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双困”毕业生就业援助体系的策略

2019-03-28 19:25林子鸿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困难毕业生

林子鸿 颜 郡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117)

近年来,随着扶贫攻坚工作不断深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状况有所提升,但受自然灾害、疾病、子女入学等支出性贫困因素影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依然存在,而且个别学生长期受家庭经济状况所迫,在学习成绩、人际交往方面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心理影响。[1]因此,对于家庭经济困难,且心理、身体、学业或综合素质的某一方面处于弱势导致就业困难的“双困”毕业生来说,他们的就业问题日渐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难点,他们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学生本人及其家庭的生存发展,更关系到扶贫攻坚工作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

一、“双困“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先天不足”

改革开放40多年,国家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贫困人口逐年减少。来自城市和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群体,普遍有较强的社会交际能力,较为丰富的社会资源,他们的就业路径和渠道相对容易。但是一小部分人口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原因处于深度贫困中,导致部分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缺乏良好的社会交往环境。他们进入高校后,即使有比较完善的资助体系保证他们上学无忧,也无法改变他们中有个别同学因身体残疾或长期以来心理自卑,学习后进,社会资源较匮乏而无法就业等情况。

因此,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他们不仅有经济上的负担,还有人际关系和能力素养方面的不足,在面临就业的时候,他们普遍缺乏求职培训、辅导和经费保证等,让他们在求职过程,难以脱颖而出。

(二)人力资源供过于求导致就业压力剧增

自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大学生培养模式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大学生数量持续增加,使高校毕业生从供不应求转变为供过于求。据统计,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834万人[2]。人力资源的过剩,导致就业岗位数量减少,毕业生整体就业压力显而易见。加上近年来,受经济结构调整影响,整体经济下行明显,高校毕业生人数有增无减,社会再就业人数显著增加,高校“双困”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三)高校专业调整和就业指导力度不足

当前,高校在专业方面设置方面仍滞后于市场需求。如高校一些专业已无对口就业单位,个别学校为了让在编的老师有课上,仍然还在招生。这种结构性就业困难,在一些高校还普遍存在。另外,一些高校“双困”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学生就业目标定位模糊也是原因之一。有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缺乏专任教师,学生得不到系统专业的就业知识指导,导致在就业过程中,过于理想,造成“双困”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和就业定位发生偏差;有些毕业生目标定位很高,不愿意深入基层就业;有些毕业生抱着先择业再就业的想法,主动放弃就业机会。

二、构建“双困”毕业生就业援助机制的措施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挥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3]“双困”毕业生就业援助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仅仅依靠政府、高校和社会、学生本人中的某一个环节是无法实现援助目标的,只有四者共同形成合力,才能构建一个完善的“双困生”援助体系,帮扶“双困生”顺利就业。

(一)政府是先导

政策支持,是做好“双困”毕业生工作的重要保证。一要增加投入。继续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除了设立奖助学金的方法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生活费问题外,政府还应该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求职培训方面的投入。二要政策导向。政府不仅可以发挥优惠政策导向作用,鼓励企业在条件允许的岗位上吸纳一些身体残疾的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让部分残疾同学顺利上岗;出台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主创业政策,除了税费方面的减免,还可以在小额贷款方面给予更多倾斜;另外,努力拓展基层就业新空间,落实基层就业资助政策等。三要加强监督。营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除了公平的招聘条件,还要公平的过程和结果。在招聘过程要建立完善的监督和举报制度,坚决查处因人设岗,任人唯亲的行为。尤其是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招聘,更要建立科学的面试制度。

(二)高校是载体

高校承担了人才培养的重任,是促进“双困”毕业生工作的重要力量。一要对高校专业和师资进行有效评估,对部分就业难的老旧专业应该及时转并撤销,对师资力量进行调整提升;二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创业指导队伍,及时规范课程设置,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帮扶“双困”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和养成良好的择业心态,及时根据市场需要锻炼职业能力;三要从物质上、心理上,就业指导上等提供全程化帮扶工作。首先,建档跟踪帮扶,建立一对一的指导机制,从大一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学四年分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然后,开展就业补助,对“双困”毕业生采取经济援助和求职补助,以解决他们经济上不足;其次,对就业心理困难的学生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调适择业心理,跨越心理障碍,针对性地对就业形象困难的学生给予职场形象指导。

(三)社会是保障

解决“双困”毕业生问题最终的归宿是社会。高校作为就业推动者的,要从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中了解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素质培训,增强毕业生的就业适应性;政府要营造良好的公平公正的就业氛围,多鼓励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家庭经济困难优秀毕业生,让更多的“双困”毕业生走上岗位;社会的企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身条件提供部分实习岗位给“双困”毕业生锻炼,为他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自身是关键

“双困”毕业生顺利就业还是要靠自身,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是前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大学阶段要主动融入集体生活,参加集体活动,让他们在班级、年级、社团担任一些职务,在学校期间要积极学习就业指导课程,不断提升综合素质;认知自己是重点。“双困”毕业生要树立对生活的自信,不断克服自卑心理,认识到贫困并不可耻,并不可悲,甚至是人生中一笔重要的财富,以积极的心理去面对学习和生活;摆正就业心态是关键。切忌眼高手低,盲目追求收入高、地位高的工作,不要一味地选择大城市、大企业,要善于结合自身特长,因地制宜、合理定位,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思想观念。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困难毕业生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选择困难症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