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臻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1]。社会责任感具体来说可以包括三个方面的层次:个人和家庭层面、集体和社会层面、国家乃至全人类层面。强烈的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和履行社会义务,象征着新时代大学生的成熟及其所需的基本素质。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不断增强和巩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
怀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承担社会义务,履行社会责任,是当代大学生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代,不断培育和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当下,大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较强。对自己,人生目标明晰,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计划明确,职业目标清晰,有美好的理想,并为之不懈努力和奋斗;对家庭,他们平时能够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积极尽到晚辈的责任;对集体,他们集体荣誉感较强,能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并为集体贡献力量;对社会,他们注重社会公德,自觉维护公共秩序,为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对国家,他们关心国内外时事政治,拥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趋于淡化,与国家、社会的期望相去较远乃至背道而驰,具体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冲击,部分大学生眼界过于短视,思想过于物质,一切从经济利益出发,将自己利益放在首位,不顾及他人、社会与集体利益。当社会集体与个人自身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他们往往考虑个人自身小的利益,忽略甚至牺牲整个社会和集体利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个人利益和社会集体利益是对立统一的,两者既有对立冲突的一面,也有相互统一的一面,但从根本上来说两者是一致的,只有维护好社会集体利益,才能真正保障个人利益。
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并为之积极奋斗,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也是国家进步的重要源泉。但是目前部分大学生缺乏对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正确把握和考虑,不能辩证认识、看待和处理个人理想和社会责任、个人目标和国家使命之间的联系。部分学生在追求个人理想的过程中,片面强调自身奋斗目标,过于注重“独善其身”,尽可能创造一切条件满足个人需求,当个人理想和国家社会责任发生冲突时,往往毫不犹豫地选择满足个人的小目标,忽略他人、集体、社会乃至国家的需求与发展。
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他们在长辈的呵护下成长,其中一部分人付出较少获得较多,因此觉得一切理所当然,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膨胀,片面追求自身发展,盲目夸大自我价值,只关注个人价值是否实现。本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原则,这部分学生缺乏对他人和集体的关心,缺少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在面对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时袖手旁观,乃至对应当履行的义务或应当承担的责任持推卸态度,忽略了自己作为一名公民应当履行的相应义务。
学校是促进和锻炼学生社会责任的重要场所,其教育效能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成果。当前高校虽然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存在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智育轻德育。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乃至大学德智体美劳教育发展不平衡,在现实教育过程中重智育、轻德育现象十分严重。社会责任感作为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往往被忽略,导致其作用受到影响和发挥。二是内容不够具体。目前高校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往往以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代替,理想化和政治化倾向严重,往往忽略社会责任感的个人、家庭方面,容易使社会责任感成为空中楼阁,脱离大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导致实践过程中难以操作和执行。三是培育方式单一。目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主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且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由于方式单一,导致课堂氛围单调,学生接受度低,教育教学容易变成单方的说教,严重影响教育效果。四是评价办法滞后。目前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评价体系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既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方法,也缺乏能够准确反映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指标数据,难以正确、全面评定和引导大学生社会责任和行为。
家庭教育作为最基本、最原始的教育方式,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家长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子女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遗憾的是,目前部分家庭忽视了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一是缺乏感恩教育。目前大学生多为95后甚至00后,很多为独身子女,他们从小在长辈的呵护下成长,理所当然地接受家人的照顾,理直气壮地接受他人馈赠,不懂得家庭责任和义务,不懂得感恩和回馈社会,导致其从小缺乏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和勇气。二是家庭教育方式缺失。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目前大部分家庭注重学习成绩的提高,注重智育智力的发展,对于包含社会责任感的德育教育,始终觉得可有可无,导致子女社会责任和品质培养滞后。三是家长自身素质影响。由于部分家长自身素质不高,社会责任感不强,甚至存在责任失范现象,导致无法做到以身作则,失去了言传身教的作用,影响了子女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青年大学生的“三观”尚未成熟,还处于成长阶段,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和不利因素影响。首先是市场经济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部分大学生在做出决定和行为选择时,往往优先考虑经济因素和个人利益,社会责任和义务往往退而居其次。二是西方价值观的影响。随着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多元化思想不断涌入,导致部分大学生盲目崇拜西方思想和社会制度,进而影响社会主义价值观认同,弱化以集体主义为重要特征的社会责任感的接受。
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主见性较强,但由于知识结构单一和缺乏社会经验,部分大学生理性认识和分析辨别能力较弱,看待社会问题往往不够深入,不能看到现象的本质,容易被表象蒙蔽,认识社会问题容易简单化、理想化,甚至较为片面,往往容易走向极端。如面对整个社会责任感缺失问题时,部分大学生不能客观、全面、冷静地分析和看待这是一个历史过程,不能正确地处理好个人义务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容易产生矛盾心理和行为冲突,易于放弃担当社会重任的勇气,抛弃引领社会风气的责任。
首先要发挥课程教学作用。“目前我国高校社会责任教育主要蕴含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中,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为中心开展公民责任教育”[4]。学校要紧扣时代潮流和社会热点,不断更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教学内容,通过优秀课程示范巡讲、优秀成果巡礼等方式,不断增强相关课程吸引力。其次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高校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教学内容要紧跟社会热点,能够吸引学生;教学手段要紧跟信息时代潮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作用。
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在子女价值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家校联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培养社会责任感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家长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觉悟,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意识,在言行举止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情怀,做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榜样。与此同时,学校要引导家长敢于放手、勇于放手,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社会公益事业,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帮扶活动,在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过程中感悟社会责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履行社会责任,积极为集体、社会、国家多做贡献。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是一个长期而又系统的过程,必须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完善评价反馈机制,从根本上确保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落实到位。一是要出台相关政策或文件。目前高校基本制定了德育文件和具体实施办法,但专门针对社会责任感制定相关政策和文件的高校少之又少。为了从根本上扭转社会责任感及其教育现状,国家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或法律法规,高校再制定具体实施意见或办法,确保有据可依。二是要建立完善评价体系。目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难以量化和评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评价和反馈机制落后,没有具体可以操作的评价方式方法。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评价体系可以德育分数或学分的形式进行量化,应该奖罚分明,达标或超标给予一定奖励,反之可以给予适当处罚,如取消评优评奖资格等。通过建立奖罚分明、重在激励的社会责任评价机制,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水平。
对大学生自身而言,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在大学阶段,社会责任感主要体现在集体观念、合作精神、社会公德等方面,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社会责任感关系到自身发展、社会文明、国家进步,只有认真履行社会责任,才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引领社会风尚、推进社会进步。其次要加强自律。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社会责任意识,就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不断提高自我约束力,不断培养具有高尚情操的社会责任感。再者要身体力行。社会责任感的最后落实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大学生要积极履行社会义务,承担相应集体责任,不断提升公德意识,积极践行社会公德,遵循道德规范,投身于社会实践,努力推动社会责任感的落实和发展,潜移默化地引领社会风气,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