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太空歌剧”与其他科幻文学类型的异同

2019-03-28 11:32李家珅
戏剧之家 2019年7期

李家珅

【摘 要】太空歌剧是科幻文学的一个亚类型。这一概念从诞生到发展,最终到繁荣,经历了曲折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折射出时代的发展与科幻文学的进步。本文探讨了太空歌剧的概念与起源以及特点,并分析了太空歌剧与其他科幻文学类型的异同。

【关键词】太空歌剧;科幻文学;硬科幻;软科幻

中图分类号:I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7-0013-02

一、太空歌剧的概念与起源

太空歌剧,英文Space Opera,也被译作“宇宙史诗”,是科幻文学的流派之一。科幻文学是一种起源于近代西方的文学体裁,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而逐渐兴起,在二十世纪获得了繁荣的发展,并在清末民初时期传入中国。如今,科幻文学已经成为了国内外文学领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太空歌剧则是科幻文学中一个特色鲜明的组成部分。

在科幻小说的不同发展阶段,“太空歌剧”这一概念的内涵也有所不同。美国作家Wilson Tucker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首次创造出Space Opera这一名词。他在他的爱好者杂志Le Zombie中,给出了他对太空歌剧的定义:“hacky, grinding, stinking, outworn spaceship yarn.” 即“破旧的、磨碎的、臭气熏天的、陈旧的宇宙飞船故事”。这也代表了当时西方主流社会对这种科幻类型文学的普遍看法。英文Space Opera中,Opera通常被译作“歌剧”,但此处这个词汇与音乐毫无关系,甚至还带有一定的贬义,旨在将低劣的廉价小说与高品质的、严肃优美的文学作品区别开来。此处的Opera,与Horse Opera(西部片)和Soap Opera(肥皂剧)中Opera的含义相同。可见在当时太空歌剧类作品被看作是人们用以打发时间的廉价娱乐方式。

早期太空歌剧的代表作品有:E. E. Smith的《宇宙云雀号》系列,Edmond Hamilton的《太空突击队》系列等。随着太空歌剧类优秀作家和作品不断涌现,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主流社会对太空歌剧类题材作品的态度逐渐转向正面。越来越多的太空歌剧类科幻小说获得了雨果奖和星云奖等奖项。大家津津乐道的阿西莫夫的《基地》和《银河帝国》系列小说,弗兰克·赫伯特的《沙丘》系列小说,田中芳树的《银河英雄传说》,以及乔治·卢卡斯《星球大战》系列同名小说及电影等都是太空歌剧中的优秀代表。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太空歌剧已经成为科幻文学中的重要类型,并获得了普遍认可。

目前科幻文学界对太空歌剧并无严格的公认定义,笔者认为英国作家罗伯特·格兰特给出的定义涵盖了典型太空歌剧类作品普遍具有的特征:科幻文学中的一个主要流派,强调故事的戏剧性,不像硬科幻强调科学的考证,也不同软科幻强调启发性,通常此型作品可以说是直接把现实的故事放到太空或外星的架空背景中。因此,可以将太空歌剧视为以宏大的太空为背景,上演各种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的故事。

二、科幻文学的分类与对比

科幻小说作为小说的一个分支,本质上属于通俗文学的范畴。一般认为科幻小说需具备科学性、幻想性、文学性。科幻小说分类众多,在科幻文学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也可以有多种划分方法。比如按照故事类型,大致可以分为:赛博朋克、蒸汽朋克、星际航行、乌托邦与反乌托邦、基因改造、时间旅行等多种类型。但这种划分方式对于内容形式丰富多样的科幻文学来说太过简单粗放,因而会有遗漏和交叉重复的部分。本文按照被科幻文学界普遍认同的划分方式,即将科幻小说从基本内核上分为两个基本大类:硬科幻小说和软科幻小说。

硬科幻小说,英文Hard science fiction,突出对科学和技术的尊重,小说中的一切设定均要符合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幻想成分是基于自然科学的合理想象,表现出对科学细节的谨慎与追求,剧情的进展与科技具有紧密的联系。在硬科幻小说中,想象力不可逾越物理定律的限制。这也体现出了科幻小说中科学性和幻想性的辩证统一。如果单纯地“为了幻想而幻想”,而忽略科学性,就违背了科幻小说的核心精神,模糊了“科幻”与“奇幻”的边界。典型的硬科幻小说代表: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H·G·威尔斯的《时间机器》、艾萨克·阿西莫夫的《我,机器人》、安迪·威尔的《火星救援》、刘慈欣《三体》系列等。

软科幻小说,英文Soft Science Fiction,是科幻小说的另一基本大类。相比于硬科幻小说对于自然科学的崇拜与考究,軟科幻小说主要侧重于哲学、心理学、政治学和人类学和宗教等人文社科类领域。软科幻小说并不以严谨的新科技和新发明作为推动故事的内核,而更善于在读者阅读之后引发人文思考。典型的软科幻小说代表:乔治·奥威尔的《1984》、苏禹的《新世》、郝景芳的《北京折叠》等。

硬科幻小说与软科幻小说的区分与情节无直接关系。硬科幻也可以具有丰富的人物与细腻的情感描写,软科幻也可以有自然科学元素的融入。也正因如此,这两大分类并不是非黑即白、彼此严格对立的。

三、太空歌剧与两种科幻类别的关系

正因为科幻文学分类的复杂性,太空歌剧类科幻小说通常可以同时具有以上两个科幻文学大类的部分特点。典型的,如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系列。该系列作品同时包括同名小说和电影,此处笔者只讨论《星球大战》小说。该小说中包含了星际航行技术、克隆技术、人工智能等科技色彩浓厚的内容。这些部分皆是基于现有技术的合理延伸与想象。但同时小说内也包含诸如“原力”等超越基本物理定律之外的设定,同时也将外星文明、宗教信仰、政治立场和不同智慧生命之间的联系与冲突作为作品的血肉。

