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渗透儿童哲学教育的意义与途径

2019-03-28 19:25陈丽娜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哲学科学儿童

陈丽娜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小学阶段开展哲学教育的目的在于以哲学为手段,培养儿童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传统科学教育只关注教授学生科学知识,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力与判断力,而渗透哲学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在这两个方面能力的发展。目前,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尚未对学科内渗透哲学教育有明确要求,科学教师也缺乏对哲学教育的关注。文章以科学学科为例,以儿童哲学为理论视角,探讨了小学科学课渗透儿童哲学教育的意义与途径问题。

一、小学科学教育与儿童哲学教育的区别

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主要是通过观察法、实验法以及学习科学原理等方式,向学生展示和解释科学世界。根据《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科学课程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培养对大自然的好奇心、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发现和提出生活中的简单科学问题,在实践中体验和积累认知世界的经验,为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科学学科渗透哲学教育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哲学对话与交流来探索科学知识的基本特征。对话的内容包括:提出问题、证据分析、作出假设与证明观点等。

小学科学教师在课堂中渗透哲学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小学生学习哲学理论,而是以哲学为辅助,训练小学生用批判性的眼光来探索自然世界。在科学课中开展哲学教育能够促使小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与工作中,自觉地利用复杂性思维来看待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用思辨的方法分析与论证不同的思想与观点。在以哲学的方式探索科学的过程中,儿童的好奇心是指南针,其思考活动本身的价值大于其思考的内容和结果。

其实,最初的科学包涵了许多哲学的内容。例如,旧时的物理学在英文中,就被称为“Natural Philosophy”。科学地探究事物,是从表面现象中找出内在逻辑,而哲学则是要刨根究底追问为何如此,更为深入事物的本体。关于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一般认为,自然科学的成就是哲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而哲学理论的发展反过来又给自然科学的研究以巨大的指导作用。[1]小学科学教师在课程中融入哲学教育,能够通过深刻的哲学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充分了解什么是科学。首先,哲学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是如何获取的,了解科学与其他知识的不同之处。其次,科学中提出的伦理问题具有哲学属性,具有哲学意味的科学对话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了解科学概念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将“是什么”与“怎么做”相联系,赋予学生将科学与现实世界相联系的能力。再次,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提问,可以促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与他人观点的不同之处,通过聆听、思考以及回答来锻炼科学思考的能力。最后,科学和哲学教育为小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奠定了基础。哲学教育不仅会使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能够激励他们更加投入地参与科学学习。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进行哲学对话,可以结合课堂中的多种教学方法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在此过程中,哲学对话赋予了学生想象力,增强了他们将社会现象与科学观念联系起来的能力,从而充分认识到科学的无限魅力。

二、小学科学课渗透儿童哲学教育的意义

科学教师在课堂中渗透哲学教育应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融为一体。《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科学伦理精神和发展批判性思维。

(一)保护原始的好奇心

敢做始于敢问,敢问始于敢想。好奇心是唤起人们探究未知事物的根本动力,也是科学发明与创造的起点所在。与成人相比,儿童总是拥有更多的好奇心。受个人认知与经验的影响,他们不断地与外部世界互动,不断地重建自己的认知系统。在某种程度上,少年儿童的认知、道德判断与逻辑能力往往是真实且不加掩饰的,他们的思维中常常蕴含着更多的哲学道理和哲学问题。例如,少年儿童在学习生命科学领域的知识时,会唤起他们对生命的好奇心,甚至会追问人类的起源与生命的起源,这是典型的哲学性质的追根究底。科学教师在课堂中渗透哲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敢想、敢问、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精神气质。“哲学活动最先发现的并不是哲学理论,而是正在进行哲思的哲学家。”[2]我们常说,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哲学意识发展的动力,是哲学家必备的素养,而儿童具有好思、好学、好问的天性,他们是天生的哲学家。

(二)培养科学伦理精神

人类生活在浩瀚的宇宙中,自然要去探索这个秘密的家园,而这种探索是永无止境的事业。需要注意的是,哲学是一项主动探求真理的伦理性活动。英国小学科学课程中就有一系列关于伦理道德问题的探讨。例如,人类是否可以进行克隆实验、技术的应用是否会使个人隐私曝光、生产高度自动化是否会使人类缺乏自主性与独立性,等等。将哲学的伦理精神注入小学科学课堂可以使小学生从小开始探究科学知识的价值问题,诸如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自然万物的存在对人的价值、人的存在对自然万物的完整性、秩序性的影响等。另外,通过开展探究对话活动,儿童在自由、平等的交流中,可以发展伦理层面的独立思考能力。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人类进化的过程正是人类协同发展的过程,哲学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会不断推动社会进步。科学教师在课堂中渗透儿童哲学教育,可以将科学精神上升至人文哲学的高度,提高儿童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激发社会责任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关切当前、思虑人类未来,是新一代儿童所应具备的普世伦理观念。

(三)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科学教育强调以批判性思维为依托,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观点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的特点是用系统性思维来处理问题,它是对世界和人生根本问题的思考,即思考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怎么活才更有意义。其中,“我从哪里来”是儿童常常问的一个哲学问题,而真正的哲学问题往往没有最终答案,更没有标准答案。科学教师将儿童哲学教育渗入科学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伦理观,并在个体、社会与世界的统一中促进自身的和谐发展。李普曼认为,“思维乃是教育过程的核心。”[3]作为一种能力,批判性思维至少包括分析能力、评估能力、判断能力、推论能力和说明能力。相较于一般逻辑评判,批判性思维更具创造性。因此,科学教师要为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而在学科中融入儿童哲学教育,可以让儿童使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自己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哲学走进科学课堂,有利于培养具有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的人才。

