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 译 周周 编
人类建造能够通天的巨塔却触怒了神明,人类遭受了神罚导致彼此之间语言不能互通,并且散落在世界各地——《旧约圣经》中著名的巴比伦塔,据说曾经真实存在过。那么,故事中隐藏着的巴比伦塔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因建造通天巨塔而被神明惩罚的人类
各位读者都知道巴比伦塔的故事吧。《旧约圣经》《创世纪》中,诺亚大洪水之后出现的准备建造通天巨塔的人们的故事。
“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一样。他们往东边迁移的时候,在示拿地遇见一片平原,就住在那里。他们彼此商量说: ‘来吧!我们要做砖,把砖烧好了。
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
他们又说: ‘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
耶和华降临,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耶和华说: ‘看呐!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做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做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
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
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创世纪》第11章1~9节)
直观来看,大概讲述的意思是:
曾经,所有人都讲着同样的语言。某一时刻,他们开始烧制砖瓦建造巨大的城池和塔,为了避免分散在世界各地,他们要试着建造出塔顶能通天的巨塔。
然而看到这一切的神明认为,是子民们说着同样的语言才会开始做这种事,于是他令人们彼此之间语言不通。于是人们不再通力协作建造城市,而是散落在世界各地。
文中所说的“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据说是因为在希伯来语中“巴别”有“杂乱”“混乱”的意思。
一般来说,巴比伦塔的故事解释的是世界上之所以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语言,是由于巴比伦塔,世界才变得“混乱”。
可是事情似乎并没有这么简单。
神话的舞台就是巴比伦
巴比伦塔的故事颇有神话、寓言故事的味道。
《旧约圣经》《创世纪》讲述的是自创世起的宏大故事,自然有一些神话的色彩。不过也正因为如此,传说故事的舞台才未必都是架空虚构的。
比如亚当和夏娃被驱逐出去的伊甸园——就有许多备选地——最有说服力的说法是在底格里斯、幼发拉底河周围。而这两大河流的上流地区据说就是诺亚方舟的停靠地,土耳其的阿拉拉特山。
很早以前就有人指出,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盛传的苏美尔神话,与《旧约圣经》中讲述的那些具有神话色彩的部分十分相似。
举一个诺亚大洪水例子。
《吉加美士叙事诗》是古代苏美尔的神话、叙事诗,是刻在泥板文书上的苏美尔神话故事的片段。在发现之初,针对内容的翻译工作一直没有什么进展。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一名大英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员才将文书的内容一枚枚地解读了出来,人们这才发现文书上刻的故事酷似《创世纪》中诺亚的大洪水故事,一时间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文书大致内容如下:
“往昔,乌托纳比斯汀按照空之神的指示建造大船,让自己和家人、船工,以及所有的动物登船。
然后持续6日的暴风雨袭来,地面上的人们都变成了黏土。
乌托纳比斯汀的大船最终停靠在尼西尔山顶。接下来的7天,为了确认大洪水是否退去,他分别放出了鸽子、燕子、乌鸦。
终于确认安全的乌托纳比斯汀让所有登船者下船,向神明们奉献贡品。于是在这个香味的吸引下,船的周围聚集来了许多神明。”
这里不再详细讲述有关诺亚大洪水的内容了,不过读者朋友們应该已经注意到两个故事的相似之处了。
如此可以说,《创世纪》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文化方面的影响。换句话说,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毫无疑问正是《旧约圣经》《创世纪》发生的舞台。由此自然可以推测巴比伦塔就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了。