太空歌剧类作品也可以属于典型的硬科幻范畴。比如我国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三体》系列,其中包含了大量鲜明、新奇,但又符合逻辑和自然科学规律的设定。如将量子纠缠用于通讯技术、冷冻休眠、量子计算机、宇宙坍缩、克隆技术、混沌理论等。这些设定皆以物理学、生物学或数学等自然科学规律为基础。而这些基于自然科学的严谨设定也推动着小说故事的展开。

太空歌剧类科幻小说也可以属于软科幻的范畴。比如,雷·布拉德伯里的长篇小说《火星编年史》。该部作品较为特殊,通篇由二十多个短篇小说组成,其中作者并没有对先进科技进行详细描写,而是用深刻的笔触刻画了人类正在面临危机时的内心世界,批判了社会的种种丑陋之处,表现出高度的社会学内涵。

四、太空歌剧的写作特点

故事背景上,与其他科幻文学类型相比,太空歌剧类小说以太空、外星球以及宇宙飞船或空间站为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换句话说,太空是这场“歌剧”的主要“舞台”。太空探索是二十世纪以来的热门话题。宇宙浩瀚,仿佛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因此太空这一特殊背景同时包含了人类对于未知的好奇、向往与恐惧。因此这种场景的特殊性赋予了太空歌剧宏大的世界观。星球探索、外星殖民、星际联盟等太空歌剧类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桥段皆是借由太空这一特殊场景才得以展开。与故事背景位于地球的科幻小说对比,太空歌剧类小说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即由于宇宙的广袤性和未知性,各种天马行空的联想均可以体现出合理性。在宇宙中,地球不过是沧海一粟,故事背景的扩大给了太空歌剧类科幻小说丰富的想象空间,作家的创作空间得到了空前拓展。

人物设定上,太空歌剧类科幻小说通常由于世界观的宏大以及故事内容的复杂性而拥有众多的人物。很多时候,小说中会出现人类之外的外星智慧生物,这些外星生物通常代表了人类之外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甚至这些角色对于生命的概念和对宇宙的理解都与人类有着迥然不同的认知。有的作品中种族众多、关系复杂,人类与外星生物之间可能是友好的伙伴关系,也可能是你死我活的敌对关系,甚至是可以同为高等文明的试验品。在这些差异极大的人物的各种活动之中,太空歌剧类小说往往可以引发读者对于人类文明的思考。同时,太空歌剧类小说也经常会出现克隆人类,此时小说可以借由克隆人如人类的复杂关系赋予作品更多的伦理学和社会学内涵,引起读者对人类自身的思考。除此之外,人工智能也常作为重要人物在太空歌剧类科幻小说中登场,在经典的太空歌剧中,人工智能往往高度人格化,具有与自然人极其相似的特质,在拥有高度发达的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经常被赋予细腻的情感。技术的瓶颈会被打破吗?人类的未来究竟是怎样的?当肉体与精神都能完美复刻甚至加强时,对于“人”的定义是否需要被打破甚至修改?这种思考和探究也是人工智能角色在小说中的意义之所在。

情节设定上,太空歌剧类科幻小说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富有戏剧性。太空只是故事的背景,是舞台,而情节的跌宕起伏才是重点。归根结底,太空歌剧虽然有科学元素,但仍具有通俗文学的一般属性,其中就包括娱乐功能。读者选择阅读科幻小说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直接通过小说来学习科学知识,因为毕竟科幻文学和科普文学有着本质的差别。读者阅读科幻文学,期望的是获得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因此,与其他小说一样,科幻小说的情节是其核心价值之一。优秀的情节设定会令读者拍案叫绝,大呼过瘾。正如前文提到的,由于宇宙这一故事背景所具有的广袤性和复杂性,在太空歌剧类科幻小说中,太空或者外星球的宇宙定律和物理规律等并非是阻碍作家想象力的桎梏。但从另一个层面看,一些太空歌剧类作品在讨论新技术或新发明中蕴含的底层自然科学逻辑时往往一笔带过,甚至有意无意地回避技术背后自然科学的表述。所以某些太空歌剧类作品多多少少会令典型硬科幻的拥护者反感。他们认为某些“科学元素”过少的作品,应该被划分到“奇幻小说”的范畴,而非科幻小说。但优质的太空歌剧类小说是会得到读者广泛认同的。

五、结语

太空歌剧是科幻文学的一个亚类型,既具有科幻小说的一般属性,又具有鲜明特点。“太空歌剧”这一概念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诞生以来,曾一度受到主流文化的排挤与讽刺,随着优秀的太空歌剧类作品不断涌现,科幻界和社会逐渐认可了这个类型的科幻作品。至二十世纪末太空歌剧已经成为科幻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优秀的太空歌剧类科幻作品被多次再版,或改编为电影、游戏等衍生文化产品,体现出了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旺盛的生命力。

太空歌剧类科幻小说以恢弘壮阔的世界观、丰富的人物类型和社会关系,充满想象力的情节设定,产生了独特的富于史诗感的艺术美,并能引起读者对人类社会和未来科技的思考,具有一定的科学启蒙价值和人文价值。

参考文献:

[1][英]罗伯特·格兰特.科幻电影写作[M].谢冰冰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

[2][美]艾萨克·阿西莫夫等.美国科幻小说选[M].吴定柏注释.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3]吴岩.科幻文学论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

[4]金涛.科学、人文与编辑[M].北京:首都師范大学出版社,2015.

[5]方凡.美国后现代科幻小说[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6]杨飞,童小珍.人一生不可不知的中外名著[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