三、小学科学课渗透儿童哲学教育的途径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渠道,科学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程设置和课堂时间内,让学生体会到哲学的价值与趣味,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培养具有哲学素养的科学教师

近30年来,我国对素质教育的讨论越来越深入,但对与素质教育紧密联系的哲学教育的研究却没能与其同步,无法凸显它应有的“哲学高度”。科学教师哲学教育观的形成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培养一位具有哲学素养的科学教师需要长期的实践,不仅需要师范院校积极推动,更为重要的是需要教师自主学习、主动反思和不断总结。其中,科学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需要在哲学基本理论学习与科学教学实践之间取得平衡。首先,只有具备一定哲学素养的科学教师,才能挖掘出小学科学课程中蕴藏的哲学思想,从而发挥其教育作用,来陶冶学生的哲学气质。其次,科学教师的哲学素养具有工具性作用,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专业技能。再者,科学教师的哲学素养可以指导教师的个人生活,帮助教师理解生活的本真价值。张楚廷曾指出:“教育属于一种科学,教学也属于一种科学,如果认定教学是科学,那么,教学科学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只要它想站在最高峰。”[4]因此,只有那些真正拥有哲学思维的科学教师,才能算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俱备的新时代教师。

(二)构筑具有哲学精神的科学课堂

科学教师自身哲学素养的高度,直接影响儿童哲学教育深入科学课堂的深度。儿童哲学教育应从小学低年级抓起,虽然低年级科学课程中渗透的哲学知识较为浅显,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科学教师要充分领会课标精神、明确哲学走进科学课堂的基本思路,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哲学教育意蕴,将科学课程的教学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以便启发他们进入哲学思维状态。仍以生命科学教育这个主题为例,学习生命科学是为了整合学生对生命零散知识的认识,让学生研究生命活动中的根本问题,帮助他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因此,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应该主动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对自然界生物进行科学的归纳与总结。比如,在教授生物链关系时,可以让学生了解生物链属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相互提供养分而形成依赖关系的有机整体,若恶意打破自然平衡,则会出现相应恶性结果。同时,还应该将生命科学知识上升到哲学高度,让学生思考规律、规则、联系等概念,了解所谓的“遵循天意”和“顺其自然”等哲学道理。下面以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有趣的食物联系”一课为例,设计一节渗透儿童哲学教育的科学课:

教学活动设计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和谐共生的概念

2.课堂活动

(1)教师提问:你知道下面的动物都以什么为食物吗?它们会被谁吃呢?谁被谁吃的关系顺序,你知道吗?

老鹰、蛇、青蛙、蝗虫、水稻

(2)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3)教师引出观点:人类、动物、植物和环境存在什么关系?如果在以上食物网中某种生物消失了,会对其他生物产生什么影响?

(4)引导学生了解和谐共生的概念,并思考该概念的归纳或演绎途径。

(5)归纳与思考:今天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三)运用具有哲学意向的教学方法

在科学课堂中融入的哲学,如果内容比较抽象的话,学生就难以理解其中的基本道理。小学生由于受认知水平与生活经验的限制,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思维经常会遇到矛盾与阻碍。作为科学教师,应该自觉地完善个人的学科教学法并赋予其哲学意向。王福照认为:“教育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灵魂与灵魂的对话交往过程。所谓对话是指双方在彼此尊重,相互平等的基础上,以语言和非语言为中介,进行双向沟通与相互理解,并促进主体双方实现视域融合的一种交往活动。”[5]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在教学程序设计上下功夫,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适时给予学生帮助和引导,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其次,教师应该在教育内容整合上下功夫。科学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中探索科学与哲学的联系,采用渐进式谈话,展开儿童哲学教育主题活动。以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课为例,可以设计一堂以“变化”为核心的哲学主题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回答“下雨前的天气有什么特征”“雨的形成与什么有关”等问题,来刺激学生对哲学中的“因果”关系产生好奇心。可见,科学教师在课堂中渗透儿童哲学教育,关键在于恰当提问和合理引导。李普曼曾经建议教师多读柏拉图的对话录,强调教师的主要工作是“牵引”。科学教师不只是科学知识的简单传授者,而是一位科学知识的分享者、引导者。

再次,教师应该在教学评价手段上下功夫。在科学课堂上,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的问题意识,尤其是提出问题的能力。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到解决问题,是科学活动的基本环节。学生在任何一个环节的努力,教师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只看重结果。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

总之,小学科学教育是一种对话性的交往实践活动,渗透儿童哲学教育能更有效地培养儿童的问题探究能力,不断拓展儿童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放飞儿童理性的活动空间。就其本质而言,科学既注重求真,又追求善与美,而哲学正是真、善、美的统一。进一步来说,科学教师在课堂中渗透哲学教育,是一项富有智慧的创造性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对哲学基础问题的思考,还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索人类存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从而为当下和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定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
哲学科学儿童
菱的哲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科学拔牙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