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忠县县委党校 重庆 404300)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是习总书记2005年在浙江工作时提出的发展理念,是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的深刻认识,体现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新变化以及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把握,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发展观的丰富与完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总书记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重要发展理念,蕴含了先进的发展思想和丰富内容,为今后我国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指导遵循。首先,保护生态环境是能够实现更好发展的前提,有了绿水青山就是有了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就是为生态建设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更多的绿色生态资源可以源源不断地变成金山银山变为可能。其次,保护生态环境是第一位的,甚至比经济发展更为重要。破坏了绿水青山,得到一时的快速发展,但失去的代价将会非常沉重。这样的代价会影响到子孙后代,可能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恢复,有的破坏甚至是不可逆转。以环境为代价得到的发展往往得不偿失。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如何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这需要整合资源优势,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模式,充分发掘打造绿水青山中包含的金山银山,最终实现可持续的绿色经济发展。
渝东北地区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包括万州、梁平、开州、奉节等11个区县,总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人口达800余万。作为三峡库区核心区域,渝东北地区在三峡工程的建设中做出了很大牺牲,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影响。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渝东北地区经过20余年的恢复发展,区域经济逐步恢复,各项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在国家战略中处于同等重要地位。地处长江上游的渝东北地区,对整个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具有重要影响,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更为突出。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为渝东北地区如何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提供了发展思路,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模式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的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准确把握,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中国问题的又一成果,对指导我国转变发展思路,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渝东北很多地区地处武陵山片区,自然生态环境优越,但多山多水的地理环境也阻碍了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发展。近几年来,虽然渝东北地区经济增速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但较低水平的起步使当地经济发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渝东北地区11个区县存在过7个国家级贫困县,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与我国其他发达地区、甚至是重庆较发达地区还存在一些差距,这一地区间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在渝东北地区体现明显。虽然经济还需要快速发展,但以往不计成本、不考虑环境因素粗放型发展模式早已过时。同时,随着交通条件不断完善,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人民群众对环境、对健康的要求越加提高。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并满足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需要,是今后渝东北地区发展首要考虑的问题。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发展思路,一方面,就是要保护绿水青山,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保存、创造优越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在保护的前提下,利用“绿水青山”为经济发展创造价值,发展自然、生态的循环经济,这既契合新时期生态环境建设的内在要求,又符合渝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实际情况,是理应遵循的发展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视察重庆时,对重庆发展作了重要指示,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发挥“三个作用”,这一定位清晰地为重庆未来发展规划了方向,鼓舞着重庆干群一心,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前进。其中,不难看出习总书记对重庆发展寄予厚望,并就发展中能够坚持生态保护,践行绿色发展的殷殷嘱托。
“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就是对环境保护的深刻阐释,不仅包含了保护环境的要求,更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美好愿景。“创造高品质生活”,体现了发展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诉求,而群众心中的美好生活,又不乏包含健康自然的生态环境这一重要内容。而“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不仅要求重庆在生态保护中起到重要作用,更要在绿色经济发展中有特色、有创新、有带动。处于长江经济带的渝东北地区,是重庆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建好长江中上游生态屏障、发展绿色经济的主战场。只有坚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发展理念,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切实做到绿色发展、环境优先,才能为落实重庆“两点”定位,实现“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打下坚实基础。
