体改革的构想》中提出:体育课程整体改革是以系统的观点,将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都纳入体育课程范围,并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各种体育课程形式教育功能的整合。因此,根据学校体育的实际,从课程形式、主要功能要素、目标重点整合、核心素养等,形成体育课程整体构建的认知体系(图1)。

图1 体育课程构建的认知体系

基于以上认识,尝试改变从课程标准自上而下的理论理解和实践摸索,从课程标准实施的角度,由下而上地寻求实现课程标准的路径,逐步建立与课程标准对应的实践模式,在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逐步呈现各种体育课程形式的目的性、组织性、计划性,发挥体育课程的整体功能,推动体育核心素养的落实。

2.体育课程的整体框架

基于高中体育的实践基础,根据学科类和活动类课程分类为实践指导,对晨练(住校生)、课间操、体育选项课、课外俱乐部活动、运动竞赛和训练、体质监测等不同体育课程形式进行整合,纳入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列入课表,按照课程实施标准给予资源分配,从课程分类、课程目的、总体要求、课程形态、课程对象、评价标准,建立体育课程整体框架(表1)。

此课程架构从课程类别角度实现必修与选修、长课时与短课时、显性与潜在课程相结合;从课程形态角度实现学科与活动、分科与综合、系统与专题课程相结合;从课程资源角度实现校内、校外与网络化课程相结合等方面切实保障学校体育课程的落实。

二、体育课程的实施路径

1.学生体育特长的整体培养路径

依托《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双重要求,以学生体能发展为基础,确立个性化体育学习能力的目标,形成每名学生至少掌握1~3项体育特长,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体育发展需求。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将纵向的体育发展与横向的教育教学通过“梯”式结构进行有机的架构;纵向方面主要是指高中阶段体育发展层次、人才培养结构和相关配套元素的发展,横向方面主要是指每一层次的管理主体、教育教学载体、实践形式、效果与评价和相关配套元素的发展;强调体育课程的内、外部衔接,构建系统、长效的实践工作框架(见图2)。

表1 南京市建邺高级中学体育课程整体框架

图2 学生体育特长的整体培养路径

通过不断实践与调整,逐步由原有的单一运动训练走向课程整体培养学生特长的转变,从普及课程的规范、达标、展示驱动,到提高课程的评比、展示、竞赛驱动,再到专业课程的高水平竞赛、人才输送驱动等搭建学生体育特长培养通道,形成集体活动“感”、选项教学“学”、活动课程“用”、体育比赛“促”、运动竞赛“成”、业余时间“补”等各课程形式之间有效衔接;有效缓解了“教体结合”下学生体育特长培养的矛盾,也推动了学校体育的整体发展。

2.体育课程的整体评价路径

课程质量与效益是评价的最突出价值,效益是宗旨,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质量是保障,是课程实施的外显。《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学业质量、学习评价、情境创设和方法应用等教学评价方式,充分考虑体育课程的多功能性,根据学校体育课程各种形态的实际,形成课程分类、课程形式、考察要点、内容要求、评价方式、评价方法等指向,建立以教学为主的学科类课程质量标准和以管理为主的活动类课程质量标准,构建体育课程整体评价标准的体系(表2)。

通过不断实践与完善,逐步由原有的单一体育教学评价导向向课程整体实施评价导向转变,强化了实施主体对体育课程整体的认识,缓解了各项体育工作分离的状态,有利于挖掘体育各种形式的整合功能;明确了教师教学、活动的任务、要求和保障,既解决了具体做什么、如何做的问题,又缓解了原来教师除了上课还要组织学生活动、竞赛、测试等时间和空间带来的矛盾,有利于体育课程整体的实施。

3.体育课程的整体管理路径

《课程标准(2017年版)》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学校是组织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层单位,是贯彻实施本课程标准的关键环节;并强调学校领导应落实专人分管,体育教研组长是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的直接责任人。根据高中体育课程形态的功能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改变教研组、备课组建制,成立体育处,建立项目组,即课程组、竞赛组、体质组、高考体育组、校园足球办公室(以下简称“校足办”)、运动队等;管理架构为:体育分管校长-体育处-课程组、竞赛组、体质组、高考体育组、校足办、运动队;体育处负责人待遇等同学校中层,项目组长待遇等同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三年一聘一考核(图3)。

通过不断实践与调整,逐步由原有的学校教学管理模式(教研组)走向学科发展“功能项目组”课程管理模式,明确任课教师主教项目、辅助项目、训练项目等责任分工,既解决了项目之间场地、考核等的问题,又缓解了选项教学中教务处排课、代课等矛盾等;明确各年级和体育项目分管体育教师,既解决了体育教师评优、评先的现实发展问题,又缓解了教师少、班级多与工作量不满的矛盾等;教师个人实现了自我提升,也改善了体育组成员之间关系,提高了学校体育的整体管理水平。

表2 学校体育课程整体评价标准的体系

图3 学校体育课程整体管理的路径

猜你喜欢
整体课程标准学科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学科新书架
【学科新书导览】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超学科”来啦
十二星座5月整体运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