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策略探究
——基于胜任力模型

2019-03-28 15:04:47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22期
关键词:胜任会计专业素质

(西华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39)

一、背景

根据财政部官网发布的《2019年全国会计和钻研技术初级资格考试有关问题答记者问》,截止2018年10月,累计有4665万余人报名参加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约722万余人通过考试取得了初、中级会计资格或高级会计师评审资格,庞大的会计人才输出和社会需求,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会计专业人才胜任力模型,有针对性地培养会计人才胜任力,是高校在新经济形势背景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二、会计人员胜任力模型的建立

被誉为“胜任力之父”的哈佛大学教授David.McClelland早在1973年提出了“胜任力”的概念,认为胜任力是能将某一工作中表现优秀与表现一般的员工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特征,比如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自我形象、动机等。美国学者 Lyle M·Spencer,Jr·& Signe M·Spencer提出了胜任特征的冰山模型,认为冰山水面上容易见到的部分如知识、技能是较容易测量的,而大部分在水面下的如个人意志品质、动机特质等很难测量,但却对人的实际行为和工作成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根据胜任力模型,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将会计从业人员的胜任力因素模型分为冰山水面上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信息分析与应用,包括:会计知识、金融知识、管理知识、会计电算化、挖掘能力、分析能力、运用操作;水面下的个人技能和综合能力包括:个性、动机、态度、价值观、管理、决策和执行能力[1]。

三、高校培养会计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巨变,内外环境的变化对输出的会计人员有更高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结合会计从业人员的胜任力模型,高校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承担着改革发展任务的同时,其人才的培养受到越来越复杂的内外环境的影响,知识的迅速更迭、更高的人才素质需求、更复杂的就业环境等,都对学校的运行机制、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出了要求,如何在有限的资源里应对挑战、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问题。当前我国高校会计人员培养中,重视水面上的“冰山”素质,而忽视水面以下的个人素质能力,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进程上跟不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理论学习和实践割裂开

高校在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往往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的系统指导和教育。在实际的课程设计中,集中大部分的教学安排参加校内的理论知识学习,相关实践学习时间安排较少,多以完成理论学习后,集中安排阶段性的、“放养式”的专业实践的形式进行教学计划的安排,难以满足学生将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要求的技能相互转化以及问题的查漏补缺,导致理论教学和实践学习较为割裂。

(二)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匹配进度缓慢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如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线上教学形式的选择、双语教学的难度、企业会计工作经验的指导等,都对教师传统的课堂讲授和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既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筛取优秀资源,也需要提升吸取教育教学素材的能力。同时,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求较高的理论知识,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而高校在教师教学实验、教学培训、实践能力提升等方面提供的资源有限,难以满足教师在自我提升和教育教学的需求。

(三)专业实习缺乏系统性,综合胜任力培养质量有限

高校会计专业人才的实习内容和目的局限于培养学生会计工作者胜任力特征冰山表面的相关能力,忽视培养和锻炼学生水面下的胜任力特征。专业实习基地的实习经验和过程对会计人才的胜任力的培养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近年来,高校积极建立校企实习基地,但现实是单位需要承担实习生的培养负担和成本,而高校对学生参加实习的过程和成果的信息掌握十分有限,而且,在实习过程中对会计人才水面下的胜任力特征培养和考评方法都更难,因此双方对会计实习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实习规划,实习内容、形式、质量等参差不齐,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四)考核内容单一,难以全面评估和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

会计专业既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会计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高,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考核评价制度对人才发展的方向和培养的素质能力有重要的指向性和影响作用。传统的重视学生的理论考核成绩,忽视实习、实践成果考评和反馈的制度,实践形式单一、缺乏系统规范的考核标准,缺乏对冰山下的个人素质能力的培养和考核目标导向,对当今社会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有极大的局限作用。

四、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策略探讨

(一)实现校企课程衔接,完善课程体系设计

在课程体系设计中,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交叉融合,加强专业教师在实践中的跟踪指导,帮助学生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的交叉学习,实现校企合作育人功能。帮助学生将理论学习用于实践,同时能将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回校的实践指导课程中,通过实践后返回课堂集中、系统的评估和讲解,从而对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内容进行反思,建立教学与实践循环交叉的产教研融合的课程体系,达到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目的,更好的体现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设计的科学合理性。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会计专业教师作为会计专业人才在校培养的一线工作者,其素质能力、教育教学技能等直接影响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也是推进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首先,教师应关注自我成长,积极主动通过互联网资料、实践经验交流等方式,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注重自身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能让教学更贴合实际需求,帮助学生更好地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其次,高校应做好教师成长计划,给予教师参加理论培训、进入企业等相关岗位挂职锻炼的机会,丰富教师实践经验,同时可积极引进企业人才,丰富教师队伍组成。

(三)加强人才培养计划的科学性,注重综合胜任力的培养

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中,关注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根据会计人才胜任力素质模型要素,关注学生水面以下的专业胜任力的培养,丰富教学模式、手段和方法,改变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模式,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和专业实践中,注重个性、动机、态度、价值观、管理能力、决策能力、执行能力方面个人胜任力的引导和锻炼,从而提高个人综合胜任力,增强社会竞争力,适应新经济形势下对会计专业人才的综合胜任力的能力要求。

(四)全面评估完善考评制度,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

制定完善的考评机制,帮助指导形成从在校学习、单位实习、实习反馈到再学习的培养计划闭环,适应会计专业人才的胜利力培养需要。对会计专业人才单一的考核内容不利于引导教师帮助学生在会计专业人才胜任力模型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高校在专业会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考核评价体系在结合理论考试成绩和会计专业资格证书的同时,应注重专业的实习、实践的目标导向性的考核,帮助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实习过程中对专业胜任力锻炼和提升的目的,通过实习后的考核、反馈、再学习,形成持续有效的考核反馈和循环学习系统。

猜你喜欢
胜任会计专业素质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7:30
新形势下如何增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胜任性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对会计专业教学的思考
基于云计算构建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对外经贸(2014年1期)2014-03-20 13:58:19
独立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困境与出路
基于胜任力生成过程的组工干部培训探讨