重庆市委、市政府紧跟形势,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对重庆发展的定位要求,针对渝东北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处于长江中上游这一重要地理位置等实际情况,将“紧扣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目标,推动资源优势、品牌优势、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建设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区”作为这一区域的功能定位,充分凸显了渝东北地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目标的科学定位。其中,“推动资源优势、品牌优势、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就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发展理念的具体阐述,是实现渝东北地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具体指南。
保护绿水青山是绿色经济发展的前提。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绿色经济,如何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就成为各地发展的关键所在。渝东北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山水相间,植被覆盖率高,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地域特产。各区县结合自身实际,集中打造了一批特色产业,涵盖有种植业、畜牧业、制造业、旅游业等一、二、三产业,推出了一批优势品牌,在打造绿色经济上有显著成果。但从整体上看,还存在环保问题监管盲区、群众参与不高、特色资源挖掘不够、区域协同发展不足等问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习总书记这句话清楚地表明了保护生态环境的优先地位,生态红线不可逾越。渝东北地区地处长江中上游,在长江沿线生态保护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优越的生态环境是绿色发展的先决条件。生态环境是宝贵的资源,或许受制于当前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技术能力等因素制约,“绿水青山”还难以转化为“金山银山”,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保护好了生态环境,就会少走弯路,就是保住了发展的先决条件。
1.健全环保监察机制
当前,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国家建立了一整套监察问责机制,环保责任得到落实,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环保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体制内的环保督查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群众参与监督渠道也有多种方式。但就效果而言,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对本辖区内环保问题监管或多或少还存在监管盲区,往往出现上级督查或暗访找出问题,而当地部门还知之其后的情况。造成监管盲区的原因一方面,有基层环境监管部门人手不足的因素,另一方面,也表现在群众发动不够,参与不足的问题。
网格化管理,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通过网格责任划分,多部门联动,实现基层问题的及时反馈和治理资源的有效利用。推而广之,建立健全环境监管网格化监管体制机制,通过多部门联动,发动群众参与,拓展问题发现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人员不足,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2.增强生态保护观念
群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只有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才能够顺利有效开展。渝东北地区地处西部山区,经济发展有所欠缺,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和愿望还有待提高。对此,除了积极宣传相关政策之外,在发展绿色经济不断的同时,与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充分考虑群众需求,借助美丽乡村建设等政策措施高标准打造一批低碳环保、宜居宜业示范区域,让群众了解绿色经济发展、理解生态保护红线,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以点带面,可以有效增强群众生态保护观念。
保护“绿水青山”,是实现“金山银山”的必要条件,但如何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是保证绿色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渝东北地区努力发掘特色资源,积极引进绿色产业,打造了一批品牌产品,“金山银山”初现规模。但就“转换能力”而言,还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
1.深入发掘打造特色资源
渝东北地区山水相间,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深厚。各个区域依托资源优势,积极打造特色产业,相关产业链不断完善。但细分下来,部分地区,包括一些贫困村还存在产业缺失、人员不断流失的状况,当地特色资源还未得到充分发掘利用,特色资源的产出水平相对不足。今后的绿色产业发展中,应继续深入挖掘当地特色资源,突出渝东北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文化资源优势,以现有优势产业为核心,或适时扩大成熟产业覆盖面,或培育引进新的产业增长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绿色产业链,积极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2.做好区域发展优势互补
既要保护现有“绿水青山”的转变成果,又要不断发展“金山银山”。但一区一县的能力毕竟有限,只有整合发展,才能想成强大合力。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牵头下,渝东北地区11个区县整合自身产业状况,定位发展目标,通过区域间的协作共赢,不断完善产业链,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保证特色产业健康发展,不断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3.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
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为今后的农村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农村政策倾斜不断加大,各种闲置资源不断发掘利用。渝东北地区“三变”改革探索初见成效,田园综合体相继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乡协同发展差距逐步缩小。今后的乡村经济发展,将是以生态建设为核心,以环境资源为优势,不断提升发展动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关键在于做好多元参与及利益分配。完善参与机制、探索股权分配、及时解决矛盾纠纷,让群众真正享受到发展的成果,才会有更多的资源、资本、人力参与其中,才能将“绿水青山”真正持续变为“金山银山”。
总而言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发展理念充分契合了渝东北地区的发展定位,只有在坚守生态环境红线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充分发掘特色资源,与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提高群众参与积极性,让当地土地、山水、文化活起来,提升转换能力,最终达到绿色发展、活力发展、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