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跨界”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2019-03-28 19:25:17邢成武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跨界媒介政治

邢成武

(三明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改革开放的历史脚步走过了40年的时光,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发生了历史巨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昂首阔步走进了新时代。高校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后备主体,其面临的社会文化语境已发生新的变化。当下高校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成长的一代,传统的思想政治灌输式教育与规训,已然不能适应“网生代”的心理预期。文化资本的急速发展,带动着传统与现代媒体融合新业态,以及不同主体、场域之间的跨界现象,这样的新生事物、现象,与高校大学生这样的年轻群体的审美文化、接受心理息息相关,如何有效利用“融媒-跨界”现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拓展,应需引发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思考与探索。

一、融媒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所谓融媒,并非不同媒介之间平权式的融合,而是新媒体把传统媒体融化在其中。”[1]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带来媒介话语权力体系的变革,新媒介(网络、手机)不是简单的将旧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的内容旧瓶新装,而是新旧媒介之间在理念、内容、形态、手法上的相互借用、重组与融合。

(一)思想政治教育受到融媒的挑战

融媒时代的受众,已然突破单一的被动接受者的固化地位,不再是传统研究者所谓的沉默的螺旋。“新媒体的低门槛打破了高雅和低俗,精英和草根之间的界限,传统的权威和价值规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2]在融媒时代,信息的流转较之传统媒介而言,其借助互联网、手机织就的数以万计的细微传播个体,极易造成话题、事件产生传播效果的裂变,任何事物都是一体两面的,融媒时代的意识形态表征既有向好面,同时也有其隐忧。

“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借以传播,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在高校师生中有一定的市场。”[3]2018年发生在厦门大学的两起事件,就反映出当下部分高校师生在意识形态上的认识不足与教育缺失。厦门大学女大学生田佳良,本是一个旁人眼中的优秀学子,已经具备了攻读博士研究生的保送资格,但她在微博中的偏激言论,对国家、民族、人民的恶意攻击与诋毁,着实让人触目惊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大学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主体,而像田佳良这样不爱自己的祖国、民族与人民的大学生,能够肩负起这样的历史使命,具备这样的使命担当吗?同样令人忧心的还有厦门大学的教师周云中,也是在微博、互联网上发表过激不当言论,引发网友们的热议与讨论。上述现象及问题,除了表明在高校师生中的确存在着意识形态认识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媒介引发的更为复杂的网络舆情,对意识形态的把控也就更加艰难。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体融合脱节

当前,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与教育的学校机构,对新媒介认识很不足,大部分还停留在传统课堂教学的意识形态管理机制上;“部分高校思政工作者观念滞后,缺乏相应的媒介素养,对新媒体的特征及传播技术知之不多,且对新媒体的影响缺乏有效监控和合理引导,使得灵活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成为一种新的挑战。”[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宣传和传承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机制,但缺乏新媒介思维的思政工作者,在意识形态教育上因其忽视新媒介在当下年轻大学生中的重要影响,而使得学生对灌输式的意识形态教育不能达成接受认同,故而意识形态传授与接受双方没有形成有机串联,进而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上的不足与缺失。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与融媒良性共生

其实,融媒时代,无论是政府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还是个体、团体的意识形态表征,面对问题,重要的关键点是要学会认识新媒介,认识到媒介融合的特性,把握融媒时代的议题导向,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与意识形态教育,这才是切题之本。

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单向性的,其主要是通过教师这一代表权威的主体,通过表征意识形态功能的课本、教育机制来达到意识形态的宣传、把控与传承,但这样的规划路径,轻易的就被带入教室的手机所打破。而如何改变单一的教育途径,这需要代表意识形态权威的教师反思教育模式以及教师自身的角色定位,以及怎样从融媒时代的特性中加强和重新确立教师这一角色在传播向度与影响方面的权威,需要找寻到合适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如《牵妈妈的手》微视频刷屏网络,短短两分钟的微视频,习近平总书记吟诵《游子吟》的声音和牵着母亲散步的画面令人印象深刻。《牵妈妈的手》以小切口、大主题的表现手法和以具体人物形象为载体的叙事方式,既传承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深邃思想,又生动有趣。”[5]借用这样的新媒介形态,拓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新思维,才能较好地契合当下高校大学生审美接受心理。况且,信息的传播与知识的传递只有与接受者形成良性的互动和关联,才能在意识形态教育上深入人心。

可见,融媒时代,信息的高速流动与无障碍化,严防死守是不明智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除了依赖于学校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的机制外,还要有效地结合新媒介、新途径,让新媒介的讯息进入到传统教育的课堂中来。要学会利用新媒介平台,将社会上的热点现象或事件,与传统的学校意识形态教育相结合,找到与大学生审美心理相契合的方法途径,借助新媒介推广符合我国国情的意识形态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学上的路径突破。