从结论来说,曾经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昌盛一时的巨大帝国巴比伦尼亚,其首都就是巴比伦。具体地点就在今天的伊拉克巴格达南部。公元前3000年的记录中就已然出现的古老都城。
“巴比伦”在亚克德语中有“神明之门”的意思,亚克德语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预言。这也与《创世纪》中的解释不一样。不过在《创世纪》的记述中,并没有出现过“巴比伦塔”这样的语言。记述的只有在停止建造巨塔后,那座城市被称作了“巴比伦”。反而制造出一种故意隐去名字与存在的感觉。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巴比伦塔是巨大的神殿塔庙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各地都曾兴建规模巨大的塔,现存的数量大约在30座以上。巴比伦自然也包含在其中。
这座塔被称作“塔庙”。塔庙的意思是指“高处”,也的确物如其名。
不过称之为塔,倒不如说是一座小山更为贴切,据传有的塔庙内部高度可达90米。
保存较为完好的乌尔塔庙建于公元前2100年左右,第一层的底面为62.5米×43米,高度为11米。第二层的底面尺寸为38.2米×26.4米,高5.7米。第三层已经损坏不见,不过从正面还是可以看出应该是向第三层延伸的阶梯直直地排列着。
虽说看上去会令人联想到埃及的金字塔,不过基本构造完全不一样。
金字塔是用切割后的巨石堆积搭建而成的,内部有数个房间,以及通往内部的入口。而塔庙则是用太阳晒干的泥砖制成,只在表面装饰经过烧焙的砖,堆建成数层的建筑。而且塔庙内部没有房间,只是塞满了土。不过塔庙的顶部却建造了神殿,据说这里是“神明造访之处”。也就是说塔庙是为了神明降临而在城市中建造的巨大的“山”。
此外,太阳晒干的泥砖十分脆弱,極易被风化变回土。因此变成废墟的塔庙轻易地就变回了自然的山丘。从这一点来说也的确是“山”了。
巴比伦尼亚的首都巴比伦中,过去也曾矗立着巨大的塔庙。这正是巴比伦塔的本体。也就是说巴比伦塔是毫无疑问真实存在的。
马尔杜克神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中出现的巴比伦之城的神明,巴比伦尼亚国家之神。伊撒吉拉神殿就是用于供奉祭祀马尔杜克神的,据推测中心部分是公元前6世纪前叶由尼布甲尼撒二世建造完成的巨大的塔庙。名字为“E-Temen-an-ki”,指“天与地之基础”。这不正是巴比伦塔吗?
正因为如此, “E-Temen-an-ki”底面大约有91米×91米,高约90米,是一座高达7层的超级塔庙。
这些都是考古学家推测出来的数据,在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记载中则更为巨大,基地部分单边尺寸和高度都达到了185米。
不论真实尺寸究竟是多少,从当时的常识来说,这绝对是高层建筑了。以神明居住的天界为目标建造的建筑,这样来看也就不足为奇了。
《旧约圣经》中出现其他民族之塔的原因是什么?
巴比伦塔是真实存在的。它就是位于巴比伦的巨大神殿塔庙。
那么,为什么这座巨大的塔庙以“巴比伦塔”的形式被记录在身为异教徒的犹太人的《旧约圣经》《创世纪》中呢?或许是与“巴比伦囚虏”这件重大事件有关吧!
巴比伦囚虏是古犹太人被掳往巴比伦的历史事件。公元前597年一前538年,犹太王国两度被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征服,俘虏大批犹太富人、手工业者和平民,并囚禁于巴比伦城。公元前538年,波斯国王居鲁士灭巴比伦后,被囚掳的犹太人才获准返回家园。这段历史,犹太人自称为受难时代,被网时渴望耶和华派一个救世主来复兴国家。犹太教就是从此萌芽的,对基督教的影响也很大。
被俘的犹太人被迫在巴比伦建造巨大的塔庙,并记住了这个尤为庞大的建筑。
随着时间的流逝,往昔巨大的塔庙变成了巨大的土山,但是从它的残骸中我们也能想象到当年的姿态。
塔庙作为巴比伦尼亚的象征,令后来《圣经》的编纂者特别关注也就并非不可思议之事了。
不过,对于背负着“囚虏”历史的他们而言,巴比伦尼亚是不可饶恕的敌对国家。自然地,对于塔庙他们也不会有什么美好、正面的解释了。因此《创世纪》中记载的塔庙被抹去了原本的功能,即神明降临的巨大神殿,而是完全变了味道。
“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塔庙在这里变成了他们炫耀能力、获取名声的工具。
此外,在讲述犹太人的《旧约圣经》之中,冷不防地插入了一个巴比伦尼亚这个外民族的故事。
巴比伦在当时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是最大的城市,自然是经济繁荣、人口众多。周边国家也会向这里聚集。各种民族相互交融,是一座各种语言交织的热闹兴旺的国际都市。尽管如此,他们却要“口音、言语,都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应该是因为当时巴比伦尼亚的语言就像今天的英语一样,是一种国际通用语。一个巨大的国家,用一种通用的语言,统一周围小国的不同语言——这应该就是建造塔庙的人们,以及巴比伦塔的真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