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 济南 250101)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重点在农村区域,难点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已经成为了如期实现全面小康最紧迫、最艰巨的重大政治任务和必须完成的底线目标,事关人民的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虽然当前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精准扶贫组织管理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
精准扶贫组织管理是指精准扶贫活动系统的管理者,为保证精准扶贫工作正常进行,实现精准扶贫既定目标,而对精准扶贫进行的安排、控制等过程。其实质是在精准扶贫的整个过程中对有关的要素和资源,包括人、资金、物等进行合理的计划、协调与控制,并加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的潜力,主要是对扶贫体系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关联以及相互制衡的动态关系及其功能,是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之中引导、调配、促动扶贫行动持续有序发展的组合样式、管理制度以及调控措施。具体讲,就是以实现精准脱贫解困为目的,以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化扶持,进而实现自我发展为内容,是扶贫过程中各种机制要素,即精准识别机制、精准帮扶机制、精准管理机制的相互依赖与相互作用来实现精准扶贫的总体目标。
虽然经过多年的共同努力,逐步的建立和健全了以各级党委、政府扶贫领导开发小组牵头协调、各有关部门通力协作的精准扶贫组织管理体系。精准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按照相应的职责分工对精准扶贫开发的工作进行组织、调查、研究、管理、督导、考核等。但是还不够完善、不够系统,没有充分发挥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的还不够健全。
虽然构建了精准扶贫组织管理的组织机构,并为设定了相应的职责,但精准扶贫工作在各个行业部门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精准扶贫组织管理涉及职能部门,涉及面广,各个职能部门都承担着不同的精准扶贫工作任务,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职能部门对精准扶贫工作认识不够,工作不到位,特别是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共同完成的工作,存在推诿扯皮的现象。
激励机制不够重视,激励的最好手段是参与管理,然而在精准扶贫组织管理中很难体现,上下级行政管理,导致下级很难参与决策,上级对于下级的提出意见建议也很少采纳。评估机制不健全,评估机制是激励机制运行的基础,但当前不能根据各地、个人的实际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评估机制。
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作为实现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建立健全扶贫开发工作推进机制,形成“网格化、全覆盖、分线作战抓落实”的责任体系。重点做好扶贫力量组织调配、项目落地、资金使用、帮扶措施督促落实、建档立卡信息统计等工作。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统筹谋划、决策部署、沟通协调和检查指导的作用。各成员单位要密切配合、各负其责,形成打好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强大合力。
细化分解精准扶贫任务,建立脱贫攻坚重点工作台帐,将各项精准扶贫任务进行分解细化,明确牵头部门和相关责任单位,制定具体实施意见,明确责任人员和完成时限,采取过硬措施,倒排工期、定人定责、全力推进,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1.要重视激励机制对工作人员提高工作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的作用。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处于不同岗位、层级的工作人员的需求层次不同,这就需要理解工作人员的不同需求并予以满足。一方面,在奖励机制上。切实提高从事精准扶贫工作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另外,要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满足感,领导层对于合理建议进行采纳并做出决策也是对一般工作人员的一种激励。另一方面,在晋升机制上。开辟拓宽晋升渠道,多从精准扶贫领域选拔敢当的勇作为的干部。评估机制是奖惩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前提,良好的评估机制可以为奖励机制和激励机制提供参数标准。
2.完善督导考核。各有关部门要制定工作细则,对重大决策部署逐一分解立项、建立台账,做到跟踪督办、办结销号。建立扶贫工作调度督查制度,按照工作进度和时间节点,定期督查、通报,结果列入年终综合考核。督查、考核、问责三位一体的强力督考体系。制定脱贫攻坚工作督导检查办法,建立定期巡查、随机抽查、全面督查“三位一体”的督导检查机制。制定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通过全员全域全过程立体式多层次考核,切实发挥督导考核作用。
总之,精准扶贫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的大工程,分析精准扶贫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改进脱贫攻坚工作,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