三、跨界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跨地区合作、跨国家贸易、跨文化交流、跨媒体实践……人类社会正在被名目繁多、层次交错的跨界活动频繁波及和剧烈扰动。这是时代发展的潮流,其势不可挡、其力不可遏。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物资……各种要素的跨界流动,在破坏旧秩序之同时,也为发展提供各方面的活跃因子。”[6]在融媒时代新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在融通新媒介、新方法的同时,也催生出意识形态教育的跨界面相,其跨出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的边界,走出单一的学科知识体系限制,向其他学科体系跨越,在跨界中与融媒相伴相生,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新路径。

(一)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有跨界意识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学习新现象、新事物,而不是固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家三分地,备好一门课、讲好老内容、一年复一年,这样的传统上课方式及僵化的教学内容,是必然不能引发网生代年轻大学生学习兴趣的。按照跨界思维,作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广大教师,特别是思政教师,要打破专业学科的限制,要将国家意识形态教育内容,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艺术学、历史学、心理学等学科内容相结合。高校教育工作者不能仅仅守着单一的意识形态领域的知识内容,而应该将视野拓展开,要善于运用跨界思维进行意识形态的教育。

近几年的新主流电影,如《湄公河行动》《战狼》系列、《红海行动》,通过类型电影的融合,将观众喜闻乐见的战争、打斗场景,营造得震撼人心,通过个人英雄主义的渲染,在最大化的程度上渲染英雄背后所表征出的国家意识形态内涵,爱国主义、奉献精神、国家对公民的守护等内容,在影像奇观叙事中,与观众达到了心理共鸣,故而能够引发观众热议,产出高票房。高校大学生作为当下我国影视剧接受中的重要主体,他们的广泛支持推动着我国影视艺术创作的繁荣,同时,吻合现代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流影视作品,也在潜移默化地将意识形态宣传教育融于大学生的观影活动之中,这是一种积极且有效的意识形态教育路径。试想一下,如果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只张口闭口意识形态理论说教,而对意识形态宣传教育领域的社会文化热点事件没有关注和了解,自然不能与大学生的接受心理相契合,也就不能达到有效的意识形态教育。

因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要摆脱单一的传统学科内容,要注重结合社会文化热点现象与事件,将意识形态的课本内容与跨界的新事物、新问题相结合,这样才能适应融媒与跨界时代网生代大学生的审美心理,才能真正地吸引学生的上课兴趣,与学生做到同频共振。

(二)在教育教学手段上要有跨界意识

传统的意识形态教学场域在教室,教师在台上,学生在台下,师与生的界限分明,教师是传输者,学生是接受者,这本是一个自古以来充满神圣仪式化的形式,但现在却轻易的被一部手机所打破。现今高校意识形态的教学,不能再是单纯的讲课本内容,而是要让学生在多元的体验中,自觉学习。网络、手机、平板电脑、微博、公众号、微信等大学生日常使用的媒介形态,为移动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基于移动网络的课程学习,弥补了传统教学集中单一,封闭被动的教学模式的缺陷,真正超越了时空界限,只要通过移动终端就可以即时随心地进行学习,既可以是连续性学习,也可以是分散性、碎片化的学习,呈现出一种始终在线的泛在状态。”[7]融媒时代,通过网络、手机媒介平台,可以有效地拓展意识形态的教学路径,对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进行移动化渗透。“手机平台上的米聊、微信等支持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的网络传输方式使高校思想政治课完全有可能实现移动化宣传的可能,深层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8]通过这样的跨界手法,一改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的刻板印象,对网生代的大学生来说,也更加能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打通课堂与课外实践的边界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课堂教学,意识形态教育终究是纸上谈兵,而课外校园文化活动、教学实践,则能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我国教育强调知行合一,但这一传统在思想政治教学上较少得到贯彻执行。其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在当下媒介融合文化语境下,应该打通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上的边界,以此融合课内外教学边界,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近年来,许多高校紧密结合学校团委、宣传、学生工作等部门,利用新媒介平台,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题党日活动等形式,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到课堂外的实践中开展,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在实践中学会自我发现,将意识形态教育与社会生活关联起来,这都是很好的跨界尝试与实践。

总之,在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的全球化时代,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能与时代同步,与时俱进,要善用新媒介形态,寻求教育理念、教育路径、教育方法的跨界与融合,这样才能契合网生代大学生的接受心理,从而彰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猜你喜欢
跨界媒介政治
跨界
诗歌月刊(2023年2期)2023-03-11 09:19:48
跨界
诗歌月刊(2023年1期)2023-02-11 13:08:28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B&O继续跨界 B&O BeoVision Eclipse 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